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瑤
學界對懶惰的理解主要從兩個方面切入:行為學和社會心理學。行為學上的懶惰主要表現(xiàn)為拖延,社會心理學上的懶惰則表現(xiàn)為對親密者的依賴性,小組合作搭便車就是其中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但在當代年輕人的世界觀里,“懶”已經(jīng)擺脫了這些定義的束縛。
13萬只“懶羊羊”
在豆瓣,“懶”作為一種獨特的亞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野蠻發(fā)展著。創(chuàng)建于2022年12月26日的“懶人生活指北”小組就是現(xiàn)代“懶人”們的聚集地。僅6個月的發(fā)展,小組內已有“懶羊羊”13多萬只。
“懶人生活指北”小組內共有四大板塊。主要的三大板塊分別是懶言懶語(閑言碎語)、懶人心得(探討如何變得更“懶”)和靈魂發(fā)問(探討如何實現(xiàn)健康優(yōu)雅且愉快地懶)。同時考慮到組員的閱讀疲憊度,小組貼心地設置了“字比較多”板塊,專門供給字數(shù)多的帖子以及愿意閱讀長文的懶人。
“懶人改變世界”
懶人組的建組初衷是給廣大“懶羊羊”們提供一個和諧溫馨、可以暢所欲言的環(huán)境,故沒有設置嚴格的組規(guī)和入組門檻,一來組長懶得寫,二是真正想入組的人也懶得看。
我一口氣翻閱了近百條帖子,事實證明,即便沒有嚴格的組規(guī),小組內的發(fā)言環(huán)境也很和諧。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家懶得寫過多的評論。對某只“懶羊羊”發(fā)布的帖子表示支持的時候,會用“dd”或者“學到了”抒發(fā)開心或是認可的心理。那如果對帖子內容不感冒或不支持呢?不少“懶羊羊”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懶得打字就不回復了”。
較為新奇的一點是,組內大多數(shù)人都“懶而自知”,但這無傷大雅,因為“懶羊羊”們也有值得自己驕傲的地方,他們自信且坦誠,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生活學問。懶人小組內的“懶人生活爭霸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的生活小懶招可以說是應接不暇。
最常見的當屬家務主題,例如把喝了幾口后的盒裝牛奶吸管直接抵入咖啡液中,輕輕捏一下牛奶盒,咖啡液就會倒流入牛奶盒內,這一系列操作只為少洗一個杯子。這個“刷半天即可少洗200個餐具”的帖子果然名不虛傳。在組內,那些看似奇葩的做法似乎也變得合理起來。因懶得洗頭于是剃了光頭。買便宜的衣服,臟了就直接扔。Apple?pencil掉進沙發(fā)底下兩年了,準備搬家的時候再找。輔導員發(fā)了剛進大學時寫給未來自己的信,打開信封,只有兩行字,解釋了自己不寫是因為太懶。
“懶羊羊”們牢記卡夫卡的名言——“我最大的能耐就是躺著不動”,對標“科技改變生活”,立志讓“懶人改變世界”。
懶人經(jīng)濟應運而生
這種懶文化不是消極的心理或行為狀態(tài),也不會演變成犬儒主義。小組內每一則看似荒謬的帖子背后都蘊含著統(tǒng)一的“懶羊羊”核心文化觀——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省力。
在瞬息萬變的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懶羊羊”愈發(fā)渴望降低“時間成本”和“身體成本”,以獲得最大程度的享受。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懶人經(jīng)濟應運而生。
以懶人便利商店為代表的一系列潮流IP正在向大眾傳達懶文化中慵懶且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這波浪潮進一步推進了智慧生活理念的深入,驅動著新經(jīng)濟增長模式,解放雙手的科技產品成為了年輕人的熱門新追求。
在《2023消費趨勢報告》中,2022年12月小紅書平臺中,含#懶人必備#tag的筆記數(shù)量同比上升了769%。根據(jù)淘寶發(fā)布的《懶人消費分類》,懶人被分為“彎腰障礙患者”“平躺生物”“家務指揮專家”和“不做飯斯基”四大類,而00后則榮獲“全能型懶人”稱號。
同時,隨著智能移動終端普及率的上升,懶人經(jīng)濟趁著這陣“東風”獲得了更深入的發(fā)展。繼掃地機器人、外賣等早期“懶人福利”產品之后,“代”經(jīng)濟下的上門廚師、上門美容師等新型職位不斷萌生。“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夕陽西下,我往沙發(fā)一趴”版“向往的生活”變得觸手可及。
懶人智慧生存哲學
雖然懶人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但對“懶羊羊”的偏見并未消失,很多人會問,為什么不能勤勞一點?
“懶羊羊”們有自己的懶惰生存哲學:不是“沒有再做任何事情”,而是“有時候沒有在做什么事情”。在“懶人生活指北”小組內,很難找到類似于“如何在工位上偷懶”的帖子,大家更多的還是在探討如何在碎片時間內逃離規(guī)律,恣意放縱自己的慵懶。換言之,也就是更快的效率為懶人們創(chuàng)造了可以偷懶的條件。
在小組內的“懶人心得”板塊,目前最熱門一條帖子擁有2000+收藏量,主題是“懶人10分鐘速通ppt”,帖子談到了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以及一些輔助軟件高效完成一份ppt,好評如潮。其實在組內,諸如此類的懶人專屬學習和工作方法并不罕見,邊打游戲邊背單詞能提高學習興趣、學15分鐘玩45分鐘的反向番茄學習法能增強學習持久性……也許在這些方法背后有更為復雜的心理學機制發(fā)揮著作用,對“懶羊羊”來說,只要能輕松,那么學到就是賺到。
在一些進階版的懶人心得帖子內,我發(fā)現(xiàn)懶人智慧學習法正朝著越來越系統(tǒng)化的方向發(fā)展?!皯醒蜓颉睍\用理論模型或心理學原理作為自己創(chuàng)造性懶人學習方法的支撐。針對行動層面的懶惰,有“懶羊羊”依據(jù)心理建設時間過長會造成內耗的原理提出了“簡化思考步驟”的方法,給自己樹立正向反饋和明確行為,防止長時間心理建設帶來的對快樂的剝奪。比如想到洗完澡會很舒服,那就不要考慮洗澡過程中的身體勞動。就像評論區(qū)回復的:“把自己當機器人,做著做著就會快樂了。”心理前置也是小組內解決拖延的一大理論來源。給自己“順便做一下什么”的心理暗示,那么我們的身體就會傾向于將事情盡早做完。“懶羊羊”一致認為,在心理前置的前提下,抖音刷著刷著就切換到單詞打卡APP的困難程度會大大減小。
不過,真正高段位的“懶羊羊”更擅長總結創(chuàng)新。一位“懶羊羊”在遍覽小組內所有方法帖后,總結出了圍繞福格行為模型的“指令觸發(fā)+微習慣”大法。指令觸發(fā)就是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比如下床就觸發(fā)打開Word的行為,然后對自己一頓亂夸。而微習慣需要冠之以“非完美主義”的前提,設定30秒內就能完成的目標,那么微習慣的養(yǎng)成就幾乎可以忽略自制力。根據(jù)福格行為模型,行為=動機+能力+提示,為了讓漫無目的玩手機行為盡可能減少,“懶羊羊”開發(fā)了一套流水線“作業(yè)”:在有學習任務的時候,將手機藏起來,用舊手機代替完成基本需要,然后給自己語言上的鼓勵。并遠離諸如打游戲的室友之類任何可能提示自己拿起手機的因素。在操作幾天后,整個過程就會變得特別流暢,并且百試不厭。
也許在這些繞來繞去的方法背后,發(fā)揮根本作用的還是每一個“懶羊羊”求上進的心理,但對他們來說,原理也好,自身所需也好,只要還在自己的舒適區(qū)內,那么學到就是賺到。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