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智星
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崗位上工作的27年,我不斷進步,收獲成長。
工作最初5 年,我是個“拼命三郎”,每天借助教材、教參、教案完成一個個教學任務?,F(xiàn)在回想那段認真上課的日子,只能說完成了教學任務,至于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流程的運行,我并沒有系統(tǒng)地思考研究過。
1999 年,我被調到縣城一所小學工作。學校有一個很大的圖書室,能讀到許多教學雜志和教育書籍。我沉浸在學習的海洋里,漸漸地,關于教學的理念、方法、策略在腦海中清晰起來。過去教詞語“叮囑”,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讀、會寫、能造句,沒思考過為什么。學習后,我逐漸形成了梳理、思考、追問的習慣:詞語教學要遵循理解、積累、運用的規(guī)律,指導學生會讀、會寫、能造句的過程就是遵循了詞語教學的規(guī)律;過去教課文《草船借箭》,我只關注對教材的分析講解,希望通過細致的講解讓學生明白草船借箭的過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至于怎樣借助關鍵字詞、重點句段的理解去體會、感悟人物的個性,卻很少思考和研究。開始研究教學后,我才主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品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忌心強、曹操的疑心重。這些不是僅僅“完成教學”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師“研究教學”才能實現(xiàn)。
從“完成教學”走向“研究教學”,我的教學智慧一點點增長。對一線教師來說,研究教學不能空喊口號,要建立在長期對教學論文、教學著作的深入閱讀和常教常新的教學實踐上。教師不能總低頭看路,簡單重復昨天的教學工作,而要博覽教學書籍,汲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去嘗試、去實踐,最終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如今,“研究教學”已經(jīng)成為我工作的一種常態(tài)。走進課堂,我不再一味地記錄聽課過程,而是有意識地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不僅是觀課的重點,也是教師“研究教學”應具備的關鍵素養(yǎng)和重要能力。
觀察別人的課堂教學也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當自己完成課堂教學時,我也嘗試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確立切合學情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有了“研究教學”的習慣和能力,我們不能停留在一味地汲取他人的理念和方法上,還要成為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的積極思考者、研究者、提煉者、倡導者、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