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飛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經(jīng)寫過一首題為《冬夕》的詩,描繪寒冬里天寒地凍、萬木蕭條的景象,詩曰:“浩汗霜風刮天地,溫泉火井無生意。澤國龍蛇凍不伸,南山瘦柏消殘翠?!睂τ谠娭兴岬臏厝覀冊缫咽熘?,但其中的“火井”到底是什么東西呢?有些書里將其解釋為“可能是火爐”,語氣模棱兩可,令人難以信服;還有的書里直譯為“火井”,似乎有意回避了問題。
對于井,人們再熟悉不過,它是一種人工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后來又陸續(xù)衍生出礦井、油井、天然氣井等。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十分奇怪的井,它不僅能自燃噴火,而且從井中升騰起的烈焰可經(jīng)久不息,甚至還能與水交融,堪稱奇觀。這種井便是火井。
火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離奇的故事呢?
神奇的“井中之火”
2007 年的一天,福建省閩侯縣上街鎮(zhèn)金橋村的一位村民準備在自家院子里打一口井,以便取水。當鉆到地下6 米多深時,遇到了一件怪事:從鋼管口噴出一股氣體。好奇的打井師傅試著用打火機在鋼管口打火,突然躥起一股火苗,嚇了他一大跳。村民聞訊,紛紛前來。有人說,這可能是地下的“鬼火”;也有人懷疑,可能是打漏了地下的燃氣管道。地質(zhì)專家經(jīng)過現(xiàn)場調(diào)查后認為,管口噴出的火是埋藏在地下的泥炭層產(chǎn)生的甲烷(俗稱“沼氣”)釋放并燃燒造成的,與神秘的“鬼火”和燃氣管道都無關,這才解開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類似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成因也大同小異。
重慶市長壽區(qū)新安街道東門村有一片空地,地里被挖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坑洞或淺井,有不少人聚集于此,他們有的提著水壺來燒水,有的在烤紅薯,還有的人甚至搞起了網(wǎng)絡直播。走近觀察,才發(fā)現(xiàn)其中的神奇之處:那些或深或淺的井洞里閃爍著火苗。據(jù)當?shù)厝苏f,這些火苗自從20世紀50 年代以來從未熄滅過,即使下雨也不會被澆滅。當?shù)厝税阉鼈儺敵擅赓M的純天然燃氣灶,還給這里起了個外號叫“地火村”。如今,這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wǎng)紅打卡地。
“井中求火”,即到水井中尋找火源。這個詞常被人們用來批判或諷刺某些人的工作方法有誤或者愚昧、不明事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井中之火”竟然是真實存在的自然現(xiàn)象。實際上,關于火井的說法自古有之,古籍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只是往往語焉不詳,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很多疑惑。
火井常與溫泉同時出現(xiàn)
如果我們翻閱古籍,還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火井常常與溫泉同時出現(xiàn)。莫非它們之間有什么特殊的聯(lián)系?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有詩曰:“御溝泉合如環(huán)素,火井溫泉在何處?!蹦纤卧娙朔冻纱笥性娫唬骸昂翁帨厝鹁?,誰家熊席狐裘?!泵鞔麑W者楊士奇也曾寫道:“北風十日雪,大地氣嚴凝。江湖千里斷行跡,溫泉火井皆為冰?!贝送猓€有明代詩人陳璉筆下的“火井溫泉何處尋,氍毹醉臥雕房深”。諸多詩句都表明,火井與溫泉乃是自然之物。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謝惠連在《雪賦》一文中這樣寫道:“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鹁疁?,溫泉冰。沸潭無涌,炎風不興?!碧拼膶W家李善在為該文所做的注釋中指出,這里提到的“焦溪”和“湯谷”都是神話傳說中的極熱之處,“沸潭”是常年沸騰的水潭,“炎風”是南海外溫度很高的火風。很顯然,它們都是自然存在或者神話中的罕見之物。所謂火井也應如此,絕非人造火爐所能媲美。
華清宮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別宮,也被稱為“華清池”。唐玄宗李隆基尤其喜愛華清宮,每年都要攜楊貴妃到此過冬。李隆基曾一邊在湯池中沐浴,一邊欣賞美麗的雪景,并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溫湯對雪》,其中有這樣兩句:“未見溫泉冰,寧知火井滅。”意思是說:“沒有看到溫泉結(jié)冰,何以知曉火井滅了呢?”讀到這里,我們就搞明白了火井與溫泉的關系。原來,古人認為火井就是開采出溫泉水的井,溫泉在上,火井在下,溫泉水之所以熱氣騰騰,正是因為地下燃燒著熊熊烈火。雖然古人并沒有深入理解溫泉是一種地熱異常現(xiàn)象以及地熱與地下巖漿之間的關系,但對于火井的認識已經(jīng)形成了樸素的科學觀念,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進步性。
北宋初年,丞相李昉等人奉敕編纂了一部包羅萬象的鴻篇巨制,名為《太平御覽》,其中也有關于火井的記載。書中提到,連渾府姑衍州(治所在今陜西省北部)有一口火井,深不見底,常有熱氣上升,如果把雜草扔進去,會有煙火冒出,所以得名“熒臺”。
關于火井,更早時期的文獻見于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纂的《漢書》。書中記載,西河郡鴻門縣(治所在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北)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
這里所說的火井沒有與溫泉同時出現(xiàn),而是真正冒火的井。那么,此處所說的火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有現(xiàn)代學者考證后認為,這是我國古籍中最早記載的天然氣井。陜西北部屬于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鄂爾多斯盆地,蘊藏著儲量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具有悠久的資源勘探開發(fā)歷史。著名的神東煤田、長慶油田、榆林氣田等都在這里。古人見到能夠自發(fā)燃燒的火井,深以為奇,以為是神力所為,專門建造了祠堂供奉?!稘h書》中還記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 年),皇帝專程前往鴻門火井進行祭祀。
古人巧用火井煮鹽
關于火井的成因,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給出解釋。根據(jù)莊子“大塊噫氣,其名為風”的觀點,紀昀認為,氣無所不在,如果氣偶爾聚集在某地,就會出現(xiàn)與眾不同的現(xiàn)象:“火氣偶聚于巴蜀,遂為火井;水脈偶聚于闐,遂為河源云。”他所舉例的巴蜀,指的是我國西南的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qū),那里是火井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臨邛縣(位于今四川省邛崍市)南部約百里處有一口火井,長、寬各五尺,深兩三丈。人們把竹木投入其中,可以取火。諸葛亮任蜀國丞相時,曾親自前往考察。后來,火井燃燒越發(fā)旺盛,人們就在井上架起一口鍋,用來煮鹽。這件事被西晉博物學家張華記錄到《博物志》一書中。后來,東晉史學家常璩在記述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歷史、地理、人物的地方志著作《華陽國志》中,做了更詳細的記錄:“(臨邛縣郡西南二百里)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shù)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备幸馑嫉氖?,當?shù)赜袃煽诰渲幸豢谑歉稍锏幕鹁?,另一口是水井,如果用火井煮水井里的水,一斛水能得五斗鹽。如果用家中的火煮之,得到的鹽卻很少。
據(jù)歷史學家考證,早在秦昭王末年,當時的蜀郡太守、水利專家李冰就曾發(fā)現(xiàn)地下冒出含有鹽的泉水,于是命人開鑿鹽井,但在開鑿過程中,不斷有奇怪的事情發(fā)生,有些鑿井的工人會中毒倒地,有些鹽井會冒出火苗甚至發(fā)生爆炸。后來,人們終于查明了原因,原來這些現(xiàn)象是鹽井中含有的大量可燃氣體(天然氣)所致。于是,鑿井采鹽的工人改進工作方法,將竹子連接起來制成管道,人稱“筧管”,借此把鹽井中的氣體輸送到燒鹽的灶房之中,同時把含鹽的鹵水輸送到燒鹽的鍋里面。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天然氣作為燃料煮鹽,可謂一舉兩得。當?shù)厝擞弥耋K將若干杉木捆扎起來,做成支架,立于鹽井的井口,稱為“天車”。自古至今,巴蜀地區(qū)立起的天車數(shù)以萬計,鱗次櫛比,成為一道奇觀。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一文中,對當時火井煮鹽的盛況大加贊賞:“火井沉熒于幽泉,高焰飛煽于天垂?!?/p>
火井也能成為可怕的“地獄之門”
火井里蘊藏著有用的天然氣資源,但水火無情,如果控制不當,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危機四伏的“火藥桶”,甚至會演變成可怕的災難。
1971 年,蘇聯(lián)地質(zhì)學家來到中亞地區(qū)的卡拉庫姆沙漠進行地質(zhì)勘探。有一天,當他們進行鉆探作業(yè)時,地面突然大面積塌陷,形成一個直徑達70 米的巨型塌陷坑。地面上的鉆探設備瞬間就被巨坑吞噬。鉆探工人來不及搶救儀器設備就急忙逃離現(xiàn)場,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巨坑竟然在向外釋放著有毒氣體。
為了防止毒氣蔓延到附近村莊,不知是誰想出了一個餿主意:用火點燃氣體。也有傳言說,是當?shù)氐哪裂蛉藫亩練馔{羊群的安全,于是點燃了一個破輪胎扔進坑里。讓人沒想到的是,50 多年過去了,巨坑中的烈火竟然沒有熄滅過,一直持續(xù)到今天。
這個巨坑火井位于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北部約260 千米處,因為附近有個名為達爾瓦扎的小鎮(zhèn),所以得名“達爾瓦扎巨坑”。又因為如同恐怖的地獄,它也被人們稱為“地獄之門”。
達爾瓦扎巨坑不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更是嚴重地浪費了資源。因為這里燃燒的氣體是寶貴的天然氣,其成分主要是烴類氣體甲烷,也含有少量乙烷、丙烷、丁烷、戊烷等。雖然當?shù)卣扇×烁鞣N辦法滅火,但是都無濟于事。為保證村民安全,最后不得不將達爾瓦扎小鎮(zhèn)整體搬遷到別的地方,并任由達爾瓦扎巨坑里的火繼續(xù)燃燒。
文章來源:《百科知識》
(責任編輯: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