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亞龍
轉眼之間,又到了炎熱的夏天。不知你是否記得,去年夏天,受副熱帶高壓持續(xù)影響,長江流域多地出現了持續(xù)的高溫干旱天氣,刷新了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高溫紀錄。在這種炎熱天氣下,人類尚且可以借助樹蔭、房屋或空調等尋求一份清涼,而植物只能裸露在大地之上,接受陽光的炙烤。
地球上的生物,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經歷著誕生、進化和凋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植物經過上億年的適應和妥協,逐漸進化出多種結構、功能來保障自身的生長和繁衍。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可能面臨來自不同方面的脅迫,分為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高溫和干旱就是非生物脅迫的一種。下面,我們就到著名的“火爐”南京去看一看植物究竟是怎么渡過這一難關的。
挺拔的大樹提前落葉
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栽種有大量的英國梧桐作為行道樹。多年來,這些英國梧桐的葉片均在11 月中旬前后逐漸變黃,進而變?yōu)榧t褐色,最終隨風飄落。而從2022年7 月起,南京持續(xù)為高溫干旱天氣,8月中旬,路邊英國梧桐的葉片就已紛紛變黃、凋落,給人以深秋的錯覺。
受到此次極端天氣的影響,高大繁茂的英國梧桐提前脫落部分葉片,可以有效降低對水分的需求,這便是它應對環(huán)境變化的智慧吧。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疑惑,常見的行道樹不是法國梧桐嗎?其實,這是近百年來我們對它們的最大誤會。常見的這種梧桐樹名叫英國梧桐(二球懸鈴木),是17 世紀初英國人用美國梧桐(一球懸鈴木)和法國梧桐(三球懸鈴木)雜交獲得的優(yōu)勢雜交種,英國人稱之為“倫敦懸鈴木”。這個雜交種大大提高了梧桐樹的生長適應性,因其成材快、樹冠大、適應性強和耐修剪等特點,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被大量栽種用作行道樹,因此也被稱為“世界行道樹之王”。它們的球果柄長而下垂,如同懸掛在樹枝上的鈴鐺,因此就有了“懸鈴木”這個好聽的名字。20 世紀初,法國人將英國梧桐帶到上海,作為行道樹種在上海法租界霞飛路上。上海人看到這種樹是法國人種在法租界里的,它的外觀又和中國的梧桐樹相似,就把它稱為“法國梧桐”。其實,它“既不法國也不梧桐”,既非法國原產,亦非梧桐樹。但人云亦云,時至今日,人們還都統稱這些懸鈴木為“法國梧桐”。
挺拔的大樹具有龐大的根系,即使暫時性缺水,它們還可以從地下土層中獲取水分。那么,小花、小草是否有巧妙的應對策略呢?
小花玩起花期“錯亂”
作為江南夏末秋初開花植物的顏值擔當,石蒜屬植物會因品種不同而次第開放。但在2022 年持續(xù)的高溫干旱天氣下,它們的花期頗有點兒“不可捉摸”的意味。
2022 年8 月初,南京中山植物園里的長筒石蒜和中國石蒜開始盛開。一周之后,它們的花朵相繼干枯并結果。但隨著8 月底降溫與降雨的到來,它們又神奇地迎來第二春,在開敗的花叢中又抽出無數的花枝,令人稱奇。作為石蒜屬的早花種群,本應在8 月初盛開的鹿蔥,則直到月底環(huán)境適宜后,才紛紛冒出頭來,迎風綻放。
石蒜屬植物是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它們沒有龐大的根系,主要依靠地下形似大蒜頭的鱗莖儲存生命發(fā)育所需的大部分營養(yǎng)和水分。即使我們把石蒜鱗莖挖出后,遺忘在角落幾個月,只要栽種下去,它們依然可以正常生長。
2022 年的氣候異常,直接造成南京地區(qū)多種石蒜屬植物花期推遲,這給了園藝師一個提示:正常情況下,石蒜屬植物的花期只到9 月中旬前后,如果在人工繁育過程中采取合理的高溫和斷水措施,也許可以借助它們的這種應對機制來改變花期,這樣就可以讓這些美麗的花朵在國慶假期盛放。
“硬剛”極端天氣的還得是它
當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有效應對此類極端天氣,很多植物會焦黃、枯死和萎蔫。真正可以有效應對極端天氣的植物,多數已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受住了此番磨難。最為人熟知的,就要數家庭園藝大量栽種的多肉植物啦!
可不要認為多肉植物僅僅是指仙人掌科和景天科植物,其實多肉植物是個很大的家族,包括番杏科、大戟科、夾竹桃科和龍舌蘭科等幾十個科的上萬種植物。
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征:生長在干旱或部分時段干旱的地區(qū),植株的根、莖、葉器官中至少有一個可用于儲藏水分的肉質組織。這樣,即使它們在一段時間內缺水,體內儲存的水分也可以滿足自身生長發(fā)育的需求。
下面,我們細細闡述一下仙人掌的生存之道。
為了適應干旱環(huán)境,經過長期的演化,大部分仙人掌科植物的葉片逐漸退化成刺狀,肉狀的莖膨大用于儲存所需的養(yǎng)分和水分。同時,肉狀莖的表皮也進化成綠色,替代葉片進行光合作用。
根據莖的形態(tài)不同,仙人掌有不同的類型。我國民間最常見的仙人掌科植物,肉狀莖呈掌狀,稱為“仙人掌”也就再恰當不過了。當然,還有長得像圓球的,被稱為“仙人球”;長得像圓柱的,被稱為“仙人柱”;有的莖呈扁平的葉形,如曇花;有的呈鞭柱狀,如金紐;還有的由多個三角形疣狀突起組成球形,遠看形如龜甲,被稱為“龜甲牡丹”,有著“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
仙人掌科植物通體布滿刺,分為硬刺和毛刺,生長在一個個被稱為“刺座”的位置,這里也是仙人掌開花、結果的點。仙人掌的刺,存在即合理,不但可以替代葉片減少水分的蒸發(fā),還兼具防御功能,可有效防止被啃食,此外據說還能調節(jié)植株的溫度。還有研究認為,仙人掌刺的表面看似光滑,其實密布著細微的結構,可以凝集露水,為植株補充水分。
仙人掌的毛刺也同樣有存在的價值。有一個顏值頗高的類群,被稱為“白毛類仙人掌”,這類仙人掌身上長滿白色的柔毛,除了可以有效抵御高強度的紫外線,長長的柔毛也可以凝集空氣中的水汽。需要注意的是,白毛類仙人掌雖軟萌可愛,但也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白色的柔毛下面還是布滿尖銳的細刺,想擼毛可是要面臨被扎的風險。
仙人掌還有個有趣的地方,細看它們的肉狀莖,除了上面密布的刺,那一個個刺座就好比一個個繩結。當仙人掌吸收儲存大量的水分時,這些密布的“繩結”好似組成一個網兜,把胖嘟嘟的莖包裹其中,生怕它裂開一樣。而且,無論是仙人球還是仙人柱,它們都有縱向的棱。當仙人掌喝足了水分,這些棱就會慢慢展開,不會因膨脹而炸裂;當旱季來臨,仙人掌體內的水分快速消耗,縱棱又會向內收縮,確保它的莖始終保持固有的形態(tài),不會因水分喪失而癟掉。
植物的生存智慧不簡單
從上面這些植物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植物的生存智慧:
如果長期的雨水缺失加上炎熱的天氣,地表和土壤中的水分逐漸散失,植株體內的水含量也在慢慢失衡,當達到極點,植物首先便會凋落葉片以求保全植株。
植物在應對高溫干旱的過程中,除了會提前落葉和結果,還有很多其他的應對機制。它們可以通過改變葉片形態(tài)、葉表皮誘生蠟質成分、改變氣孔大小等調節(jié)自身生理平衡,還可以通過調節(jié)細胞滲透壓、調節(jié)激素、誘導產生抗氧化酶和脫落酸等應對高溫和干旱的脅迫。
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繁多,很多植物都有著它們獨特的用水智慧,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探索。它們依水而生,不斷適應所處的水環(huán)境,共同構建我們星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責任編輯: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