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哲
20世紀80年代,尿不濕的誕生在美國引發(fā)了一次“養(yǎng)育革命”。不可否認,尿不濕的使用讓照護者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然而尿不濕的過度使用卻對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其中,“尿不濕依賴”越來越普遍,因過度依賴尿不濕而被父母送診的“尿不濕寶寶”越來越多。[1]
“尿不濕寶寶”在入托或入園后,仍然不愿離開尿不濕,一旦停用,就會奮力哭鬧、反抗,且無法控制排便和排尿。[2][3]已有研究揭示了大量使用尿不濕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身體健康方面,尿不濕的使用會增加寶寶患尿路感染、遺尿和尿失禁的風險。[4][5][6][7][8][9]在心理健康層面,對尿不濕的過度依賴很可能會影響寶寶的生活質(zhì)量,甚至引起“拒絕排便綜合征”與“廁所恐懼癥”。[10][11]在親密關系中,用尿不濕代替尿布,更換次數(shù)減少,會導致寶寶與母親接觸、作用的機會減少,成為“沉默的嬰兒”。[12]這些現(xiàn)象均值得保育教師與家長的關注。
在我國某醫(yī)院一項臨床研究中,被判定為“尿不濕依賴”并納入研究的86例患兒,均在出生后就開始使用尿不濕,直到入園或入托時才停止使用,且就診前從未進行過“把尿”等如廁訓練。[13]在沒有任何支持、過渡措施的情況下,突然停止使用尿不濕很容易引發(fā)幼兒排尿排便異常。[14][15]而幼兒入托或入園后若不能正常大小便,不僅會增加照護者的負擔,幼兒也可能因此受到同伴的嘲笑、孤立,失去自信心,導致交流障礙、自卑等更嚴重的問題產(chǎn)生。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支持幼兒實現(xiàn)愉快的如廁過渡。
養(yǎng)育者輔助式嬰幼兒如廁訓練(Parent-assisted infant toilet training,以下簡稱“AITT”)是一種以嬰幼兒為中心的如廁訓練方式。養(yǎng)育者關注嬰幼兒排便、排尿的信號后,如哭泣、煩躁不安等,便幫助其以一定姿勢在便盆、馬桶或水池等處排便排尿,輔以“噓”的提示音和言語鼓勵。例如,在衛(wèi)生間成人坐便器旁,擺放一個幼兒的專屬坐便器,由家長或已經(jīng)與幼兒建立信任的教師先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解如廁過程,然后再與幼兒一同坐在各自的坐便器上,一邊示范一邊用語言引導幼兒,使其嘗試排尿排便。AITT訓練有以下注意事項:
1.必要時尋求幫助
若幼兒已經(jīng)入托或入園,則家長與教師應保持密切聯(lián)系,及時溝通遇到的問題。李一冬(2021)及其醫(yī)師團隊采用門診宣教、現(xiàn)場示范和視頻指導的方式對患兒及其家長開展如廁訓練,取得了顯著效果。[16]故幼兒園與家庭必要時可尋求社區(qū)醫(yī)療機構(gòu)與政府的支持,以獲得更有質(zhì)量的指導。
2.定時定量
根據(jù)不同幼兒的身心狀況,每天訓練2~5次為宜,最好是在睡覺醒來和餐后的30~60分鐘內(nèi)進行,每次訓練時長控制在10~20分鐘。訓練進度應根據(jù)嬰幼兒的適應情況循序漸進。
3.充滿信心
照護者應當理解,對于神經(jīng)和肌肉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自主排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父母和教師應建立長期的信任、合作關系,互相鼓勵,貴在堅持,不急于求成,堅決反對體罰和羞辱幼兒。
4.以幼兒為中心
通過細心觀察和記錄,掌握幼兒大小便的規(guī)律,如睡醒后更容易成功排便、需要排尿時幼兒面部表情會用力等。基于觀察了解到的情況再選擇適合幼兒的訓練時間、方式、用具等,以減少訓練過程中大小便不能控制事件的出現(xiàn),保護和提高幼兒練習自主如廁的積極性。當幼兒成功排尿、排便甚至能夠獨立上廁所時,照護者應及時給予擁抱和鼓勵,強化幼兒的成就感。
5.訓練效果的判定
在訓練開始時,對幼兒日間排尿排便的控制情況進行記錄。訓練一定時間后,若幼兒日間完全自主控制排尿排便,或雖不能完全控制,但失控次數(shù)下降50%以上,均可認為訓練有效。[17]當幼兒沒有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時,照護者要保持耐心適當延長訓練;若訓練超過6個月效果仍不明顯,則建議就醫(yī)尋求幫助。[18]
為防止嬰幼兒過度依賴尿不濕,應盡早開展如廁訓練。照護者可借鑒AITT模式對幼兒開展適宜的如廁訓練,盡早幫助適齡幼兒建立成熟的排尿反射,獲得尿控能力。一方面從源頭阻斷“尿不濕寶寶”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幫助家長緩解在訓練嬰幼兒如廁時產(chǎn)生的抑郁、焦慮情緒。[19]照護者對嬰幼兒實施任何形式的如廁訓練,都應把握以下原則:
1.認識到“訓練”的必要性
從實證角度出發(fā),如廁是生理健康的嬰幼兒成熟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因此無須刻意施加影響;[20]維果斯基也認為“3歲前兒童按照自己的大綱發(fā)展”。 [21]如此看來,似乎不宜在3歲以內(nèi)孩子的教養(yǎng)中采用“訓練”方式。然而,在擺脫尿不濕對幼兒的不良影響層面,有照護者輔助的“訓練”更有利于激發(fā)其自身兒童本位的理念:一方面,提示照護者順應兒童的生理成熟,增加與幼兒的互動;另一方面,照護者的深度參與讓嬰幼兒在生理、心理層面有了更適宜的準備,即創(chuàng)設了更加合適的如廁環(huán)境。換句話說,有成人參與的“訓練”是比純粹使用尿不濕更適宜的環(huán)境選擇。
2.選擇適宜的訓練時機
曹琳(2021)認為AITT訓練方法在嬰兒出生2~3周即可進行,這與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一致,利于避免尿布疹、尿布感染。[22]我國學者錢月在研究國內(nèi)學齡前兒童如廁訓練與其氣質(zhì)維度的相關性后,建議在兒童18月齡左右開始如廁訓練,并根據(jù)每個兒童氣質(zhì)維度的差異進行調(diào)整,這與美國兒科學會的指導建議基本一致。[23][24]有醫(yī)學研究表明,15個月以前過于頻繁的“把尿”會導致痔瘡和神經(jīng)性尿頻。[25]綜上,本文建議養(yǎng)育者在幼兒15~18月齡時開始如廁訓練,每日2~5次,每次10分鐘左右。
3.觀察與輔助
照護者要及時捕捉嬰幼兒排尿排便的信號,如身體扭動或緊繃、哭泣、突然煩躁不安以及語言表達等。出現(xiàn)信號后,照護者需幫助嬰幼兒找到最舒適的姿勢于便池等處進行排便排尿??赏ㄟ^發(fā)出“噓”的提示音,以及在言語上鼓勵、稱贊孩子的排尿排便行為,幫助其建立條件反射。[26]
4.保持如廁的規(guī)律性
養(yǎng)育者對幼兒如廁的輔助,應體現(xiàn)為保持幼兒如廁姿勢、地點、時間以及用具等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幫助幼兒建立規(guī)律性的排便排尿行為,如睡前、睡醒后、飯后等,有利于提高其尿控能力。
5.堅持正面的鼓勵
開始訓練幼兒大小便時,應以幼兒為中心,保護其好奇、愛學習的天性,采用多種正面鼓勵的方法,如:讓幼兒嘗試在如廁后參與給廁所沖水、刷洗廁所等相關的活動,提高幼兒對如廁的參與感、掌控感與自主感,進一步降低對如廁的抗拒。
參考文獻
[1][2][4]Wang XZ, Wen YB, Shang XP, et al. The influence of delay elimination communication on the prevalence of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a survey from Mainland China[J].Neurourol Urodyn,2019,38(5):1423-1429.
[3][5]楊靜,邢棟,文建國,等.2~3歲幼兒日間尿失禁與其使用一次性尿布和排尿訓練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20,17(12):1119-1123.
[6]文一博,汪璽正,王一鶴,等.鄭州市6165名5~11歲兒童夜間遺尿癥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7(6):559-563.
[7][14]Dong X, He YW, Bo YW, 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veractive bladder in Chinese childre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2020,39(2).
[8][15]Li X, Wen GJ, Shen T, et al. Disposable diaper overuse 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enuresis in children[J]. Scientific reports,2020,10(1).
[9][10]Fahimzad A,Taherian M,Dalirani R, et al. Diaper Type as a Risk Factor i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f Children[J]. Iran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0,20(1).
[11]Catharina W,Justine N,Alexander G V. Toilet Phobia and Toilet Refusal In Children[J]. Klinische Padiatrie,2017,229(1).
[12][18]范文浩.“尿不濕”的使用與“沉默的嬰兒”[J].科技文萃,1994(11):135.
[13][16]李一冬,王一鶴,楊靜,等.幼兒尿不濕依賴86例臨床特征和治療效果分析[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21,26(08):651-654.
[17][26]中華醫(y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小兒尿動力和盆底學組和泌尿外科學組.兒童遺尿癥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9,21(99):1615-1620.
[19]曹琳,張馨予.養(yǎng)育者輔助式嬰兒如廁訓練對嬰幼兒尿控能力的影響研究[J].世界復合醫(yī)學,2021,7(12):20-23.
[20]孟昭蘭.嬰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8.
[21]維果茨基.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5.
[22]W M D,R M D.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oilet training readiness:a perspective from East Africa[J]. Pediatrics,1977,60(2).
[23]錢月.學齡前兒童如廁訓練與其氣質(zhì)維度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報,2017,24(08):22-25.
[24]University of Alberta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enter, Edmonton,Alberta,Canada.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Toilet Training for Bowel and Bladder Control [M].AHRQ Publication,2006.
[25]柴悅穎.痔瘡高發(fā)或與幼時把尿有關[N].青年時報,2011-9-23(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