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研究旨在探討視譯作為語言理解策略對二語學習者的適用性,結合了閱讀廣度測試和閱讀語言能力測試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比使用視譯和未使用視譯的對照組中,不論二語學習者的工作記憶水平是高還是低,他們在閱讀語言能力測試方面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相關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等工作記憶水平的二語學習者在閱讀語言能力測試方面的相關性較低。這一發(fā)現(xiàn)暗示了視譯作為一種語言理解策略可能更適合于中等水平的語言學習者。因此,對二語學習者而言,視譯可能成為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工具,特別是在中等工作記憶水平的學習者中。研究結果對語言教育和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二語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語言理解策略選擇,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 ? 鍵? ?詞]? 視譯;語言理解策略;閱讀廣度測試;工作記憶容量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21-0129-04
一、研究背景
翻譯作為英語教學手段,在語言教學中已達成共識,筆譯已廣泛應用于大學非英語專業(yè)教學,然而口譯卻較少用于大學公共外語課程。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可能在于口譯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通常人們認為高認知的負荷任務無法指導相對低認知的負荷任務(楊國棟, 2014)。Gile指出,口譯的認知負荷有接收負荷、生成負荷、記憶負荷與協(xié)調(diào)負荷,針對接收負荷,不論是帶稿同傳還是同聲傳譯或交替?zhèn)髯g,均為信息的接受(Gile,2021)。萬宏俞也提出口譯的認知過程為閱讀理解、記憶、切分、預測、協(xié)調(diào)。除此以外,人的記憶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種記憶結構都與口譯有關(萬宏俞,2012)。
口譯分為帶稿同傳、同聲傳譯、交替?zhèn)髯g,其中,帶稿同傳又被稱作視譯,即譯員對照稿件即時輸出譯文。眾多研究者認為,雖然視譯有源語稿件,但是許多譯員在口譯輸出時容易受到源語語言外殼的禁錮,導致譯文質量下降,口譯中提出脫離源語言外殼的原因是:聽取源語言時,幾乎不可能完全聽清每個詞。然而,如果我們能夠跳出源語言的框架,聚焦于言語的內(nèi)涵,便會發(fā)現(xiàn),并非必須理解每個詞才能領悟講話者的意圖。同理,在我國的語言學習過程中,語法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基礎教育在標準化考試的壓力下,課堂的授課多數(shù)集中于單詞、語法與做題技巧上,大多數(shù)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依舊遵循這樣的英語學習方法,導致語言對他們而言無法作為一種工具使用。特別是在閱讀方面,多數(shù)學生出現(xiàn)每個單詞都認識并且能夠清晰地判斷出句子的語法成分,卻無法理解句子的現(xiàn)象,也就無法脫離語言外殼。中英文思維存在差異,中文為意合性語言,而英文為形合性語言。
二、理論基礎
(一)視譯與快速閱讀的相關性
學習外語時,語義和語用在構建心理空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不同的學習者由于語言熟練程度的不同,在面對外語文本時,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來激活或創(chuàng)造非言語心理空間。在理解過程中,無論面對何種語言文本,語言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其作用方式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語義、語用和句法這三個方面相互交織、協(xié)同作用,共同幫助學習者構建和激活心理空間。這對我國學習者來說也同樣適用,他們在學習外語時也需要考慮這些因素來提高對外語文本的理解能力。母語在語言理解和轉換過程中具備顯著優(yōu)勢。讀者無法完全擺脫主導語言的激活和參與,這在雙語人士中表現(xiàn)為非對稱性。高度熟練的個體在語言轉換中顯示出這種非對稱性,即母語對目標語言的理解起到促進作用,而目標語言對母語的理解影響較小。在語言轉換的背景下,漢語中的語義要素可能對英語理解起到促進作用。然而,這種影響僅在即時條件下發(fā)生,也就是說,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快速轉換并激活目標語言和母語。然而,在英語速讀中,母語的參與程度是必要的。換句話說,當讀者閱讀英語文本時,目標語言和母語都在非語言心理空間中被激活和參與。母語的參與不是僅通過翻譯來解釋外語,而是以更廣泛的方式,涉及激活和創(chuàng)造非語言心理空間。外語學習的核心并不是簡單地用母語解釋外語,而是在外語和母語水平相當?shù)那闆r下,通過外語教學的指導,激活現(xiàn)有的非語言心理空間,或者創(chuàng)造出新的非語言心理空間。因此,完全避免翻譯的因素是不可能的,翻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母語在理解目標語言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學習外語的過程不僅僅是依賴于母語的解釋,但母語的參與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視譯理解策略(sight 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和英語快速閱讀技巧(English rapid reading techni-ques)都涉及有效地理解和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視譯是指同步口譯中直接從源語言口譯成目標語言的過程,要求譯員能夠迅速、準確地理解源語言的意思,并將其轉換為目標語言。英語快速閱讀技巧則是提高英語閱讀速度和理解力的方法和技巧。在視譯過程中,譯員需要迅速理解并處理大量的語言信息,包括詞匯、句法和語義等。這要求譯員具備快速獲取信息、推斷意義和處理語言結構的能力,這與英語快速閱讀技巧中提倡的快速掃讀、跳讀和推斷的策略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認知相關性指的是不同認知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在英漢視譯理解策略和英語快速閱讀技巧中,認知相關性可以表現(xiàn)為將已有的詞匯知識、語言結構知識和背景知識應用到理解和處理語言信息的過程中。同時,通過實踐和經(jīng)驗積累,閱讀者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以及處理速度和理解水平。
(二)視譯與閱讀的認知負荷
在語言學研究中,認知負荷是指在完成任務時,大腦需要承受的信息量和處理負擔。工作記憶是在執(zhí)行某項任務時暫時保存和操作信息的能力。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因為認知負荷會影響工作記憶的能力和效率。當認知負荷過大時,工作記憶容易超負荷而無法有效地處理任務,導致錯誤和延誤。因此,降低認知負荷是提高工作記憶能力的關鍵所在。一些方法可以降低認知負荷,如分解任務、提供反饋、簡化語言和圖形化展示等。而視譯用作快讀閱讀運用到的順句驅動與類譯群切分策略正是采用了分解任務這一方法降低閱讀中的認知負荷(萬宏俞, 2012)。在口譯中,認知負荷分為生成負荷、記憶負荷、協(xié)調(diào)負荷。其中涉及閱讀負荷的口譯方式有視譯與有稿同傳。視譯指的是翻譯員將源語文本目標語口述出來。有稿同傳指的是翻譯員提前獲得講者稿件,但講者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修改或是即興演講。有稿同傳面臨的困局一方面在于閱讀稿件,一方面在于需要時刻關注講者輸出動態(tài)并作出調(diào)整。兩種口譯方式的認知負荷如下:
有稿同傳:聽力負荷(L)+閱讀負荷(R)+記憶負荷(M)+生成負荷(P)+協(xié)調(diào)負荷(C)
視譯:閱讀負荷(R)+記憶負荷(M)+生成負荷(P)+ 協(xié)調(diào)負荷(C)
不論是在視譯還是在帶稿同傳中,閱讀負荷和生成負荷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作關系,閱讀負荷的減輕有助于生成負荷的減輕(Gile,2021)。學界對于口譯與快速閱讀的關系探討大多表現(xiàn)在快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視譯或者帶稿同傳工作記憶負荷的減輕。通常,閱讀速度的快速提升是以理解下降為代價的,而對于視譯服務于快速閱讀的研究卻有限(Fatollahi, 2016)。國內(nèi)外均有視譯用作提升快速閱讀技能的實證案例研究,以“sighttranslation/視譯”為關鍵詞檢索,以色列與中國學者均對該研究主體有過實證性研究,均證實了該策略的有效性。但前人的研究并未考慮個性差異性學習,即視譯作為一種高認知負荷要求的語言技能是否適用于所有工作記憶水平的主體。本文旨在研究使用視譯策略后不同工作記憶主體與語言理解水平的相關性。
(三)視譯中的重要原則
1.順句驅動的定義及其使用。在同聲傳譯中,順句驅動原則受到廣泛認可并被應用到同聲傳譯、視譯與交替?zhèn)髯g中,但對于順句驅動的定義眾說紛紜,其中代表性的理解有喬姆斯基的經(jīng)濟性原則、楊承淑的順譯以及張維為的類譯群翻譯。喬姆斯基的“極小主義”理論與其他幾個重要原則被稱為經(jīng)濟性原則、楊承淑將這一原則應用于口譯中,認為用最經(jīng)濟的原則完成目的語的翻譯稱之為順譯,即盡量做到不位移、拖延位移、減少位移,位移的距離和分量也應最少最?。畛惺?, 2002)。
張維為對于順句驅動的定義是:由于中英語言的巨大差異,譯員為縮減目的語與源語額巨大差異不斷將類似譯群與概念單位切分,從而自然譯出目的自然語(張維為,1999)。
李春怡認為上述三種對于順句驅動的定義分為兩類,一類為句式層面的順句驅動,稱之為“順句驅動”(syntacticlinearity),這類順句驅動指的是楊承淑的順譯與張維為的類譯群翻譯;另一類為篇章層面的翻譯,這類翻譯策略指的是放棄句型差別,總體按順序表達信息的翻譯策略,稱之為“非順句驅動”(discourselinearity)。順句驅動原則應遵守兩大原則:簡約原則與準確原則。筆者認為李春怡所提到的非順句驅動原則即為脫離源語外殼即譯員放棄對句子的依賴,對信息進行快速重組,在腦子中形成語言點,將語言點進行重組(李春怡, 2009)。
2.視譯(同聲傳譯)中的其他常用技巧:斷句、等待、重復、預測、解釋、語氣、簡約 、增補、轉換、反說、歸納和概括。
三、研究工具
(一)工作記憶容量測量
本研究采用了閱讀廣度測量來評估受試者的工作記憶容量,并參考了Daneman和Carpenter、Harrington和Sawyer、Burton和Daneman等經(jīng)典研究的設計方法。該研究包括5個不同工作記憶容量水平的英語簡單句系列。每個系列包含3個測試組,每組測試句子數(shù)量逐步遞增,總共有60個句子。為了避免受試者只關注尾詞記憶任務而忽視句子的意義理解,每個句子都配有一個意義邏輯判斷任務。受試者需要在每個句子播放完畢后首先進行邏輯判斷,然后在每個系列的句子播放完畢后回憶所有系列句子的尾詞。這種設計方法旨在綜合評估受試者的工作記憶容量和語言理解能力。通過逐漸增加句子數(shù)量和要求受試者在記憶任務和邏輯判斷任務之間切換,研究能夠考察不同工作記憶容量水平下受試者在語言理解和記憶任務中的表現(xiàn)差異。這樣的設計有助于對受試者工作記憶容量和語言理解能力關系更全面和準確的了解。
(二)語言能力測試工具
本研究使用了大學英語六級2022年6月和2021年6月的卷中閱讀理解Section C作為語言能力測試工具。這些測試題目被選擇為語言能力測試的依據(jù),旨在評估受試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處理能力。使用標準化的英語六級閱讀理解測試題目還能確保測試的客觀性和可比性,使研究結果更具可靠性和廣泛適用性。
四、實驗步驟
教學實施時間為一學期(16周),共有五篇文章的講解采用了視譯中的順句驅動原則。鑒于視譯訓練除掌握方法外仍需實驗主體將視譯用于平時的閱讀訓練當中,因此,在對實驗主體進行分類時采用了調(diào)查問卷的方式,根據(jù)實驗主體是否將視譯用作平時的閱讀訓練分為兩組,本次實驗分為四組進行。實驗分為三個步驟完成。首先所有受試者完成問卷,成立對照組。其次,按規(guī)定流程完成大學英語六級2022年6月與2021年6月卷中閱讀理解Section C的書面測試。最后,在熟悉流程之后進行工作記憶容量測試。
五、實驗主體
本次實驗主體為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288名本科學生。實驗進行時,學生已接受了一學期的視譯閱讀方法教學,并掌握了一定的順句驅動策略。
六、實驗材料
為了降低文本類別與話題不熟悉度對本實驗結果可能造成的誤差,本研究中兩篇文本均為人文社科類文本,分別摘自大學英語六級2022年6月與2021年6月卷中閱讀理解Section C。為減少不同載體對于閱讀造成認知負荷,本實驗材料均采用實驗主體閱讀時習慣使用的紙質載體。
七、實驗假設
相同工作記憶與語言水平的實驗對照組中,視譯策略對閱讀水平中等的實驗主體最為有效,對閱讀水平極低或高的實驗主體效果不顯著。
八、數(shù)據(jù)分析
盡管個體的工作記憶容量與語言無關,但其大小可能會受到二語水平的影響。閱讀廣度測試(Reading Span Task)用于評估受試者處理和存儲語義信息的能力,其中分別考察了句子語義合理性判斷和尾詞復述。將兩項得分的平均值作為工作記憶容量的綜合得分。Cronbachs alpha信度分析表明測試的內(nèi)部一致性較高,達到0.72。完成評分后,根據(jù)綜合得分將受試者分為高工作記憶容量組(前27%)、中工作記憶容量組(中間46%)和低工作記憶容量組(后27%)。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證實高、低組受試者的工作記憶存在顯著差異(MD=17.85,t=15.37,P< 0.001)。通過皮爾遜相關性檢驗,高、中、低工作記憶容量組與其對應數(shù)據(jù)組之間呈現(xiàn)強正相關性(r=0.6~0.75,P<0.05)。
九、討論
許多研究表明,具有較高工作記憶容量的二語學習者在語法、詞匯、句子理解等語言學習任務上表現(xiàn)更好。高工作記憶容量的學習者能夠更好地處理和存儲語言信息,提取關鍵細節(jié)和建立語言結構,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二語。工作記憶容量與語言處理的關聯(lián):工作記憶容量被認為對語言處理過程中的信息加工和資源分配起著重要作用。較高工作記憶容量的學習者能夠更好地處理語音、語義和句法信息,更有效地管理注意力和抑制干擾以及進行推理和推斷。因此,工作記憶容量的提高可以促進二語學習者在不同語言處理任務中的表現(xiàn)。
個體差異與工作記憶容量與二語水平之間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之間的工作記憶容量存在顯著差異,并且這種差異與二語學習的成就水平有關。一些研究指出,較高的工作記憶容量可以預測二語學習者在語言習得和運用方面的更好表現(xiàn),而較低的工作記憶容量則可能成為二語學習困難的一個因素。
工作記憶容量與二語水平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較高的工作記憶容量通常與更好的二語學習和語言處理能力相關。然而,個體差異和工作記憶容量的評估方法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揭示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并為二語學習和教學提供更有效的指導。
研究表明,工作記憶容量與二語水平可能呈正相關。這意味著具有較高工作記憶容量的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可能表現(xiàn)出更強的能力。然而,根據(jù)Maurits W.M.L等人的研究,工作記憶容量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且獨立于語言的認知能力(Maurits W.M.L,2006)。這意味著個體的工作記憶容量相對穩(wěn)定,不受語言水平的影響。
因此,以閱讀廣度測試來劃分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本身可能存在信度問題。雖然閱讀廣度測試被廣泛用于評估工作記憶容量,但其信度和準確性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驗證。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結合其他工作記憶測量工具,以獲得更全面和準確的工作記憶容量評估。
十、結束語
對二語較高和較低水平的閱讀者而言,視譯并不能有效提升其快速閱讀的能力,對中水平閱讀者而言,視譯可有效提升其快速閱讀能力。其原因可能在于視譯可有效地幫助讀者脫離源語言外殼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二語學習者的工作記憶容量水平。高水平閱讀者工作記憶高,二語水平高,閱讀策略效果不明顯。低水平閱讀者即便工作記憶高,但受到二語水平的制約,無法從長期記憶或者前文文本中調(diào)用語篇、語法、句法信息。此外,將視譯用作閱讀策略還可以幫助二語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語言學習中的文化差異。在閱讀過程中,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會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通過視譯,讀者可以更深入地探索源語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并將其融入自己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從而提高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視譯并不僅僅是一種閱讀策略,更是一種語言和文化學習的途徑。
總的來說,視譯作為一種閱讀策略,可以幫助中級水平的二語學習者有效提高快速閱讀的能力,并促進語言和文化學習的深入和廣泛。但對于較高和較低水平的二語學習者而言,視譯的效果則可能不如預期。因此,在語言學習中,學習者需要根據(jù)自身的水平和目標進行閱讀策略的選擇和實踐,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李春怡.同聲傳譯的順句驅動和非順句驅動策略[J].中國翻譯,2009,30(3):69-73,96.
[2]劉會霞,燕浩.二語聽力個體差異的工作記憶效應[J].現(xiàn)代外語,2017,40(2):213-222.
[3]萬宏瑜.視譯的認知過程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4):503-506.
[4]楊承淑.從“經(jīng)濟性原則”探討“順譯”的運用[J]. 中國翻譯,2002(6):31-36.
[5]楊國棟.英漢視譯理解策略與英語快速閱讀技巧的認知相關性[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2):57-60.
[6]楊國棟,楊國華.英漢視譯理解策略促進英語快速閱讀的實證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35(3):78-82.
[7]Fatollahi,M.Applying Sight Translation as a Means to Enhance Reading Ability of Iranian EFL Students[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6,9(3):153.
[8]Gile, D. The Effort Models of Interpre-ting as a Didactic Construct[M]. Singapore:Springer,2021-09-19.
[9]Maurits W.M.L,van den Noort,Peggy Bosch,et al.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J]. European Psychologist,2006,11(4):289-296.
[10]Zhao, Y. The Application Study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in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The Case Study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5,6(5):1140.
[11]張維為.英漢同聲傳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1.
◎編輯 鄭曉燕
作者簡介:賈宇潔(1995—),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口譯與交替?zhèn)髯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