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的鴨綠江畔,數(shù)以百萬的年輕人從這里出發(fā),義無反顧,為國出征,用血肉之軀挺起國家脊梁;70年前的鴨綠江畔,傷痕累累的鴨綠江大橋架起了凱旋門,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為了這段不容忘卻的歷史,為了1953年這個不容忘卻的年份,依然是鴨綠江畔,在英雄的城市丹東,有這樣幾個媒體人,他們背起行囊從這里出發(fā),奔走在全國各地,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只為用鏡頭記錄下那段光榮的歷史,記錄下偉大的戰(zhàn)士、偉大的人民和偉大的祖國。
這份記錄有一個沉重的名字——《銘記》?!躲懹洝?,是為了更好地銘記。
“再晚就來不及了”
2020年秋,上海市郊外,87歲的老將軍韓德彩顫顫巍巍地站起來,一把握住丹東電視臺《銘記》欄目組編導張萍的手,久久不愿松開?!翱砂涯銈兊葋砹?,再晚就來不及了?!边@句話,老人連說了3遍。
韓德彩,這是個一度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作為志愿軍空軍飛行員的韓德彩,先后打下5架敵機,多次榮立戰(zhàn)功,被授予“二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可如今,天不怕地不怕、一身是膽的“雄鷹”,唯一害怕的是“被遺忘”。
采訪中,韓德彩擼起褲管向張萍展示,那條曾在戰(zhàn)場上拼殺的腿,剛剛扎過利尿針,腫得厲害?!拔椰F(xiàn)在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表n德彩說,70余年來,看著戰(zhàn)友一個一個去世,耋耄之年的他一直擔心,“如果有一天大伙都不在了,那段歷史就沒人記得住了”。
70余年前,年輕的志愿軍戰(zhàn)士們從丹東出發(fā),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為國出征。如今,江山如畫,他們的故事祖國沒有忘記。通過搶救式采訪,留下更多歷史見證,是抗美援朝老兵的心愿,也是《銘記》的初衷。
2019年開始,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當?shù)貜V播電視臺、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史《銘記》。
“我們就和打仗一樣,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張萍說,有時候剛找到聯(lián)系方式,家屬就告訴她,老戰(zhàn)士不久前剛剛?cè)ナ?。每次遇到這樣的事,張萍都感到既遺憾又懊悔。“我只能抱歉地說,‘真遺憾,是我來晚了?!?/p>
為了不留遺憾,4年來,《銘記》欄目組派出多支隊伍,輾轉(zhuǎn)12個?。▍^(qū))、32個市、80余個縣區(qū),采訪志愿軍老戰(zhàn)士、英雄模范500余人,其中有四分之一目前已去世。
在張萍參與采訪的314位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中,年齡最大的102歲,最小的也已84歲。這些老戰(zhàn)士或身患重病,臥床在家,剛采訪完不久就與世長辭;或因病記憶模糊,很難表述清楚;有的甚至還沒來得及講述自己的故事,就遺憾離世。
“每次外出采訪,我都保持高度緊張,不允許有絲毫懈怠,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把老人跨越時空的記憶,變成后輩們寶貴的財富,成為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種。”張萍說。
2021年的一天,張萍突然接到遼寧省軍區(qū)沈陽第三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工作人員的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有些著急:“金剛熙將軍之前一直住院昏迷不醒,這幾天開始清醒了,你要來采訪嗎?”
“我馬上來!”張萍二話不說,迅速從丹東出發(fā),趕到醫(yī)院采訪。關于金剛熙,張萍早有耳聞。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這位精通朝鮮語的青年,曾押著俘虜圓滿完成送信任務?;貒螅€給周恩來做過翻譯,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病房里,身患重疾的金剛熙穿著軍裝,斜躺在床上。故事講到情深處,這位戎馬一生的老人情不自禁地唱了出來。
陽光透過紗窗,軍裝上的勛章金光閃閃,金剛熙仿佛又回到了70余年前出國作戰(zhàn)的那一天:“那天早晨,太陽高掛,鴨綠江大橋被炸毀了,祖國在江上搭起了一座浮橋,我們站在橋上,每個人胸前都佩戴著一朵紅花?!?/p>
張萍沒想到的是,這竟成為她與金剛熙的訣別。在《銘記》節(jié)目播出兩個多月后,金剛熙因病辭世?!昂迷谖覀兞粝铝俗詈蟮挠跋?,也算是對老將軍的一份告慰。他的故事,我們永遠都記得。”
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是中國軍人用鮮血染紅了它。
年輕時的他們,舍生忘死、義不容辭、壯歌以行。我們或許無法一一道出他們的名字,但正是無數(shù)這樣的“普通人”,以守家即守國的擔當,以護國即護家的赤誠,守護了這片寬廣美麗的土地。每個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的個人史,都是國家不能忘卻的記憶。
“一個都不能少”
找到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志愿軍老戰(zhàn)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次尋訪,《銘記》欄目組雖然都會和地方相關部門確認志愿軍戰(zhàn)士信息,但因為資料更新慢,一些志愿軍戰(zhàn)士的地址和電話早已更換,還有一些老戰(zhàn)士住得比較偏遠,要開好幾個小時山路才能到。
陜西省黃土高原,山高路陡,整個旬邑縣城都被包在河谷里。編導門越從早晨開始,開了一路的高速,結果在從便道下山進入河谷時遇上了難題。看似就100多米的山路,彎連著彎,每走一步都驚險萬分。到了老戰(zhàn)士家中,已經(jīng)上午11點,可門越剛準備采訪,老戰(zhàn)士卻因為過于興奮,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更難的是,《銘記》項目剛剛啟動,就遇上了新冠疫情,異地采訪更是困難重重。
2021年11月,編導張蕾剛到大連莊河市,準備進村拍攝。結果,第二天早晨當?shù)鼐屯话l(fā)本土疫情,張蕾被滯留在莊河31天。2022年10月,張蕾從長沙中轉(zhuǎn),赴貴州采訪時,接到了目的地的防疫通知,因為長沙當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要求下車后隔離7天。
“即便隔離在酒店,我也一直在準備采訪或整理材料,要跟時間賽跑,要讓老兵們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紀錄片。這是我們的使命和擔當!”張蕾說,即便路途遙遠,千難萬阻,“老戰(zhàn)士一個都不能少”。
就這樣,《銘記》欄目組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驚險、勞累而又無比感人的采訪。
在杭州市中醫(yī)院的一樓走廊,因為只有一把椅子,張萍蹲在地上兩個小時,采訪了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文化教員徐琲琴。
黔東南山高路遠,在車上顛簸了3個多小時的張蕾舊疾復發(fā),剛開始無法動彈,后面硬是在同行人的攙扶下完成了采訪。
在扎實的采訪下,每一位老戰(zhàn)士的素材都容量巨大,尤其是一些南方地區(qū)的老戰(zhàn)士,方言較重,門越幾乎全天都在電腦前,一夜一夜地熬,一句一句地摳。
“作為一名記者,尋找歷史、記錄歷史就是要有所付出,更何況面對這些當年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志愿軍戰(zhàn)士,我身體上這點痛又算得了什么,一定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張蕾說。
2020年8月31日,大型系列紀錄片《銘記》推出,至今已播出200余集,多家中央和省級媒體轉(zhuǎn)載,在全國引起強烈好評。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說,《銘記》題材重大、素材珍貴、內(nèi)容真實,不僅能幫助人們?nèi)媪私狻⒂肋h銘記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還有利于在全社會樹立起崇尚英雄、關愛英雄、學習英雄、爭做英雄的濃厚氛圍。
目前,《銘記》還在路上?!澳切┯米约旱孽r血染紅了金達萊花的英雄兒女們,他們的英名將永遠被銘記,我們也將一直在路上,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張萍說。
銘記,永遠未完待續(xù)。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于力、于也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