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博
翼城是個不大的縣城,屬于山西臨汾市轄內。她在古書上叫“絳”或者“故絳”,也稱“古唐”。她今天名字的由來是縣志里記載的:“城當翔翱山下,山形如鳥舒翼,以山形為名。”而我則更喜歡稱她在3000年前的名字——故絳。
翔山沃土,澮水福地。
這座小城的東南部是翔山,山勢高峻,狀若鳥騰翼,欲翔寰宇,故曰:“翔山”。這山在今天看來并不甚高,但是暮春之中,群花并茂,萬鳥回鳴,游于其上,別有風味;若能趕上個初秋天晴的日子,是再好不過的,七月流火,午后迎著爽灑的金風,旁里隨著友人或親屬,不緊不慢地緩緩上山,累了便歇,乏了就停。停的時候不要放松了眼,因為這遍山群樹,正是楓葉挺立的時候,伴上秋光,艷若婦人。這婦人的眉心是赤的;雙唇是潤的;腰肢是纖的;裙裝是碧的。你可能會笑我癡,可我要告訴你為什么:山頂有古廟,光照廟瓦,是為“赤”;山脊無樹,空曠是為“潤”;半山腰窄,是為“纖”;山下草綠,是為“碧”。讓你不免想到《阿房宮賦》里:“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庇稳耸切疫\的,因為自身就在這美人衣上掛著。這還不是最讓人叫絕的。歇夠了,估摸著到太陽落山時刻登到山頂,屆時,一輪熟透的柿子般的夕陽直顯面前,往山下望去,一片紅的海洋,這時的翔山成了出嫁的少女,晚風拂過,像是這少女的低語呢喃。抖擻精神,放聲高唱,好不愜意。這幅圖景被列為“翔山晚景”,舊城八景之一,我常聽人說登泰山觀日出種種如何,可我想來,大抵站著的方向和高度不一樣罷了。
翔山腳下是澮河,又叫澮水?!对娊?jīng)·唐風》中的揚水就是這條不寬不窄的河,這條河的兩岸不同于黃河的主流,這是不同的景觀:草地近看有羊群,遠看兩邊樹林林。像人吃五谷也吃菜蔬似的,趟入平地,兩邊就盡是粟米地了。一方水土育一方風物,澮水邊的小米(粟米)是最好的,一捧米下到鍋里,煮出來的米湯是別處兩捧一樣的稠,養(yǎng)分也是成倍的多,我在家里的時候很少起口瘡,一上學就頻犯不止,初中學習過生物過后才明白一點,應該是這米的緣故。不只是(小)米好,其他莊稼也常年有好收成,我們這里有很多山東,河南口音的本地人,都是祖上逃難逃過來的,具體原因是歷史學家的事,我只能道一點——翼城是福地,養(yǎng)人。
人杰世出,英才多有。
“堯之都,舜之壤”南宋詞人陳亮的詞句,完美地闡述了故絳的歷史血脈。這城位于河南、陜西、山西三省的中心地帶,屬于古今兵家必爭之地;又因為地處溫帶季風氣候靠南區(qū)域,風調雨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軔地。這里有唐堯種過的桃園,虞舜耕過的田野,晉文公歸國即位的宮城壘土,長平侯衛(wèi)青幼年的記憶……我的童年是看歷史書度過的,看到這些幻燈片似的歷史畫面浮現(xiàn)在眼前,我為自己所處的輝煌國度而驕傲,看到“故絳”,“文公”這樣的字眼,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先人在古城里走動的畫面。故絳今天是個小城,可在春秋時代,確是晉國的國都,是九州大邑,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城濮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抉擇是在此處發(fā)出的,故絳曾經(jīng)歷史車輪上最美的車軸。如今只能在歷史地圖冊上看到家鄉(xiāng)的昨日輝煌,可對于生在此的我而言,依舊是我坦蕩蕩,走四方的動力。程公村里埋有程嬰的忠骨,那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男人,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天道為剛,君子守正”,自家的妻兒何嘗不疼惜?小家和國家之間的舍小家成就了“趙氏孤兒”的大結局。衛(wèi)青的外甥、大名鼎鼎的霍去病,面對著漢武帝的封賞,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換來了封狼居胥無上的戰(zhàn)功。這造成了我迄今為止的三觀,大致是植根于血液里的那份豪情吧。
鄉(xiāng)味悠悠,童年味道。
晉南盆地物產(chǎn)豐富,吃食種類眾多。精細的菜肴自是大致一同,我成人以后吃遍川魯豫菜,舌頭已經(jīng)麻木于滿桌紅紅綠綠的油膩盤中物,唯有故鄉(xiāng)的兩樣特有事物魂牽夢繞。一則是:拌湯,另一則是:煮窩窩。不同于別地的咸拌湯,我們的拌湯是甜的,把水煮開,倒半碗面入鍋,用木筷攪拌,攪成一團團小疙瘩,敲上兩個雞蛋,出鍋添糖,一頓早飯就現(xiàn)成了。拌湯不精致,可它滋養(yǎng)了我家里的姐姐弟弟們,印象里再挑食的娃娃,也抵不過媽媽姥姥送入口中的拌湯。煮窩窩就更“土”了,玉米面加白面,包入白糖或紅糖,溫水和上,就進米湯或者玉米糊糊里,一口咬開,白糖漿溢出,小口騰著熱氣,玉米面的清香增益白糖的蜜甜,這時候再來一筷子咸菜,只求多食不羨仙,風味獨有己自嘗。我的母親是常給我做這兩樣飯的,臨行前,回家后,身未覺察味已覺,家的味道。
現(xiàn)在離家500里,見過了高樓大廈,看過了都市繁華,夢里還是常能看到夕陽下的晚山,嗅到清晨母親的煮窩窩味。我不知道未來會在哪里生活,我只知道我的鄉(xiāng)音醇厚,馥郁迷人,那座今名為“翼城”的小縣城拴著我此生的記憶,她不復往昔的榮耀,有些落后和狹小,可她是我的家啊,我的家。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