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彼得·施萊德說:“凡是有兒童游戲的地方,就有戲劇?!闭\然,游戲不僅是幼兒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其認識并理解世界的一種手段。幼兒的游戲往往是自發(fā)的、愉悅的,不帶任何功利性質。它既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反映著幼兒的真實生活;也蘊含著自由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精神。學前階段的戲劇教育,不是培養(yǎng)幼兒戲劇表演的技能技巧,而是幼兒對真實生活藝術化的一種演繹,強調幼兒的主動參與和創(chuàng)造表現(xiàn)。戶外恰好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適合自主演繹的環(huán)境。與其他室內游戲相比,戶外游戲更加自主、開放,它為幼兒提供了更開闊的場地、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以及更豐富的生活體驗,同時也為幼兒進行戲劇表演提供了更自由的土壤和更廣闊的舞臺?;趯W前兒童戲劇教育的認識,我們將視角聚焦于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支持幼兒戲劇活動的策略,梳理總結如下。
一、追隨幼兒興趣,挖掘戲劇生成要素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需提供開放的場地和適宜的游戲材料,使得幼兒在自然、開放的環(huán)境中觸發(fā)好奇心與興趣點,如觀察飼養(yǎng)區(qū)的小動物、在沙水區(qū)展開科學探索等。首先,教師要成為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觀察者,了解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根據(jù)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挖掘戲劇的生成要素。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深入觀察、游戲記錄、視頻拍攝、談話、分享活動等方式梳理幼兒的興趣點,并以此為線索生成活動,從而拓展幼兒的興趣點和已有經驗,觸發(fā)幼兒的深度學習。
例如,戶外自主游戲時,教師注意到一群幼兒正圍在一棵大樹下討論著,走近一看,發(fā)現(xiàn)他們正在觀察大樹下的螞蟻。暄暄說:“你看,這只螞蟻肚子大大的,肯定剛吃飽!”明明說:“你看螞蟻頭上還有角,一動一動的。”說著,明明還把兩根食指放在頭頂,做出觸角上下擺動的樣子。小哲說:“快看,那只螞蟻正搬面包屑回家呢!”說完,他彎著腰,兩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向前走著,口中還有節(jié)奏地喊著“嘿喲嘿喲”。
第二天,一到戶外,這幾個孩子又迫不及待地聚在這里,小哲指著地上的小洞說:“這是螞蟻的家?!标殃颜f:“不是的,螞蟻在往樹上爬,它們的家在樹上。”明明指著樹上的螞蟻說:“這只最大的是螞蟻爸爸,小小的是螞蟻寶寶,走在后面的是螞蟻媽媽?!?/p>
第三天,在戶外建構游戲中,這幾個幼兒已經開始自主組團,在建構區(qū)搭建起螞蟻的家:“這是螞蟻家里的沙發(fā)?!薄斑@是螞蟻爸爸的房間?!薄斑@是螞蟻的衛(wèi)生間?!薄?/p>
基于連續(xù)三天的觀察,教師意識到幼兒缺乏對螞蟻的相關了解。于是,在游戲后的談話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問“你知道都有哪些類型的螞蟻嗎”“螞蟻住在哪里”“螞蟻吃什么”等,引發(fā)幼兒的積極討論。小云說:“爸爸說過,螞蟻頭上的角叫‘觸角,是和別的螞蟻說話用的?!蔽∥≌f:“螞蟻都是住在泥巴洞里的?!蹦f:“我在圖書角看到一本書里有好多螞蟻,它們在搬西瓜?!?/p>
為了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教師組織全班幼兒再次去戶外尋找螞蟻,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環(huán)境,了解其類型及分工,也號召家長和幼兒共同查閱螞蟻的相關資料。在集體分享時,教師還會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模仿螞蟻。經過系列探究,幼兒對螞蟻的認知更加深入了,知道螞蟻主要有蟻后、雌蟻、雄蟻、工蟻、兵蟻五類,分工各不相同。隨后,他們也將這些經驗遷移到建構區(qū)的游戲中,在搭建“螞蟻的家”時,不但搭建了螞蟻的洞穴,還豐富了洞穴里面的空間布局,如主巢、副巢、儲藏室、撫育區(qū)等。在此基礎上,幼兒還自發(fā)扮演蟻后、工蟻、兵蟻等角色,再現(xiàn)了“蟻后孵卵”“工蟻搬運西瓜”“兵蟻站崗放哨”等場景。 在探究、建構、扮演與體驗的過程中,幼兒對螞蟻的認識更全面了,對角色的行為及產生原因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內化和遷移。
二、豐富游戲環(huán)境,支持戲劇主題活動的生成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應在追隨幼兒興趣和需求的基礎上,根據(jù)幼兒演繹的角色和創(chuàng)作的情節(jié)所需,逐步豐富相關的道具、服裝和場景等,引導幼兒從隨機、隨意的扮演游戲,發(fā)展為經過思考、想象、討論等初步創(chuàng)編過的有主題的戲劇活動。比如,教師在野營區(qū)發(fā)現(xiàn)幼兒自發(fā)地將繪本故事《螞蟻和西瓜》遷移到游戲中。有的幼兒把野營區(qū)的矮桌子當成螞蟻的家,假裝螞蟻在家里吃西瓜;有的扮演螞蟻在尋找西瓜地。隨后,教師也入戲為一只螞蟻,問:“我們的儲物間在哪里?西瓜地呢?”面對“螞蟻”的詢問,幼兒提出可以在小樹林建一個西瓜地,然后準備一些綠藤和涂了顏色的報紙球放在西瓜地里,還需要一些工具,用來修筑螞蟻的家。
在這一提議下,教師和幼兒開始共同準備和制作有關的物品和材料并將其投放在野營區(qū)。待到再次游戲時,教師注意到幼兒在這獨特的環(huán)境中,開始自發(fā)地表演工蟻搭建巢穴、往巢里搬西瓜和喂蟻后吃西瓜等場景。教師從觀察幼兒入手,引導幼兒對與角色所需相關的道具、材料等進行討論,提供支持幼兒戲劇表現(xiàn)的輔助材料,從而豐富幼兒多元、自由且自主的戲劇表現(xiàn)。
三、拓展故事情節(jié),深化戲劇主題
從隨機生發(fā)的戲劇游戲到進行有主題的戲劇活動,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根據(jù)幼兒的經驗將戲劇元素靈活融入其中。這時教師往往會遇到一些難題,例如:如何引導幼兒在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進行自主創(chuàng)編。我們往往借助談話活動解決這類問題,即教師通過聚焦某一現(xiàn)象問題,用開放式提問將問題拋給幼兒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不僅能促進幼兒與同伴間的交流和學習,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適當?shù)靥峁┕适戮€索,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引導其完成故事創(chuàng)編。
在野營區(qū)進行戲劇主題活動“螞蟻和西瓜”時,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大多以建構螞蟻的家、搬西瓜、吃西瓜為主,角色之間的合作、互動較少,故事情節(jié)也較為單一。長此以往,不僅會消磨幼兒對螞蟻和戲劇活動的興趣,也會讓表演流于形式。注意到這一問題,教師圍繞角色個性和情節(jié)發(fā)展組織幼兒展開討論,如:去小樹林繼續(xù)觀察螞蟻,討論螞蟻之間是怎么傳遞信息的、什么情況下螞蟻會傳遞信息,以及傳遞完信息后螞蟻又會怎么做;扮演螞蟻傳遞信息時,彼此的身體可以怎么接觸并說些什么。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的思維得以開拓。有的說,跟同伴說話時可以先用觸角觸碰對方傳遞信息;有的說,螞蟻比較小,力量也比較小,遇到比較大的食物要和同伴一起搬運;還有的說,螞蟻不會游泳,遇到水會繞開,也會告訴同伴……經過同伴間的討論和碰撞,大家創(chuàng)編了新的情節(jié):
一群螞蟻從家爬出來后,經過一個小土堆,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個大西瓜,它們相互碰了碰觸角,說:“終于找到吃的了,我們把西瓜搬回家吧!”可螞蟻們想了很多辦法都很難搬動西瓜。這時,一只螞蟻說:“我們排好隊,拿著小鏟子,把西瓜分成一塊一塊的,再背回家。”
于是,就出現(xiàn)了有的螞蟻抱著西瓜走,有的螞蟻合作抬著一塊大西瓜,還有的把西瓜舉過頭頂運回家的場景。經過一次次的討論,故事情節(jié)得以豐富,幼兒也體會到了情節(jié)創(chuàng)編的快樂和成就感。
四、有效介入指導,提升幼兒戲劇經驗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認識到:幼兒的游戲和角色表演往往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隨機性,教師應完整、客觀地觀察幼兒,讀懂幼兒的行為,在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的基礎上做出回應,或巧妙介入,或有效指導,從而提升幼兒戲劇經驗,完成戲劇藝術素養(yǎng)啟蒙。
按照“介入身份”的維度,可分為教師身份介入及角色身份介入。教師身份介入主要用于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危險或不安全因素及主動求助時。如在戲劇主題活動“螞蟻和西瓜”中,有兩個幼兒為了搶一個西瓜發(fā)生了矛盾,并出現(xiàn)了肢體接觸,教師發(fā)現(xiàn)后及時介入,引導幼兒思考、討論如何處理兩人爭搶的問題,以及之后遇到同樣的問題又可以怎么解決。角色身份介入主要用于幼兒在戲劇情境中,由于缺乏角色的互動經驗或相關的認知經驗,導致活動缺少吸引力或趣味。如教師注意到“螞蟻們”總是重復著把西瓜搬回巢的動作,為了進一步增強戲劇沖突,教師在螞蟻回巢的路上擺放了一張藍色的布,并入戲為小水池邊的一朵花。當“螞蟻”走到池邊時,“花”便提醒螞蟻由于下過雨、水有點深,讓螞蟻安全地通過水池,并通知同伴要小心。此時教師的適當介入,不僅激發(fā)了幼兒的挑戰(zhàn)欲,也豐富了游戲情節(jié)。
從“介入形式”這一維度來看,可分為語言介入和非語言介入。語言介入主要用于幼兒在戲劇情境中遇到困難時,需要教師通過啟發(fā)式的語言推進活動的發(fā)展。啟發(fā)式語言著重描述幼兒面臨的問題情境,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和途徑,起到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如幼兒扮演“尋找食物的螞蟻”時,突然聽到打雷下雨的聲音(音效),螞蟻們到處亂跑,此時,教師以螞蟻的角色加入游戲,問:怎樣才能淋不到雨并且不被雨水沖走?受到教師的啟發(fā),幼兒開始思考并討論,于是創(chuàng)編出各種躲雨的方式和動作。
當幼兒不自信或不確定,需要外力推動戲劇活動發(fā)展的時候,教師可采用非語言介入的方式,給幼兒一個鼓勵式的微笑,或向他們點頭示意等,給予幼兒信心,支持他們自由、自主地表現(xiàn)。如,婷婷平常是一個內斂、不善于表達的女孩子。這一天,婷婷扮演蟻后,她在螞蟻窩里產卵,先是用觸角碰了碰旁邊忙碌的工蟻,然后說:“我產卵好累,肚子也餓了,你喂我吃東西吧!”一邊說、一邊看了看我,我向她點了點頭,給予肯定的微笑,還豎起了大拇指鼓勵她。婷婷看到后,表情變得更加自如了,用更大的音量對工蟻說:“我是蟻后,好吃的都要拿來給我吃!”……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我們應順應兒童的天性和興趣,讓幼兒與自然的對話,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及遇到的問題,給予幼兒相應的關注與指導,從中挖掘戲劇生成內容?;谟變喊l(fā)展需求及生成活動的需要,教師可豐富材料、場景、服裝、道具等,支持幼兒拓展游戲及故事情節(jié),進一步深化戲劇主題活動。同時,教師應在觀察的基礎上有效介入指導,提升幼兒的戲劇經驗及水平,從而促進幼兒戲劇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合作與溝通、解決問題、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芳.“戲” 說童年“嬉” 樂運動:幼兒園戶外運動與創(chuàng)意戲劇有效融合的實踐探究[J].教育界,2020(11):88-89.
[2]張金梅.學前兒童戲劇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陳亞真.略談生成活動對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推進作用:以大班“占領海盜船”為例[J].名師在線(精品課堂),2020(2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