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華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言志,是要通過朗讀來品味的,哪位同學來讀讀,給我們做個示范?”說完,我等著點舉手的孩子。一秒、兩秒、三秒……十秒過去了,沒人舉手。我有些按捺不住了,心里開始慌亂,孩子們怯怯地抬頭看著我,又迅速地低下頭,教室里一片寂靜,針掉在地上都聽得到。
這真實的一幕,發(fā)生在2021年的開學之際,我永遠忘不了,教室里的安靜,靜得讓人心酸……當時我很沮喪,不是因為他們不發(fā)言,而是因為他們的自我否定、自我輕視,并由此帶來思維上的阻礙和封閉。
為什么這些孩子們害怕發(fā)言,為什么他們像“裝在套子里的人”,上課時郁郁寡歡?我該怎樣正視這個現象,又該怎樣幫助他們?
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看了很多案例,又與班級的任課教師交談,向同行請教。終于,問題的癥結逐漸清晰,豁然開朗的感覺沖淡了多日來的焦慮。這正是我們所提到的“禁錮了學生的思想”,他們習慣了傳統那種以教師為課堂主宰的做法。于是,我給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標:解放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生自己做自己的“小先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給學生自我選擇、發(fā)展自身特長與能力的自由,最終在家長和教師的引導下,全面、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在后來的課程教學中,我努力形成以“動”為特征的活動式教學,取得了一些成效。
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教會他們如何正確對待課堂學習?!对谏降哪沁叀返脑姼杞虒W中,我開始有意識地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先征求學生的意見,問問他們想怎樣學習這篇課文。在他們意見沒有統一的時候,我適時地啟發(fā)他們,詩歌的學習是要靠朗讀來完成的,在朗讀中體會感情,和詩人達到共鳴。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欣喜地發(fā)現,孩子們的精神狀態(tài)好了許多,他們在學習反思中寫道:“要戰(zhàn)勝‘山那樣的困難,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
解放學生的課堂關注點,轉變學習觀念,才能教會他們正確對待課堂學習,才能為真正實現解放學生做好鋪墊。
以“四環(huán)一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主,在動態(tài)中推進,注入新鮮活力。語文教學是以單元為主體的。在每單元的講讀課文教學時,我非常注意方法的引導,比如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以寫人物為主的文章,表現“愛”為主題。在《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的教學中,我?guī)椭鷮W生得出了“感知人物形象—抓住細節(jié)描寫—體會作品主題—再悟人間大愛”的學習方法后,后面的兩篇課文就交給兩位學生來備課。我把自己平時怎么備課,做課件注意的事項都一一告知,并囑咐有問題及時與我聯系。于是,電話、短信、QQ成了我們交流的方式。大概一個星期后,當他們拿著成型的課件、教案來到我這時,我也被感動了。雖然不甚完善,但是足以見其中細膩的心思和充足的準備。
之后,我開始大膽放手,早自習讓學生帶領同學們閱讀、賞析;作文課讓他們互評互改,互相學習;考試題讓他們自出自改……在這種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形成習慣,主動參與,有效參與,在參與中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思維產生碰撞,形成火花,有了很多預設中動態(tài)生成的新體會。一個開放、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局面正在慢慢形成,一種全新的學習氣氛正在班級慢慢生長。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