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戀愛不能簡單用“早戀”兩個字來定義,它涉及的原因很復雜,父母一定要謹慎對待。
父母別一談“早戀”就色變
“早戀”這個詞,其實富含了對青春期戀愛的貶義色彩。在古代,青春期的少年可能都已步入婚姻。
如今,人們的人生節(jié)奏都往后推遲了?;橐龇诺匠赡旰?,就業(yè)放到高等教育后,從父母那里獲得徹底的經濟獨立,甚至到了中年以后都未必能完全實現……
“早戀”這個詞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出現的。
為什么現在的父母提到“早戀”就很惱火?因為它剛好出現在青春期,而青春期正好是應試教育競爭最激烈的時期。
父母希望孩子“一心只讀圣賢書”,覺得戀愛會影響孩子的前途。站在父母的角度,這種擔心可以理解甚至值得同情。
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對青春期戀愛有更貼近真相的理解,少一些恐慌,會更有利于孩子成長以及和諧親子關系的構建。
要正確看待青春期戀愛,就得先了解其真實面貌。
首先,青春期是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發(fā)展階段,除了學習和應試,這個階段對于孩子的人格成熟也至關重要。此階段的一項發(fā)展主題,就是青少年從過去對父母的依戀轉變?yōu)橐酝g人為主要的人際關系對象的狀態(tài),也就是完成從“家庭中的人”向“社會中的人”的關鍵轉換。
在諸多同輩關系中,“哥們兒”和“閨蜜”是青春期最為緊密的關系,戀人關系可能在這個年齡階段出現,也可能不出現,男女之間的愛慕也許發(fā)展為戀愛關系,也許只不過是單相思而已。
咨詢中,我經常碰到父母在這件事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只要孩子與異性走得比較近,他們就覺得不得了。
其實,這段時期孩子對于戀愛的需求,多數并沒有像成年人以為的那么強烈。常常聽家長說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居然沒有喜歡的異性,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喜歡他。
當然,也有些孩子突然變成戀愛腦,主要精力都聚焦在戀愛關系里,喜歡的人一旦不搭理他或者移情別戀,他就感到被全世界背叛了,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老師最常見也最糟糕的做法就是批評甚至棒打鴛鴦。事實上,這么做,只會讓孩子本來就失去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變得更加動蕩不安。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性成熟的時期,如果他們在如何與異性相處以及性知識等方面所知甚少,自然會遭遇異性關系和戀愛方面的困難。
當孩子遇到戀愛困難時,父母要認真傾聽,并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適當指導,以朋友的身份跟孩子交流,了解他喜歡對方什么,這段關系給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要注意哪些問題。
孩子愿意跟你交心時,再告訴他早戀的利與弊。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多安排一些家庭活動,如外出看電影、郊游等。
有些青春期戀愛是在尋求補償
有少數孩子會被青春期戀愛所傷。青春期戀愛關系的糾結齟齬,所暴露的其實是情緒調節(jié)和沖動控制能力的不足、人際溝通能力的欠缺、同情心和共情能力的缺乏等人格發(fā)展問題。
這些問題即便不在戀愛關系上表現出來,也會在其他方面,如學業(yè)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中表現出來。但此時,父母盯著戀愛這個話題竭力禁止和批判,以為問題的根源是“早戀”,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其實,青春期戀愛所暴露的情緒調節(jié)和沖動控制能力的問題,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就潛伏在那里了,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孩子人生最初的那幾年。
在咨詢中,我經常碰到這樣的案例: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不斷地尋求戀愛關系,但總遭遇戀愛挫折或者不斷改變戀愛對象,因為對方不能提供讓他滿意的關系。
有的青少年與同一個戀愛對象的關系如過山車一般,時常破裂又總是復合;有的則是“被戀愛”了,即被自己并不喜歡的人追求,卻難以表達拒絕,難以結束關系。
這些青少年的情感與能力的發(fā)展,在這個階段似乎走入了死胡同,甚至到了成年,他們仍然在解決青春期階段未能解決的親密關系議題。
這些狀況的出現,往往是由青少年性格發(fā)展或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所導致。
例如,嬰幼兒時期依戀關系發(fā)展失敗,在孩子進入小學時還潛伏在那里,到青春期階段,就會以糟糕的人際關系、沖突糾纏的戀愛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
嬰幼兒時期依戀關系發(fā)展失敗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如果性格外向,往往更容易通過尋求戀愛關系來補償依戀關系的缺失。
通俗地講,就是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的關愛,他會試圖從戀愛關系里得到。
然而,戀愛關系其實是一種共同成長的關系,很難達到親子關系所蘊含的那種全心全意的樣貌,戀愛對象也不能像足夠好的父母那樣在經濟上和心理上具有可依賴性。
換言之,經歷過足夠好的親子關系、性格發(fā)展較成熟的青少年,也就沒有那么渴求戀愛對象能夠提供全心全意的關愛和支持了。反之,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足夠好的親子關系的孩子,例如父母是幼稚的、過分理性的、極端控制的或冷漠疏遠的,就有可能在家庭之外去尋找,這其實是一種補償效應。
青春期孩子在戀愛關系中尋找父母的替代而不得,由此帶來的失望和痛苦經常是難以忍受的,甚至可能造成二次創(chuàng)傷,乃至成年后都對戀愛關系避而遠之。
戀愛出現問題背后有心理根源
除了依戀關系發(fā)展問題,糟糕的青春期戀愛經歷有時是精神障礙帶來的后果,或者戀愛加重了精神障礙的癥狀。
有些孩子在青春期前就已經出現精神障礙,但因為癥狀較輕未得到足夠重視,到了青春期以后,就會以糟糕的同輩關系或戀愛關系的形式顯現出來。
例如輕度自閉癥,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低年級階段經常不被家長和教師察覺,畢竟輕度自閉的孩子經常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即便有人際關系上的異常,也經常被當成“聰明人的怪癖”被合理化了。
然而,自閉傾向的孩子在表達愛與親近時,可能顯得過于投入和“一廂情愿”,在面對戀愛這種復雜且強烈的人生經驗時,難免會方寸大亂,做出不適恰的行為。
躁郁癥是另一種影響青春期人際關系和戀愛關系的精神問題,而青春期是人生中躁郁癥的第一個高發(fā)期。自閉癥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存在了,嬰幼兒期的成長環(huán)境只是緩解或加重自閉癥傾向,而躁郁癥往往在青春期時才第一次出現。
躁郁癥以激烈的情緒變化和夸張的情感表達為特征,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去尋求“轟轟烈烈”的戀愛和性體驗,也更容易出現攻擊、虐待和自虐的行為。
這時候,如果父母忽略孩子的精神健康狀況,一味指責、道德說教,舍本逐末,只會耽誤幫助孩子恢復精神健康的機會。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在心理上最為動蕩的時期,也是學習壓力和學業(yè)競爭最激烈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戀愛關系問題,的確令父母揪心。然而,不論這個問題是源于異性相處和性知識等方面的缺乏,還是由于精神和性格出現障礙與偏差,父母能起到的幫助作用其實都十分有限。
因為青春期是孩子反叛父母、追求獨立的時期,父母的任何幫助都很可能被理解為干涉,更不用說強硬干預了。
青春期戀愛所涉及的因素十分復雜,做父母的要慎之又慎地對待,不要一聽到早戀就勃然大怒并馬上阻止。
當孩子遭遇到明顯戀愛困擾的時候,如果父母無法解決,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和精神醫(yī)學的幫助是明智選擇。
好在如今在中學,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孩子和家長獲得專業(yè)輔助的渠道也越來越多。鼓勵孩子在碰到困惑時主動尋求有效的幫助,也應該是家長的必修課。
訾非
佐治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托蘭斯創(chuàng)造力和資優(yōu)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后。曾任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心理教師,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理事。著有《完美主義研究》《感受的分析:完美主義與強迫型人格的心理咨詢與治療》,譯著《心理勇氣》《精神分析治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