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本尼·林德勞夫
讓對話為情節(jié)拉滿弓,一擊即中讀者的心
當我因為“戰(zhàn)爭文學”這四個字關注到本書的時候,我猜想它應該是一本殘酷的書,因為戰(zhàn)爭總是讓人感到害怕。
我猜對了。
這本書的確描繪了戰(zhàn)爭的殘忍,不過和那些用槍炮、炸藥、流血等詞勾勒出來的寫實戰(zhàn)爭文學不同,《戰(zhàn)地廚子和半個小兵》是溫柔的一刀,它用吹口哨一般的輕快調(diào)子勾勒出荒誕卻真實的戰(zhàn)場生態(tài),用天真的口吻講述著殘酷的戰(zhàn)爭,就像童話一樣,溫和幽默中包裹著深深的諷刺。
第十二章
征兵官員要征召兒子,但母親應征了
在村子盡頭最后一條小巷里,有一棟房子,看起來是全村最歪斜的。
征兵官員被引進了房子里最昏暗的一個房間。
“名字?”
“朱莫?!?/p>
“本村人?”
“是的?!?/p>
“年紀?”
“十五歲?!?/p>
答話的男孩一直藏在斗篷和帽兜里。最后,當他接過鵝毛筆,要在名字旁畫十字時,征兵官員突然注意到了他的手——不,那不是一個男孩的手,它比十五歲男孩的手小得多,也老得多;在人們通常戴戒指的地方,還有一個白色的印子。
征兵官員嘆了一口氣,阻止了它。
“夫人,別這樣,沒用的。”他溫柔地說。
但是那只手并不聽話,它鉚著勁兒,非要在紙上畫十字。征兵官員搖搖頭,他想不通,到底是誰傳播了這個謠言——誰畫十字,誰上戰(zhàn)場。這個謠言生生不息,在母親們當中尤其流行,特別是那些想替兒子上戰(zhàn)場的母親。
不過這位母親比他想象的更年輕、更有力氣,尤其是在她怒火熊熊的時候。士兵們搜遍了她的房子,找出了被她鎖在雞舍里的兒子,給他套上了軍裝??吹杰娧b并沒有拖到地上,她立刻像沸騰的湯一樣炸開了。
“誰都能看得出你們修改了軍裝!”她尖叫著,趁士兵們來不及反應,沖上去翻起軍裝的下擺,“看哪!你們把它改得越來越短!打一仗就短一截!再這樣下去,你們最終會把嬰兒送上戰(zhàn)場的!”
“媽媽,”她的兒子怒視著她,“我想去?!?/p>
她給了兒子一耳光,接著又是一耳光。她拳打腳踢,巴掌如雨點般落下,但是兒子站在那兒,仿佛置身于雷暴之中,他毫不抵抗,只有肩膀因為羞恥縮緊了。
“你當然想去了,”她嘶喊著,“男孩們滿腦子都是戰(zhàn)爭!”
她又轉(zhuǎn)過頭,對著征兵官員嘶喊著,她付出了最好的青春,才把他們拉扯大;她省下自己的食物,才讓他們餓不著?,F(xiàn)在,她作為母親所有的付出都白費了,因為一群腦滿腸肥的白癡要帶走她的兒子!
征兵官員本可以用侮辱當局的名義逮捕她,但是他沒有——監(jiān)獄已經(jīng)人滿為患了,母親們就是最令人頭疼的踴躍的滋事者。
他只是讓兩個士兵拉住她,讓兒子用鵝毛筆在紙上畫了十字。當兒子放下筆的那一刻,她的怒氣仿佛消失了。她瞪著征兵官員,臉上還留著憤怒的潮紅,眼里只剩下平靜。
“我能問你一件事嗎?”
他想無視她,或者沖她叫喊,提醒她身為母親應該注意分寸,但他無法拒絕那雙眼睛……
“你認為母親是由什么組成的?”
“什么?”
“你認為母親是由什么組成的?”她重復了一遍。
“呃……”
“血,肉,骨頭?”
“呃……差不多就這些吧,唔……怎么了?”
她搖搖頭:“母親是由兒子們組成的,如果她的兒子們不在了,她也就從世上消失了?!?/p>
“平靜一下?!闭鞅賳T說,他本想嚴厲地命令她,但是他辦不到。他望著那個靠在母親身邊的大眼睛小男孩,小男孩也望著他。
他開口說:“軍隊規(guī)定,一個家庭最多征收八個男孩,所以你還能剩下這一個,他永遠不用參軍。”
她的怒氣一下子回來了。
“還剩下一個?”她追著他尖聲叫道,“九個兒子,還剩下一個!這么說我該感到慶幸嗎?哈?你說,該慶幸嗎?”
節(jié)選部分看上去好像是一件不起眼的征召士兵的小事,但作者寫得張力十足,讓人透過這個場景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尤其是兩段簡潔的人物對話,既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把深刻烙印在語言之中。
一問一答,征召士兵的官員是一種麻木的狀態(tài),他按部就班地問這些常規(guī)問題,他知道這些孩子最終的命運就是死亡,他只想完成任務,所以問得很快。奇怪的是,回答的人也只是很簡單地以“朱莫”“是的”“十五歲”精簡帶過。對話在這里進展特別快,用語也簡潔,作者在這里設計了一個很大的包袱,很快官員就發(fā)現(xiàn)這人為什么用最少的語言來回答問題了,因為她怕說多了會露餡,她是頂替兒子上戰(zhàn)場的母親。
此時,讀者能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可作者若止步于此,戰(zhàn)爭的殘酷便無法深刻地被挖掘出來,所以作者又設計了另外一段對話。
依舊是簡潔的對話,但是這一次母親占據(jù)了對話的主動權(quán),她問出了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母親是由什么組成的?”答案震撼了書里的人物以及讀者:母親的性命是由兒子們組成的,如果兒子不在了,等待她的就是死亡。戰(zhàn)場上死亡的人很多,可作者關注到了戰(zhàn)場之外的死亡,失去孩子的母親是生不如死的,歪斜村的這位母親只是千千萬萬的母親中的一位。戰(zhàn)爭帶給讀者的思考就在對話之外的內(nèi)涵之中。
寫人寫事作文經(jīng)常要用到對話,但是很多同學卻不注重對話的質(zhì)量。如果精心設計,人物對話能讓情節(jié)張力十足,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能埋在對話的深處,通過人物的對話呈現(xiàn)出來。
在設計人物對話時,不妨停下筆,認真地想一想:人物對話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凸顯主題?如何為整體情節(jié)服務?(是鋪墊,是營造沖突,還是為下文埋個小伏筆?)考慮清楚之后,我們筆下的人物對話就能對文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選文一樣讓情節(jié)張力十足,令讀者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