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瓷和外銷密切相關,廣州成為彩繪瓷加工和外銷的首選之地,有著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廣彩瓷是對在廣州地區(qū)生產的釉上織金彩瓷的簡稱,是廣州特有的瓷器品種。廣彩瓷并不是指“廣窯”生產的彩瓷,而是指在廣州對從景德鎮(zhèn)運來的瓷坯進行加工的瓷器品種,其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著稱。廣彩瓷生產始于清代康熙年間,雍正時已初具風貌,成熟于乾嘉時期,至道光至光緒時達到了最為繁盛的階段。廣彩瓷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和西方藝術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文獻中所見“廣彩”
民國劉子芬撰《竹園陶說》中記載:“審其所言,實即粵人所稱之河南彩或曰廣彩者。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后則徑趨廣州?!谥榻习吨幽祥_爐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蓋其器風自景德鎮(zhèn),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者也,故有河南彩及廣彩等名稱。此種瓷品始于乾隆,盛于嘉道?!柦茉缫严麥?,亦未聞能制彩瓷也?!?/p>
此書在對前朝古籍所記廣彩瓷綜述和評價的基礎上,指出:廣彩繪于“粵之河南廠”,產品“始于乾隆,盛于嘉道”,與景德鎮(zhèn)五彩有差異,與雍正、乾隆年間粉彩類似;習慣上稱“廣彩”或“河南彩”;陽江窯在宋代已經衰落且并無此種彩瓷;“河南彩”之名是因為廣彩行業(yè)曾在珠江南岸,主要集中在現今廣州同福路二龍街一帶進行生產而得。
清代藍浦、鄭廷桂所著《景德鎮(zhèn)陶錄》中有“蓋仿洋磁燒者”“絢彩華麗”的記載,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描述的是“廣彩”一類彩瓷。清代陳瀏所著《匋雅》中記載:“嘉道間鴉片煙館始設于廣東館中。所用茗具皆畫以洋彩,工細殊絕……或曰廣窯也,非景德鎮(zhèn)所制?!逼渲小敖援嬕匝蟛?、工細殊絕”的茗具實際上為廣彩,這里所謂的“或曰廣窯也”實際上是“在廣東加彩”的省略說法。
20世紀60年代,韓槐準先生《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也有相關記載:“當時廣州商行亦為歐洲賈舶定造釉外彩之五彩或三彩瓷器,其素瓷多由景德鎮(zhèn)燒成運到廣州后,廣州商行乃依歐人之習慣及好尚,有時專用歐人之稿本或軍團之軍徽,其花紋金屬歐化,有時其花紋半中半西,有時習以中國畫譜,由廣州之瓷畫手以琺瑯彩及泥金,繪畫于素瓷上,爐燒而成釉外五彩或三彩供給與歐洲?!?/p>
從相關文獻中可見,廣彩瓷和外銷是密切相關的,之所以會出現“廣彩”這一品種,可以說就是出于外銷的需要。
廣彩瓷誕生的歷史條件
廣彩瓷是使用別處生產的白瓷胎在廣州加釉上彩繪的外銷陶瓷,是與琺瑯彩瓷、粉彩瓷有著密切關系的瓷器品種。廣州被選擇為加彩、外銷地點,有著歷史上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廣州是中國最早接觸國際貿易的城市之一,得洋風之先。明清時期,廣州作為中國歷時最久的唯一合法外貿港口,成為中國瓷器外銷歐美國家的主要口岸,這為廣彩瓷器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歐洲人初識中國瓷器是從13世紀末開始的,15世紀末中國瓷器開始進入歐洲市場,并于16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15世紀末至16世紀,正值歐洲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西歐一些海洋強國迫切需要擴大商業(yè)市場,發(fā)展海外貿易,地處歐洲西南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率先探索東方新航線,成為中國瓷器外銷的直接貿易者。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歐亞海上交通新航線。1511年他們開始向東南亞挺進,并于1514年抵達廣州沿海及鄰近大陸的廣東東莞市屯門島,1517年到達廣州,在澳門建立商棧,成功開辟了一條從南海經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歐亞海上交通航線。自1524年起,他們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走私貿易,1553年,在澳門搭棚建屋,聚居成村,并以澳門為海上貿易據點,建立東亞與歐洲的貿易網絡。
隨著西方早期殖民勢力東來,耶穌會士也紛紛跟隨貿易船舶來到中國沿??诎?,并慢慢進入內地。明萬歷七年(1579年)耶穌會士羅明堅到了廣州,萬歷十年(1582年)利瑪竇進入廣東肇慶傳教。從此以后,中國人開始見到越來越多前所未見的西方新奇事物,而這些新奇事物大多是從廣州開始傳入的。
彩繪瓷加工的首選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下令“開海貿易”,指定廣州等四地為通商口岸,并設立粵海關等機構以負責對外貿易和征收關稅等事務?;浐jP成立以后,清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規(guī)范對外貿易。之前開通的廣州與澳門之間的陸路貿易被停止,到粵的洋船和內陸的貨物只能由海路運抵澳門。之前市舶提舉司抽稅的制度被廢止,改為所有商人按則例向粵海關納稅,粵海關負責“征收海上出入洋船之貨稅”??滴醵迥辏?686年)發(fā)布《分別住行貨稅》文告,設立“金絲行”和“洋貨行”兩種貨店,對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實行不同的管理制度,這就是著名的“廣東十三行”,又稱“洋貨行”,簡稱“洋行”。
但其初期課稅較重,來舶無多,后廣東海關課稅漸減,廣東海洋貿易才日漸繁盛。1699年和1719年,英、法兩國先后在廣州設立商館,隨后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繼在此設立商館和貿易代理。洋貨北輸,土產外流,海內外市場越來越大,因此刺激了廣州手工業(yè)品多仿制西洋工藝品。在移植、模仿過程中,新興的手工藝行業(yè)就有繪制彩瓷。雖然景德鎮(zhèn)彩瓷產量大,但無法成為歐洲市場的唯一供應地,主要原因是其不是一個直接的通商口岸。從景德鎮(zhèn)運輸瓷器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到漳州港,一條是到廣州。由于運輸路途遙遠,瓷器破損率很高,此外,景德鎮(zhèn)陶工不熟悉洋文、洋樣,常會出錯,外商在中國境內生活又受到種種限制,使得景德鎮(zhèn)白瓷在異地加彩勢在必行,而此時手工業(yè)發(fā)達且又是通商口岸的廣州就成為彩繪瓷加工的首選之地。在海禁開放、通商口岸設立以及海外貿易繁榮的背景下,廣州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瓷器貿易流通也迅速加快。
廣彩瓷開山之祖
相傳清雍正年間,江西景德鎮(zhèn)人楊快和曹鈞作為候補官員來到廣州,由于長期不能上任,為解決生計問題,他們利用在家鄉(xiāng)學習到的彩瓷技藝開辦作坊。楊快負責畫瓷,曹鈞負責燒窯,經過用心經營,產品銷路逐漸打開。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們捕捉到商機,嘗試在傳統(tǒng)彩瓷技法中融入西方傳來的技法制作瓷器,市場反應不錯。于是他們對此再度加以運用發(fā)揮,制作出一種另類的彩瓷作品,這些作品很受西方人的喜愛,之后逐步完善,令西方人為之爭購。
廣彩瓷器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除運用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裝飾圖案外,還融入了諸多西洋元素,并隨歐美各地區(qū)消費者的生活需求和審美情調而變化,款式精巧,絢麗多姿,呈現出“歲無定樣”的多彩風貌。精明的西方商人很快覺察到廣彩瓷器的巨大商機,遂將西方人自制的裝飾圖案交與楊快進行加工,成品銷往西方,逐漸成為王室貴族爭相購買之物。
隨著廣彩瓷的顯著發(fā)展,廣彩行業(yè)的第一個行會組織—靈思堂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自發(fā)成立,會址就在今廣州西關文昌路毓桂坊三巷。楊快被廣彩后人認定為開山祖師,每年農歷八月初四,廣彩人聚集靈思堂舉行師傅誕,慶祝祖師楊快誕辰,到了農歷八月初八這天,廣彩人再次隆重地舉行儀式,以燒豬祭祀祖師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彩人共同祭祀祖師的活動被取消。改革開放后,各自經營的廣彩人,在自己的工作室內繼續(xù)沿襲師傅誕活動。
廣彩瓷的恢復發(fā)展
清末至民國,隨著國力衰弱,廣彩瓷和大部分藝術品類一樣,發(fā)展日漸式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政府高度重視工藝美術業(yè)的恢復發(fā)展。1956年,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邀請因戰(zhàn)亂轉移到港澳的廣彩人回內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趙國垣、司徒寧等35名廣彩藝人回到廣州,與廣州本地的廣彩藝人共60余人,在天成路96號重建廣彩加工廠,恢復廣彩業(yè)。
在廣州市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下,廣彩藝人的待遇大幅提升,也得到了相應名譽和社會地位。政府的一系列舉措使廣彩藝人的工作熱情高漲,努力發(fā)揮各自所長,毫無保留地傳授廣彩制作的技藝和經驗。廣州市織金彩瓷工藝廠以老一輩廣彩藝人為骨干,摒棄傳統(tǒng)手工藝技師只傳藝一人的保守舊習,采用新型帶徒傳藝方式,積極培養(yǎng)新人,以多種形式傳承技藝。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整個廣彩行業(yè)呈現出嶄新的面貌。21世紀初,隨著廣彩對外貿易的基本中斷,廣彩行業(yè)從繁榮落入低谷,廣彩從業(yè)人員漸少。
2008年6月7日,廣彩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在廣州從事廣彩瓷制作的藝人有百余人。
廣彩瓷由誕生之初起,歷經300多年的發(fā)展,一代又一代廣彩藝人的傳承,已經成為廣州的一張藝術名片,是廣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今的廣彩瓷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從擺件、工藝品轉為日用瓷器,廣彩瓷的實用性在增加,已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陳艷嬋,廣州逸彩彩瓷設計工作室資深工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