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宮崎駿1986年的作品《天空之城》近期重映了,掀起了大家的情懷。網(wǎng)上流傳著很多他的名句,最戳中我的是:人生是一輛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你走完,當陪著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這句話出自宮崎駿的另一部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宮崎駿作品,可能很多人只看過電影,不知道它也出書了。
宮崎駿創(chuàng)造的故事,之所以不是“童書”,是因為很多大朋友發(fā)現(xiàn),他的感悟并不是某一個年齡段的專屬,也并不幼稚,許多都是我們人生不同階段的寫照。
比如《千與千尋》,講的是一個10歲小女孩在神明的世界里,憑借自己的善良和堅韌,帶著父母重回現(xiàn)實世界的故事,但成年人把它當作“職場升職記”去看待,折射出了很多文化內涵和現(xiàn)實社會問題。
先說書名,《千與千尋》是中文的譯名,日文全名叫《千與千尋的神隱》。“神隱”這個詞中日文都有,神仙的神,隱士的隱,它的意思是被神怪隱藏起來,受其招待,從人類社會消失,去向不明。
我們小時候看過的日本童話《浦島太郎》,就是標準的“神隱”,浦島太郎在龍宮幾日游后,發(fā)現(xiàn)世上已經(jīng)過了百年。但更多的神隱是沒有蹤跡可循的,古代遇到小孩子無緣無故失蹤,民間就用“神隱”來解釋,說是命運和神明的安排。
中國也有不少關于“神隱”的記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一例,當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再從桃花源中出來后,已經(jīng)找不到入口了?!短扑蝹髌妗酚涊d的“觀棋爛柯”的故事也是,晉朝時王質進山砍柴,圍觀一老一小兩人下棋,當一盤結束,他的斧柄已經(jīng)腐朽爛掉了,出山才知道世上過了百年。
這樣神秘而迷人的神隱文化給《千與千尋》蒙上了一層浪漫又詭異的色彩。千尋的爸媽代表那些沒有從神隱中走出來的人,他們會被變成各種各樣的動物,然后喂得胖胖的,被宰殺后成為神怪的盤中餐。
宮崎駿設定這樣的情節(jié),折射了經(jīng)歷過日本“黃金時代”的那代人的中年危機。千尋的父母成長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日本經(jīng)濟在美國強勢的扶持下處于最為繁盛的時期,而千尋出生后的九十年代,經(jīng)濟從巔峰一下子暴跌,這就是平成大蕭條。
父母本來是人,最后變成了豬,身心都被貪婪所控制,不斷地享樂,折射出中年人還在懷念一擲千金的時代,認為錢可以買到一切,才跌入圈套。而他們的女兒千尋在湯屋里辛苦打工,想要把他們救出來,實際上也是一種現(xiàn)實的投射——上一代制造的苦果,下一代是一定要還債的。
宮崎駿其實是在和年輕人對話,告訴他們,現(xiàn)實社會雖然追求物質和欲望,但并不可怕,不要被名利所迷惑,不要被金錢財富所拖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也不要忘了來時的路,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
“小千”是老板湯婆婆給千尋起的名字,意味著后天的規(guī)訓,而“千尋”是她本來的名字,代表著每一個生命生來就是充沛、本真的,有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在人生中,我們要被哪個“名字”主宰,是要做“小千”還是“千尋”,完全是可以自己決定的,用一個大家熟知的詞來講,其實就是“不忘初心”。愿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中經(jīng)歷過的重要的人和事,但不要回頭,要一直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