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他的筆端下,流動的是飛鴻戲海,舞鶴游天的意趣,其書法境界已達古人所言“逸品”之境。他的作品,可當音樂來讀,具有通感的審美意趣。一張宣紙,一支毛筆,自從愛上書法,鄭秀平的世界幾乎只有黑白兩色。
現(xiàn)任太原市迎澤區(qū)政協(xié)委員、五臺山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的鄭秀平,在他30余年的習書生涯,如音樂奏出的靈魂三部曲。與很多書法家是少年學書不同,生于五臺山下的鄭秀平少年貧寒,16歲才開始接觸書法。第一本字帖是《鐘繇小楷》,鐘繇楷書的端麗宛媚讓他一見傾心,自此迷上了翰墨。在幾年的時間里,他臨帖成狂,主攻魏碑和隸書?!恫苋返腻多嵨墓返拿?,都讓他迷醉不已。
曾經(jīng)的鄭秀平也為小有成就而竊喜,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自己達到的還只是形式上的美感——書法的技藝如果僅停留在駕輕就熟階段,那只是“小匠”。人最難的莫過于與自己對話,當鄭秀平悟到這些時,他瘋狂地開始臨帖,每本字帖全部臨習百遍以上,宣紙與字帖,成為生命中最親近的圖畫。
在日復一日的臨習中,驀然感受到自己的單薄。不瘋魔不成活,藝術的修習當然是一種執(zhí)念,可是念茲在茲未必能成為大家。在更高的意義上,書法書寫的是個人的審美觀照。鄭秀平拓展了自己的藝術目光,文學、音樂、美術、建筑,都成為深厚的藝術滋養(yǎng)之泉。此時鄭秀平已在國內書法界聲名鵲起,有一次他想起了張大千的畫,大師可謂是不世出的奇才,博采眾家之長,學八大山人直可亂真,卻又絕不拘泥于古法。“將自己打出自我的經(jīng)驗之外”,悟仿佛是頃刻之間,卻是走過歲月的水滴石穿之后才有的哲思。如同打通自我修行的任督二脈,鄭秀平的藝術審美自此進入全新的境界。
作為當代中青年優(yōu)秀書法家的鄭秀平而言,單純的筆墨技法和書寫已不能涵蓋其藝術所致的境界與其所揭示的意義。對其書法藝術所體現(xiàn)的內容與價值必須結合時代文化橫斷層面去審視,總之書法表現(xiàn)終歸于書法家的個人心性和文化習慣來印證哲學觀念和精神依托,來呈現(xiàn)出非常和諧而富于變化的形式美感。然而其書法“內”里的文人氣質與“外”在儒雅純正,仍超凡脫俗,風雅難匹。由于鄭秀平修自機械制造專業(yè),將機械構圖滲透于作品之中,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書法視覺表現(xiàn)力方面的不足,
鄭秀平對古代大師作品的學習、臨摹和筆墨技巧的洗練有著準確的把握。表面看來是以全力追求銘妙的境界,骨子里卻在追求他思想意識中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妙造自然的審美感受,應物調心,而得自在,寄托了作品內在更豐富的意蘊,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藝術意境。一位收藏家說:“書法的風神,向來是書家的最高境界。鄭秀平的書法作品為何在市場上獲得很高認同,就是因為他的作品以形寫神,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毙蕾p鄭秀平的書法,總覺其間有禪意,亦見其人的大格局。
對鄭秀平而言,藝術是形式,更是哲學。鄭秀平說,他后來看《人間詞話》,讀到王國維的境界時,深深被打動,因為王國維說的三種境界,讓他看到了自己走過的路。只有走過“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獨,走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zhí)著,才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欣悅。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他不僅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獨特標志和文化軟實力的體現(xiàn)。于我而言,書法既是隨意所適,又是一種不復再來的構思。每一幅字,都把它當作是獨一無二的緣。這樣去寫字,亦是對書法的敬畏?!编嵭闫秸f。
傳統(tǒng)是棵大樹,新境界是果實。學書者不知創(chuàng)造之為貴,及由有法至無法之規(guī)律,必難辨別真?zhèn)闻c美丑。對物理、事理,俯仰察觀,不使其偏,所謂“用情心專,情至而自得也”,這也許是鄭秀平書法藝術超乎常人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