周影
我把我的生活定義為“旅居”。將周末的散步、看展和購物當成一次次微旅行;掌握了幾個方言俚語,其他的只追求聽得懂;不受地域口味約束,根據(jù)心情尋找美食,本地的或異域的皆可,并樂于嘗試各種菜品。
朋友來到我的城市,我一定是導游的理想人選。我知道去城里的目的地該抄哪些近路,且不排斥任何一個外地人想去網(wǎng)紅景點的決心。比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多一些新鮮感與好奇;比網(wǎng)站上隨波逐流的游客,多一些小眾的體驗。這是旅居者才掌握的技能。
與之相反,我與家鄉(xiāng)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每年回去一次,哪里好玩、哪里好吃,網(wǎng)上說了算。而多年前在家鄉(xiāng)走過的那些路,距離已經(jīng)不是用精確的公里與分鐘來衡量。比如那時候從學校到家,是在父親的車后座上哼完幾首歌的時間。
記憶中,回家會經(jīng)過一條“婚紗一條街”。當年豪華的婚紗店很早就有落地玻璃窗,多夢幻啊,挨著壟斷了全城的蛋糕品牌分店。報刊亭開在超市和外國語學校的門前。超市真大,裝得下一個小孩子所理解的全部生活。十年如一日的招牌與裝潢,作為距離標志存在著。重走這條街,婚紗店模特的裙擺沾了灰,看上去惰于打理,款式已經(jīng)過時。超市也還在,幾分鐘逛完。
“樹很美,”與我一起回家鄉(xiāng)的朋友說。所以我抬頭看樹。兩邊榕樹向中間車行道生長,遮蔽了陽光。光斑從葉子的縫隙中點點落下,我想起家鄉(xiāng)還有另一條上學路,那也是我的來路,一路的芭蕉葉沿著江邊舒展。繼續(xù)走,巷子里一些老店的招牌用毛筆手寫,歪歪扭扭得豎著念,早餐的餐字簡寫成了“歺”?!岸嗝从袩熁饸庀?,”朋友說。我不以為然。
其實,我更樂于當一個旅居者,去拓寬世界的邊界。孤獨、疏離,是時代的癥狀嗎?本期“大策劃”,沿著北大西洋的方向,能找到一片島嶼。它在挪威與冰島之間,狂風、燈塔、彩色房子與無邊的草甸是永恒主題。在荒野中徒步,在懸崖邊觀鳥,探索峽灣與瀑布,漫無目的地沿海岸線發(fā)呆、放空……現(xiàn)代社會太需要一個法羅群島,孤獨在這里終于不是矯情的宣言。
孤獨符合當下,世界卻不只有這一選項。
本期的“一線手記”中,作者自駕新疆塔莎古道,這是國內自駕危險系數(shù)最高的道路之一。但一樹杏花可以治愈與死神擦肩的驚魂未定。塔吉克村人家熱情好客,樂于與借宿人分享他們從遙遠西域傳來的生存哲學。把“家”帶上旅途奇怪嗎?另一位作者在西藏高原湖邊手磨咖啡、現(xiàn)調拿鐵,支起帳篷,從容得如同身處安福路。連路過的旅行團都被他們吸引,甚至借咖啡道具來拍照。旅途的邊界,在人與人的尊重、理解與信任中漸漸消融。
那么你呢,你是否愿意當一個旅居者,去更遙遠的地方,住上一段時間,體驗不一樣的文化與生活。本月開始,我們正式入駐小紅書APP。與我們說說你的旅行故事吧!搜索“環(huán)球人文地理”,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