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洋 李立威 張瑾
[摘 要]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分析類課程已經被廣泛納入各類院校的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成為培養(yǎng)經濟與管理相關專業(yè)學生大數據處理能力、提升當代大學生數據基本素養(yǎng)的專業(yè)性課程,但在“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依然存在“貼標簽”“刻意化”等問題。鑒于此,首先,梳理數據分析類課程的發(fā)展歷程和特征;其次,分析制約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因素;最后,從3個維度探討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的推進路徑。
[關鍵詞] 數據分析類課程;課程思政;制約因素;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 G 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0310(2023)04-0027-05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Promot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Data Analysis Courses
DING Qingyang1, LI Liwei1, ZHANG Ji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2.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data analysis courses have been wid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serve as a specialized course to cultivate big data processing skill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also enhancing the fundamental data litera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still exist issues such as“l(fā)abeling”and “intentional manipulation” within the realm of data analysi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urposes. In light of thi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analysis courses a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Secondly, it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constra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data analysis course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a three-dimension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data analysis courses.
Keywords: Data analysis cours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cu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Restricting factors;Promoting path
0 引言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要素在社會生產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廣泛。提升學生的數據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思維和數據素養(yǎng),逐漸成為高等院校經濟與管理相關專業(yè)(以下簡稱“經管專業(yè)”)回應時代發(fā)展、順應時代潮流的重要選擇。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數據分析類課程如python金融大數據分析、R商務數據分析等,已經被廣泛納入各類院校的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成為培養(yǎng)經管專業(yè)學生大數據處理能力、提升當代學生數據基本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新時代黨加強高校人才培養(yǎng)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方向[1]。深入推進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可以優(yōu)化教學模式,而且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成效。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受教學設計、課程性質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數據分析類課程存在課程思政元素“標簽化”“刻意化”、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知識傳授“兩張皮”、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不顯著等問題?;诖耍疚脑诜治鰯祿治鲱愓n程特征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之上,從3個維度探討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為高等院校經管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1 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概況與特征
我國高校的數據分析類課程通常作為專業(yè)性課程單獨開設于理工類專業(yè),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數據分析能力,提升學生尊重數據并“憑借數據說話”的科學素養(yǎng)[2]。
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是面向經濟學和管理學相關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大致經過了兩個階段的發(fā)展:第一階段,數據分析的相關方法被逐漸引入經管專業(yè)課程教學中。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經管領域實證研究范式的興起,數據分析廣受重視,一些高校逐漸將數據分析的相關知識納入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中,如在計量經濟學、統(tǒng)計學等課程中講授基于Eviews和SPSS等軟件的數據分析方法,但此階段并未單獨開設數據分析類課程。第二階段,數據分析類課程被單獨納入經管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2012年之后,隨著“大數據”概念及其應用場景的不斷普及和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認知和分析能力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各高等院校紛紛將數據分析類課程獨立地納入經管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同時,教師處理數據的主要軟件工具從Excel、SPSS、Matlab等逐漸轉為R、Python等開源的編程語言,以適應大數據的海量、低價值密度等特征。
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類課程是提升學生數據認知、處理、分析和應用能力的重要專業(yè)性課程,有3個鮮明特征:其一,單獨開設時間短,各院校的課程內容、課程大綱等差別較大,課程體系處于不斷優(yōu)化中;其二,課程既涉及信息技術又涉及經管專業(yè)知識,學科交叉性較強;其三,課程有專業(yè)教育和實踐類雙重屬性,且實操性強。
在課程思政方面,數據分析類課程與傳統(tǒng)的經管專業(yè)課程有明顯差異,主要表現為:其一,思政元素多元。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不僅包含“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yè)和行業(yè)領域的國家戰(zhàn)略、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養(yǎng)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yè)素養(yǎng)”等內容,還要將“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等內容納入其中[3]。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內隱性更突出。數據分析類課程的定位是教師借助數據分析理論和方法,挖掘社會經濟與企業(yè)管理數據內在的知識和規(guī)律,但由于課堂的“實操性”相較于“思想性”更突出,與微觀經濟學、管理學、經濟法基礎等傳統(tǒng)的專業(yè)課程相比,課堂上鮮少與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顯性的、直接的“對話”,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需要教師從案例教學背景、數據分析方法倫理等方面展開。
2 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制約因素
2.1 教師囿于技術中性理念,主觀認知有偏差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由于數據分析類課程涉及數據分析技術較多,部分教師囿于技術中性,在認知上存在偏差。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重點培養(yǎng)學生利用相應的數據分析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教師認為數據分析技術沒有“好壞”之分,教師應該向學生傳授更多的專業(yè)技能方面的硬技術,而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之外的價值引領處于次要地位,只需在“引入知識點”部分簡單提及課程思政。
2.2 教師開展教學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數據分析類課程是經濟管理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的交叉課程,既涉及經管專業(yè)的學科背景知識,又涉及數據分析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操作,教師不能簡單、生硬地在課程中添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結合課程特征將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第一,教師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資源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數據分析類課程教師的專業(yè)背景以理工科為主,由于對經管專業(yè)了解不深入,在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過程中,教師不知道應如何深入挖掘。第二,教師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的能力有待提升。數據分析類課程中學生實踐課時占比較高,受時間限制,部分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時,要么過于簡單、刻意化,說教式痕跡明顯;要么過度展開,影響教學進度,從而達不到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3 課程思政教材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支撐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教材是關系國家事權的特殊文化產品,內蘊民族文化和國家意志,是學生形成國家認同的重要媒介[4],也是專業(yè)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依托[5],課程思政必須要有規(guī)范的教材體系[6]。相比于專門的思政課,數據分析類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思政教學資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師挖掘。因此,在教材編寫和選用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廓清價值引領融入知識體系的邊界,統(tǒng)籌考慮知識整合與價值觀塑造,從而提高教材的整體水平。
3 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建設推進路徑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作,需要“以點帶面”解決當前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3.1 倡導技術向善,提升教師主觀認知
技術向善不僅是指技術本身可能包含的善,也包括技術應用過程及結果所帶來的善[7]。技術中性論將技術視為中立的工具,技術向善更強調將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應用置于制度規(guī)制、人文倫理、利益共享的框架下,進而實現對技術的引導與規(guī)范。在課程教學中,教師秉持技術向善的技術認知理念,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技術應用的批判性思維,關注社會發(fā)展,這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
數據分析技術是數據分析類課程知識與能力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數據分析技術正應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的運行效率,增進了民生福祉;另一方面,數據分析技術的不合理應用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困擾,甚至引發(fā)了社會矛盾。如何“善”用數據分析技術或者利用數據分析技術產生“善”的結果日益受到關注。例如,在電子商務領域,基于消費者以往購買產品、瀏覽記錄等基礎數據信息,電商平臺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向消費者精準推薦產品,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增加了平臺的收益。但是,電商平臺頻發(fā)的大數據“殺熟”現象,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秉持技術向善的理念,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數據分析技術應用的合規(guī)意識、人文情懷,這不僅是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感的重要表征,也是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重要突破點。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fā)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中提出,各地各校要圍繞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將生動鮮活的實踐成就引入課堂,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當下,數據分析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已經積累了大量生動鮮活的實踐成就,這些實踐成就既是技術向善的重要體現,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思政元素和教學案例。例如,新冠疫情期間,蘭州大學科研團隊創(chuàng)建的全球第一套新冠疫情全球預測系統(tǒng),不僅實現了對疫情發(fā)展的科學預測,也為疫情形勢研判、疫情防控措施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
3.2 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師自身能力
教學設計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一般指教師以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和優(yōu)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教學系統(tǒng)及其活動為對象,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制約條件,選擇并確定教學計劃、實施方案的活動和過程[8-9],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3個方面。教師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自身的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發(fā)揮,離不開合理完善的課堂教學設計。
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教學涵蓋文、理、工3大學科,具有顯著的跨學科特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思維和原有知識結構特點,綜合考慮數據分析類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教學過程,優(yōu)化教學設計,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第一,提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梳理的能力。思政元素涵蓋諸多內容,但并非都能成為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專業(yè)、課程的特征及課堂進度,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升挖掘與梳理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特別是與專業(yè)、課程知識有關的思政元素,強化立德樹人的責任感,明確自身政治站位,提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yǎng),圍繞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主線,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提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能力。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在挖掘、梳理思政元素的基礎上,通過靈活多樣、設計精巧的融入方式實現課程思政元素與課堂知識點的邏輯自洽和無縫銜接,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比如,將數據分析技術發(fā)展背后的“故事”“人物”“現象”等作為融入點和切入點,實現課程思政元素的科學精準融入。
第三,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運用的能力。教學方法運用能力是教師在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上,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特征,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這就要求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中。
3.3 深化教材建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關鍵要素、立德樹人的基本載體,在教材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深化課程思政的必然選擇[10]。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的深入推進,與之相配套的思政教材受到廣泛重視。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進一步細化相關工作的內容和要求。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的配套教材建設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一批融入中國故事、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優(yōu)秀教材逐步面世。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方面,數據分析類課程的教材依然存在不足。具體表現為:包含思政元素的教材數量整體偏少;思政元素與教材知識體系的有機融入不足等。對數據分析類課程而言,深化教材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教材知識體系的有機融合,應注重以下3個方面。
第一,把握學生的特點,優(yōu)化教材內容和話語表述。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方面,經管專業(yè)與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學生有較大差異,因此,教材內容應避免過多闡述數據分析的基礎原理,應將重點放在基于數據思維、借助現代數據分析工具和知識解決經濟管理領域中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學習數據分析課程,學習后可以做什么,該怎么做,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材的話語表述上,應避免過多采用計算機專業(yè)術語和生僻概念,應該在行文表述科學性的前提下,提升話語的通俗性,降低學生的閱讀門檻,便于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
第二,客觀辯證地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故事尤其是中國數字經濟故事列為數據分析類教材的核心思政元素,不僅有助于實現思政元素與知識體系的有效融合,同時也符合課程特點和價值理念。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的發(fā)展為講好中國數字經濟故事提供了大量鮮活生動的案例。教材應從國家、社會及個人3個層面講好中國數字經濟故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防止“一味地唱贊歌”,要堅持客觀、理性的原則,既要講“成就”,也要講“不足”。論述“不足”時,應避免崇洋媚外和全盤否定,要客觀分析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而引導學生更加全面科學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
第三,融入學術前沿成果,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當前,經濟社會活動中有關數據分析的新型應用場景和支撐技術層出不窮。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教師要摒棄“抱殘守缺”的思想,堅持與時俱進,在原有教材知識與技能體系中融入新的知識和方法,及時將最新學術前沿成果中的新理論、新方法納入教材中。此外,也可以通過在教材中引入“頂會”“頂刊”等研究成果背后研究團隊的奮斗故事,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學術與社會理想。
4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1]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三全育人”向縱深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是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新要求的重要課程。本文在回顧經管專業(yè)數據分析類課程發(fā)展歷程及特征的基礎上,指出當前制約課程思政建設的因素并提出推進路徑,為進一步推進高等院校數據分析類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強化經管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教研究,2021(1):5-9.
[2] 劉竟成,邰亞傳,樓運豪.開設實驗數據分析課的做法和收獲[J].研究與探索,1985(2):79-8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李太平,王俊琳.教材建設與國家認同[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9):23-30.
[5] 楊曉東,甄國紅,姚麗亞.應用型高校專業(yè)課程思政教材建設關鍵問題之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5):68-75.
[6] 孫朝陽.層次分析與改革實踐:課程思政切入點設計的三個維度[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5(6):146-154.
[7] 劉秀秀.技術向善何以可能:機制、路徑與探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8):83-91.
[8] 高若瑜.基于活動理論的對外漢語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0.
[9] 王春華.教學設計的理性及其限度[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10] 王友富.“課程思政”論域下“教材思政”演進邏輯與建構策略[J].出版科學,2022,30(5):25-32.
[11]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責任編輯 齊蓉暉;責任校對 白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