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艷,姚艷玲,劉 悅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江蘇無錫214000)
老年重癥胰腺炎(SP)主要是指由膽道疾病、酗酒以及暴飲暴食所致的特殊急性胰腺炎類型,主要以腹痛、消化道出血、休克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病死率較高。據(jù)統(tǒng)計,目前SP平均發(fā)病率為23.12%,老年患者群體占其中的45.73%,而我國每年因SP死亡的老年患者人數(shù)高達4700例[1]。臨床采用液體復蘇、腸內營養(yǎng)維持及手術等方式,減少體液流失、糾正電解質紊亂,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但老年SP患者由于自身胰腺消化液分泌所產生的消化作用,易對患者其他器官組織造成損害,進而導致消化道出血、感染、休克等并發(fā)癥,因此,保證治療效果、控制疾病發(fā)展以及提高生存概率與質量已成為臨床護理亟待解決的問題[2]。目前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老年SP患者治療期間的風險防控,因此,使用目標管理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通過明確臨床護理目標,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全面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為最終目的,目前該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老年住院患者中[3]。2019年4月1日~2021年9月1日,我們對45例老年SP患者實施目標管理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90例老年SP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入組前已出現(xiàn)急性上腹痛且伴有惡心、嘔吐、腹脹等胃腸道癥狀,經腹部X線斷層掃描(CT)檢查,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4]診斷標準者;②年齡60~74歲者;③Ranson評分[5]≥3分,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Ⅱ(APACHEⅡ)[6]≥8分者;④意識清晰者;⑤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感染或傳染性疾病者;③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④合并其他嚴重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⑤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⑥近3個月內參與過相關臨床研究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5例(55.56%)、女20例(44.44%),年齡(65.19±1.98)歲;Ranson評分(7.30±2.52)分;APACHEⅡ評分(8.51±0.30)分;疾病類型:膽源性胰腺炎8例(17.78%),酒精性胰腺炎13例(28.89%),其他24例(53.33%)。對照組男24例(53.33%)、女21例(46.67%),年齡(65.20±2.01)歲;Ranson評分(7.26±2.48)分;APACHEⅡ評分(8.46±0.23)分;疾病類型:膽源性胰腺炎10例(22.22%),酒精性胰腺炎10例(22.22%),其他25例(55.56%)。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時間為2周,首先成立小組,小組組長由主治醫(yī)生與護士長共同擔任,小組成員由責任護士組成,均執(zhí)有專業(yè)資格證書,已接受并通過相關技能培訓與考核。具體內容如下。①基礎檢查:入院當天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身體檢查,組長根據(jù)病理檢查結果為其制訂相應的治療與護理方案,對危重患者及時開放綠色通道。②健康教育:由組長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知識制成短視頻、PPT等,由組員借助上述資料開展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識、本院治療方法與流程、日常注意事項等。③心理干預:由組員對存在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的患者及家屬,采用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心理干預。④日常管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組員每天對病房進行1次清潔、消毒,在此基礎上給予用藥或其他治療措施。⑤營養(yǎng)補充:選用適合患者自身情況的營養(yǎng)液,通過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方式進行營養(yǎng)補充,增強機體免疫力。⑥疼痛干預:在治療期間,保持患者舒適體位,以仰臥位為宜,組員每天輔助患者完成局部按摩、關節(jié)活動等日常行為,在此基礎上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電影等娛樂節(jié)目,分散注意力;對重度疼痛患者遵醫(yī)囑給予相應的鎮(zhèn)痛藥物。⑦并發(fā)癥護理:責任醫(yī)師每天對患者進行1次生理指標檢測,時刻了解身體情況;對留置導管患者,責任護士需定期檢查,確保導管通暢,并密切關注患者生理變化,如存在其他情況需及時向主治醫(yī)師匯報。⑧院后干預: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符合出院標準后,組員及時為其辦理出院手續(xù),同時囑家屬相關注意事項,并留取電話、微信等聯(lián)系方式,每隔1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個體情況,如出現(xiàn)其他反應需囑家屬及時返院檢查。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目標管理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時間為2周。首先明確護理目標,并以此為根據(jù)實施對應的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目標為維持患者氧飽和度>90%、動脈血過氧化鍶(SrO2)>80%、中心靜脈壓或混合血氧飽和度>70%:由組員利用鼻導管或氧氣面罩給予患者75%的氧氣吸入,將呼吸次數(shù)控制為16次/min,每間隔2 h進行1次上述指標監(jiān)測。②目標為6 h內將患者中心靜脈壓維持在8~12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動脈壓>65 mm Hg與腔靜脈血氧飽和度>70%:由組長為患者建立3條靜脈通路,分別用于液體輸入、升壓藥物輸入和采血檢驗。在液體復蘇前1小時,組員在第1條靜脈通路輸注占體重3%的液體,直至中心靜脈壓調整至目標水平即可。在上述措施完成后,每間隔2 h由組員利用第3條靜脈通路進行血壓樣本采集,組長負責二次血氣分析,如患者相關指標未達到理想標準,需再次重復上述流程。③目標為12 h內將患者血壓維持在收縮壓90~140 mm Hg、舒張壓60~89 mm Hg、心率80~100次/min、體溫35~36 ℃:組員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監(jiān)測項目包括上述生理指標,當患者實際情況與目標存在差異時,組長可通過第2條靜脈通路輸注相關藥物,調整指標水平,同時將輸注藥物或液體溫度控制在患者血管接受范圍內,而對體表溫度降低者應使用熱水袋進行物理保暖,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節(jié)水袋溫度,直至體溫控制在35~36 ℃,并利用智能加濕器將濕度控制在40%~60%。
1.3 評價指標
1.3.1 相關時間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腹痛緩解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
1.3.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病死率 于患者入院當天至出院30 d內,統(tǒng)計兩組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
1.3.3 生存質量 于出院30 d時,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7]比較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變化(7個條目)、心理領域(6個條目)、社會關系(3個條目)、環(huán)境領域(8個條目)、總體狀況(2個條目)5個領域,共26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為1~5分,總分范圍26~13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5571~0.9323。
2.1 兩組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比較[例(%)]
2.3 兩組出院30 d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出院30 d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分,
SP作為老年群體常見疾病,其治療難度較高且預后恢復時間漫長,其不僅時刻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同時嚴重降低日常生存質量,而經過現(xiàn)代臨床的不斷探討深入,目前國內外仍未發(fā)現(xiàn)完美的干預方法[8]。但李平[9]關于對老年重癥腦卒中與肝硬化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并發(fā)癥與生活質量方面的效果收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該護理模式具有應用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相關時間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由此可見,目標管理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對提升老年SP患者恢復速度效果更顯著。原因在于,常規(guī)護理能夠利用病情監(jiān)護、營養(yǎng)支持、基礎治療等方式,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但缺乏明確的臨床護理措施,而實施目標管理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后,提前設立治療目標,明確護理目的,在此基礎上結合高濃度氧氣攝入、控制血壓藥物的調節(jié)及基礎的疼痛管理等,全面推動患者康復進程。此外,該模式具有良好的預防性效果,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該模式更加注重監(jiān)護時間、監(jiān)護內容、監(jiān)護措施等,充分發(fā)揮康復目標的實際性作用,同時通過優(yōu)化治療護理流程如建立3條靜脈通路、全面控制血壓和體溫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年SP患者治療期間的潛在風險,進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病死率低于對照組(P<0.05),能夠充分證實上述觀點正確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0 d時,觀察組WHOQOL-BREF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該疾病患者恢復效果提升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聯(lián)合作用下,其生存質量水平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對老年SP患者實施目標管理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模式,能夠明顯加快恢復速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由于本次研究納入對象相對較少,可能與實際結果存在部分偏差,因此,建議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擴充樣本來源,增加研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