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琴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林業(yè)技術綜合服務中心 甘肅 甘南藏族自治州 747000)
杏(Armeniaca vulgarisLam.),是薔薇科杏屬植物,是我國原產(chǎn)果樹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杏以果肉和果仁為食,果肉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1]。然而近年來,在果園管理中,中耕除草成為主要的田間管理環(huán)節(jié),由于長期除草劑的使用,使土壤長期暴露,加上除草劑大量殘留,導致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逐年降低,又得不到補償,使得果園土壤理化性質(zhì)變差,果實產(chǎn)量、品質(zhì)均降低[2]。行間種植綠肥是在果樹行間種植草本植物,以改善果園生物結(jié)構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改善土壤結(jié)構[3],行間種植綠肥可增加地表覆蓋度,能夠減少降雨造成的地表徑流,減少土壤有機質(zhì)的流失[4]。目前有關杏樹果園行間綠肥種植的研究較少,因此本試驗以行間清耕為對照,設置自然生草、人工種植綠肥兩種方式,研究杏樹生長指標和土壤養(yǎng)分變化特征,為杏樹栽培和綠肥間作提供理論參考。
試驗于2020年在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卡壩鄉(xiāng)杏園中進行,當?shù)貙儆诟咴源箨憵夂?,年均氣?.6℃,年均降水量580 mm,無霜期119 d。試驗地土壤基礎肥力為pH值6.82,有機質(zhì)含量24.56 g/kg,全氮含量1.34 g/kg,堿解氮含量67.65 mg/kg,速效磷含量42.17 mg/kg,速效鉀含量85.44 mg/kg。試驗杏園栽培類型為6年生藏杏。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以常規(guī)清耕為對照(CK),設置自然生草(T1)、種植紫花苜蓿(T2)、白三葉(T3)三個處理。2020年春季行間播種綠肥,分別在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進行刈割,每個處理設置3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為100 m2,栽植株行距為3 m×5 m。其他管理同當?shù)毓芾矸绞?。秋季果實成熟后進行采收和指標的測定。
1.3.1 杏樹生長指標的測定 每個小區(qū)選擇5株杏樹,測量每株果樹的基徑和冠幅,冠幅分別測定東西和南北方向橫徑,取平均值;測定新梢長度和新梢葉片數(shù)。
1.3.2 杏樹果實性狀和產(chǎn)量的測定 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5株,測定杏樹的果實總數(shù)、新稍果實數(shù)、果實橫徑、果實縱徑及單株產(chǎn)量。
1.3.3 土壤養(yǎng)分的測定 采用5點取樣法,每個處理取0~20 cm土壤,混合樣取約1 kg,裝入密封袋中,保存在裝有冰袋的保溫盒中,帶回實驗室風干備用。用高溫外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測定有機質(zhì)含量,用堿解蒸餾法測定堿解氮含量,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磷含量,用火焰光度計法測定速效鉀含量。
用Excel 2016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統(tǒng)計,利用SPSS 19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不同處理杏樹生長指標,見表1。
表1 不同處理土壤養(yǎng)分指標
由表1可知,種植綠肥對杏樹基徑無顯著影響(P>0.05)。冠幅,各處理從大到小依次為T3、T2、T1、CK,T1、T2和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1.55%,5.05%,5.89%,T2和T3處理間無顯著差異(P>0.05)。平均新梢長度,T1處理和CK無顯著差異(P>0.05),T2和T3處理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20.66%,22.34%。平均新梢葉片數(shù),T1處理和CK無顯著差異(P>0.05),T2和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8.55%,12.52%,T1、T2和T3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不同處理杏樹果實性狀及產(chǎn)量,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杏樹果實性狀產(chǎn)量
由表2可知,種植綠肥對杏樹果實性狀和產(chǎn)量影響顯著(P<0.05),縱徑,各處理從大到小依次為T2、T3、T1、CK,各處理組顯著高于CK(P<0.05),T1、T2和T3處理分別比CK高3.64%,6.91%,4.36%。橫徑表現(xiàn)為T3>T2>T1>CK,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其他處理和CK無顯著差異(P>0.05)。單果重,T1處理和CK無顯著差異(P>0.05),T2和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2.93%,3.91%。單株結(jié)果數(shù)T2和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11.17%,12.88%。單株產(chǎn)量,T2和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5.22%,6.18%。
不同處理土壤養(yǎng)分指標,見表3。
表3 不同處理土壤養(yǎng)分指標
由表3可知,種植綠肥能夠提高土壤養(yǎng)分(P<0.05),有機質(zhì)含量,各處理從大到小依次為T2、T3、T1、CK,各處理顯著高于CK(P<0.05),T1、T2和T3處理分別比CK高4.92%,13.52%,9.27%。速效氮含量,T1處理顯著低于CK,T2和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7.30%,9.18%。速效磷含量,各處理顯著高于CK(P<0.05),T1、T2和T3處理分別比CK高6.76%,13.65%,13.19%,T2和T3處理間無顯著差異(P>0.05)。速效鉀含量,T1處理和CK無顯著差異(P>0.05),T2和T3處理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高5.21%,8.56%。
杏樹間作綠肥模式的林地復合經(jīng)營方式能夠提高種植區(qū)域內(nèi)的物種數(shù)量和種類,優(yōu)化種類之間的資源分配,改善林下小氣候[4]。間作還能夠構建根系結(jié)構,促進果樹生長[5]。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種植紫花苜蓿和白三葉可顯著增加杏樹冠幅、平均新梢長度和平均新梢葉片數(shù),提高果實縱徑、橫徑、單果重、單株結(jié)果數(shù)、單株產(chǎn)量,一方面,由于地表覆蓋物較多,水分蒸發(fā)量小,提高了土壤水分和土壤養(yǎng)分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間作改善地上部分作物間的光溫水氣候,且種植的豆科作物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長和果實產(chǎn)量的形成。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種植紫花苜蓿和白三葉可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這可能是由于豆科作物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加快土壤物質(zhì)循環(huán)。
綜上,在杏園種植紫花苜?;虬兹~,可改善土壤養(yǎng)分,促進杏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