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聲
田雙琨先生(1932~2022),著名古琴制作大師,字雙魁,號虞田琴齋,河北深縣人。當代著名斫琴大師。
1951年,田雙琨到北京琉璃廠馬良正樂器店當學徒,拜馬文元為師學習制作京胡。1956年公私合營,樂器店并入北京民族樂器廠后,他開始制作板胡、二胡等民族樂器。
田雙琨憑著刻苦和聰慧成為樂器廠里年輕的技術(shù)尖子,在“雙革”中調(diào)到廠技改組,八年中為樂器廠研制出21臺套制作民族樂器的專用設備,為實現(xiàn)民族樂器生產(chǎn)的機械化作出重大貢獻。1972年,田雙琨擔任藝術(shù)界和樂器廠聯(lián)合成立的“琴箏瑟”技改組廠內(nèi)組長,積累了寶貴的樂器制作和改良經(jīng)驗。
師從管平湖學習斫琴
1958年,田雙琨被抽調(diào)到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所,師從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和制作大師管平湖先生研習斫琴技藝,是管平湖先生唯一的斫琴開門和關門弟子。
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號平湖,蘇州齊門人,父親管念慈。自劬安,是“如意館”畫師。管平湖從小隨父學琴、學畫。十三歲喪父,后師從葉詩夢、張相韜繼續(xù)學琴,以后又從楊宗稷學《漁歌》《瀟湘》《水仙》等曲約兩年。1925年,管平湖游天平山,遇悟澄和尚,經(jīng)他整理指法,半年后琴藝有長足進步。以后他又向山東秦鶴鳴道人學川派《流水》。解放以前,他的生活極為清苦。1952年受聘于音樂研究所,從此生活安定。1977年8月,美國發(fā)射的太空飛船“航行者”號上錄制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世界名曲,管平湖的《流水》作為東方音樂的代表入選。管平湖不僅善于彈琴,而且精于制琴和修琴,他早年曾在北京東琉璃廠“壹元齋”學習斫琴?,F(xiàn)故宮珍藏的唐琴“大圣遺音”、明琴“龍門風雨”等,都是經(jīng)管老精心修復而獲重生的。他還總結(jié)故宮藏琴的特點,由于這樣特殊的經(jīng)歷,日后成為了故宮斫琴的代表人物。
田雙琨繼承了管平湖傳統(tǒng)古琴制作技藝,并與管先生一起改良古琴。田雙琨第一次制作的三張仲尼式古琴,曾舉辦過展示會,得到著名琴家吳景略、許健等專家的好評,后吳景略先生將其中的兩張古琴遠銷到美國。田雙琨師從管平湖先生斫琴之后的六十余年中,他把古琴斫制作為唯一的主攻專業(yè),深耕不輟。其斫制的古琴不僅得到了國內(nèi)同行的高度認可,更是深受諸多知名琴家的贊許和廣大愛好者的推崇,甚至還被國內(nèi)外眾多博物館收藏,由此田雙琨也逐步成為中國北方最有聲望的斫琴大家之一,人們尊稱其為“古琴田”。
管平湖十分重視對唯一的斫琴弟子田雙琨的教導,不但使其盡得真?zhèn)?,還親自帶領弟子拜訪夏蓮居、李伯琴、程午嘉、查阜西、楊蔭瀏等古琴名家,聆聽他們講解、分析歷代名琴,大大提高弟子的鑒賞力。田雙琨傳承管平湖老先生的衣缽,依據(jù)宮廷要求,沿用傳統(tǒng)工藝。他使用斫琴材料非常講究,面板為梧桐木,底板以梓木為主,要求紋理順直,沒有結(jié)疤,且老舊為好。常以漢代古云杉木斫制古琴。他在材料的處理方面也有獨到的技術(shù),不夠老的材料也能制出好琴。良工良材,還要假以時日。一張好琴,耗時總要兩年以上。60多年來,田大師斫制的精品古琴難以計數(shù),被世界各地古琴家彈奏和收藏。美國陳大德博物館就有他的作品陳列。
良材良工方能出良琴
古琴選材極為考究。良材良工必須兼?zhèn)?,才能斫出好琴。古椽、懸棺、老房柁是上等琴材。古琴制作歷來有“爺爺備料,兒子斫琴,孫子彈琴”的傳統(tǒng)。做一張古琴,少則三個月,多則三年,至少要經(jīng)過十五六道工序。田雙琨大師數(shù)十年間斫琴不計其數(shù),國內(nèi)外博物館都有其收藏,是中國最有名望的北方派斫琴名家。田雙琨大師首開新木制琴之先河,幾十年如一日,傾心致力于中國古代民族樂器的研究、改良、制作、修復和傳播。田大師以修舊如舊的精湛技術(shù),拯救了大量殘缺、破損、失音和瀕臨毀滅的古琴,使唐宋雅韻重現(xiàn)今朝。他十分注重古琴制作工藝和工具及其輔助設備的創(chuàng)新,多年來創(chuàng)造了一些專用的斫琴工具,2004年獲有“螺旋拉桿琴珍”實用新型發(fā)明專利,大大方便了彈琴和制琴人,減輕了栓弦的難度,可微調(diào),不跑弦。
收藏田大師親斫古琴
筆者收藏了一張?zhí)锎髱熢缒暧H斫的古琴,仲尼式,黑色漆,琴長122.5厘米,肩寬16.7厘米,尾寬13.6厘米。此琴制成以后,田大師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琴鑒賞家鄭珉中先生品音,琴聲古樸純美而遠傳,隨即提寫琴名“遠聲”二字,并題字“寒山古寺,冷月疎鐘”八字,后刻于龍池上方和兩側(cè),琴腹內(nèi)寫有楷書:“已酉年2005年之夏田雙琨制”。
鄭珉中先生(1923~2019)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古琴藝術(shù)代表性傳承人,1946年以前在家塾讀書,期間師從林彥博、王靄士學習書畫,從諸城派王杏東、九嶷派李浴星學習古琴。1940年起師從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學琴。1946年起又師從溥雪齋學畫。1946年秋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曾任陳列組、書法銘刻組、繪畫組、銅器組、金石組、工藝組組長,后為故宮博物院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為管派主要傳承人。鄭珉中和田雙琨大師兩人與其師承關系極為密切,已成為莫逆之交,兩人都具有非凡的技藝和才能。鄭珉中對“遠聲”琴的題詞“寒山古寺,冷月疎中”意為車窗打開了使人非常舒暢、開朗,這一小段論琴的文字已載入《中華樂器大典》。
斫琴圣手當之無愧
當年田雙琨在北京民族樂器廠時,憑借心靈手巧,設計制作出許多臺制作民樂的機器,顯著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為此北京市工業(yè)口的領導在樂器廠里召開了現(xiàn)場會,推廣這一先進事跡,使我有幸第一次見到田雙琨。他身材魁梧,比我大五六歲,滿腦子的知識,記得當時我?guī)е粔K小提琴面板,因為在制作中遇到了一些難題,我想順便請教一下田師傅。田雙琨了解情況后對我說:用這個面板當模子,做一臺模銑板機就能解決你的問題。我信服他的話。沒過幾天,我就見到了他畫的圖紙。果然,用機器銑削的面板又快又好,顯著地提高了小提琴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
田雙琨大師制作的古琴經(jīng)管平湖、查阜西、鄭珉中、龔一、溥雪齋、吳景略、李伯琴、王迪、鄧修良等眾多名家使用、鑒賞,均給予好評。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家、曾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書記處常務書記、中國民族器學會會長馮光鈺曾為田雙琨提寫墨寶:“斫琴圣手”贊譽。
1976年以后,田雙琨回到北京民族樂器廠做銷售工作。50多歲時,他放棄了在門市部當負責人的機會,辭職跑到北京門頭溝的山村里,指導農(nóng)民做出口樂器,后又輾轉(zhuǎn)到山西、保定、珠海等地的樂器廠傳授技術(shù)。
斫琴弟子遍及全國
田大師為傳承斫琴技藝、弘揚古琴文化,教授弟子遍布國內(nèi)外。2013年1月25日,筆者親臨現(xiàn)場,見證了古琴制作大師田雙琨老先生舉行的收武國中、劉大慶為徒弟儀式。那天的收徒儀式也是對古琴藝術(shù)被授予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十周年最好的紀念。后來,有關單位又多次為田雙琨舉辦收徒儀式。
田雙琨先生斫琴六十余載,嘔心瀝血賦七弦,為傳承古琴斫琴的技藝,他收徒百余人,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培養(yǎng)斫琴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田雙琨曾榮獲中國樂器協(xié)會民族器樂學會和北京樂器學會聯(lián)合授予的中國民族樂器終身成就獎;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yè)委員會“2015年度中國民族樂器十大制作師”稱號。
田大師一生與古琴結(jié)緣,每日斫琴、課徒不輟,他希望給后人留下更多更好的古琴作品,將管派古琴宮廷斫制有序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古琴大師田雙琨先生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的斫琴技藝必將薪火不滅,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