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斌
西湖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曾任“走向未來”叢書及雜志副主編,從事過學術出版、人文教育、跨文化交流、婦女兒童、殘疾人、農(nóng)民農(nóng)村、商業(yè)倫理、公益文化等眾多社會工作。曾先后擔任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敦和基金會執(zhí)行理事長兼秘書長、理事長。
作為中國公益的先鋒人物,他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要真正融入社會當中,方能體現(xiàn)價值。他踐行這一理念,將一家民間基金會打造成為價值理念、治理思想清晰的中國公益的先進社會組織。他也是中國文化的傳道人,從上世紀80年代掀起思想文化啟蒙的浪潮,到今天推動中西文化的交融,他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奔走。步入古稀之年,他放下敦和的舵,升起書院的帆。深藏功與名,傳承文與道。無論是以何種身份示人,士人的風骨是他不變的底色。
我們?yōu)槭裁葱枰獔皂g的力量?因為現(xiàn)代慈善本質(zhì)上是慈悲利他的道德愿景的社會展開。在這個展開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因朝東暮西的潮流而迷茫,不受曇花一現(xiàn)的人物所蠱惑,不被喧囂一時的事件所嚇倒,而始終不渝地以對自己、對他人、對祖國、對人類深沉的愛去創(chuàng)造,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堅韌的力量。至于給我的榮譽,我當然很感謝主辦方和評委會,但是現(xiàn)在對我來說一切榮譽都是負債。債總是要還的,還債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蒙難,還有一種方式是勞作,持續(xù)地艱辛工作,我祈求上天允許我以后一種方式來還債,也懇請大家批評,謝謝大家。
“現(xiàn)在對我來說一切榮譽都是負債。債總是要還的,還債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蒙難,還有一種方式是勞作,持續(xù)地艱辛工作,我祈求上天允許我以后一種方式來還債,也懇請大家批評?!?月28日,在“堅韌的力量·2022年度慈善盛典”上,陳越光用這樣的比喻,來表達獲得慈善盛典年度人物的感受。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為陳越光頒獎時,評價他是“我們慈善界充滿智慧的思想者,也是身體力行的行動者,我們成功的實踐者,是我們的代表性人物。”
作為思想者,陳越光對慈善文化的論述,在中國公益慈善領域產(chǎn)生巨大影響,他在多個場合發(fā)表的演講和觀點,被收錄到《一個有思想的行動者:陳越光NGO講演集》和《以公益為志業(yè)》兩部著作中,受到業(yè)界廣泛關注。
作為行動者、實踐者,四十多年來,陳越光參與希望工程等公益事業(yè),先后在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敦和基金會”)任職,對他而言,公益不僅是職業(yè),更是志業(yè)。
去年1月17日,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陳越光,辭去敦和基金會理事長一職,在短短幾天后,先后接任西湖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和中國文化書院院長,開啟了新的航道。
大事難事看擔當,群行群止看識見。陳越光做出這樣的抉擇,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和人生安排,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兩家機構的期望和重托。正如六年前,他受敦和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主要資助者葉慶均之邀,掌舵敦和基金會,帶領這家民間基金會一步步成為業(yè)內(nèi)的標桿。
而這一次重新遠航,他帶著新的使命。
2023年2月22日,陳越光在中國文化書院文化經(jīng)濟分院成立儀式上發(fā)言。圖/受訪者提供
加入敦和,在陳越光看來,有一個對表的過程。2015年,成立三年的敦和基金會確立了“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人類和諧”的使命。2016年末,第一屆理事會即將期滿,葉慶均要尋找一位新的掌舵人,他找到了已卸任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的陳越光。當時很多機構都向陳越光伸出橄欖枝,但陳越光卻選擇了這家規(guī)模不大的民間基金會。打動他的,首先是葉慶均的一個態(tài)度,確切的說,是一句話。
若干年后,當陳越光坐在中國文化書院的會客室,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時,仍感慨不已?!袄先~說,‘我真不懂中國文化?!标愒焦饣貞浾f,“聽到他這句話我就在想,我懂文化嗎?中國哪些人有資格說他真正懂得中國文化?恰恰是那些說‘我真不懂中國文化的人,他至少有一份對文化的誠意和敬意。”
但這次見面之后,陳越光也并沒有立刻同意去敦和。后來他和葉慶均又做了多番長談,討論了各種問題。陳越光將機構比作一條船,相應有三個角色。一個是船東,一個是船長,一個是大副?!拔艺f你有能力當船東,也有能力當船長,但沒有能力當大副,這是個技術活。我有能力當船長,也有能力當大副,卻沒有能力當船東,船東是要買船的?!?p>
2021年10月23日下午,西湖教育基金會舉行第二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基金會執(zhí)行副理事長陳越光主持會議。圖/受訪者提供
葉慶均聽完就笑了,“大概我就只能當個船東?!比绱艘粊?,雙方的角色定位已然明晰。葉慶均接著說,“你有什么條件盡管提。”
一般人聽這句話都會理解成談職務、薪資等待遇問題,陳越光卻說:“前提是不受薪,條件是共同遵守12個字‘天下為公,坦誠相見,各思己過?!?/p>
“天下為公”是出發(fā)點和基本原則,所謂“坦誠相見”,用陳越光的話說,“不僅僅是我對你有什么意見我可以直說,而且是無論你說什么,我都相信這是你的真心話”。而“各思己過”的意思,在陳越光看來,誰都不是圣人,都有做錯或是做得不到位之處,互相少指責多反省,反省的最終還是回到“天下為公”的原則上去。
葉慶均聽完一拍大腿,“我就想講天下為公,沒人跟我講啊”,陳越光心知,這就算機緣成熟了?!拔揖驮谙?,交朋友也好,共同合作也好,這個過程有點像對表?!标愒焦飧嬖V《中國慈善家》,“當人們有一個共同行動,需要對一下表,但現(xiàn)實中,很多人對表只對秒針,或者分針,不對時針?!?/p>
在陳越光看來,如果在共同的事業(yè)中對表,秒針的對表,對的是待遇;分針的對表,對的是職權;而時針的對表,對的是愿景,我們是不是同一類人,我們是不是真正有共同追求?當時針的對表達到一致,這才是陳越光所認為的機緣成熟。
2017年1月2日,敦和基金會召開理事會,選舉產(chǎn)生了第二屆理事會、監(jiān)事會、戰(zhàn)略規(guī)劃委員會成員,陳越光被推舉為執(zhí)行理事長,同時兼任秘書長、戰(zhàn)略規(guī)劃委員會主席,主持敦和基金會的日常工作。“我當時全權負責敦和基金會的日常事宜,即使現(xiàn)在我的任職有了變動,大家還能很好地共事相處,我相信正是因為我們在時針上對得不錯?!?/p>
這樣的對表,在2017年敦和決定資助西湖大學籌建時,也經(jīng)歷了一次。在這總額3億元的資助項目中,敦和基金會從做出決定到全款撥出,前后才不到兩周時間,這其中,除了校長施一公個人的影響力之外,更多源于對這所定位為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民辦大學的共同愿景。
陳越光坦言,當時敦和對于西湖大學這一項目的最大一個擔憂,是創(chuàng)始人能否專注辦這所大學,畢竟當時施一公還是清華大學副校長,如果兩頭兼顧,肯定無法辦好一所大學。于是,他和施一公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如果有一個新的機會擺在你的面前,給你更高的職位,你怎么辦?”施一公很堅決地表示將會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全職專注于西湖大學。這份義無反顧,感動了陳越光。
在追求世界最前沿的科研教育這一愿景上,陳越光和施一公殊途同歸,這也源于對成功的共識。在陳越光看來,成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過程中的平庸的成功,在成功的同時就被平庸消化了。還有一種成功是歷史性的成功,它有宏偉的目標,歷史性的成功可以讓后人享受它的遺產(chǎn);即使沒有成功,那么這一目標和為這個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就會像遠方的燈塔那樣,感召后來人?!拔覀冋J為西湖大學所追求的,應是這種歷史性的成功?!?/p>
在西湖大學成立大會上,陳越光代表所有捐贈人講話,他說,“今天我們在這里見證西湖大學的成立,猶如迎接心中的日出!”他甚至暢想了一百年以后的場景,在2118年秋天西湖大學的百年慶典上,他要預先委托那位將在西湖大學百年慶典上致辭的代表,“請代我們向百年后的西湖大學師生員工說一句謝謝,因為你們的努力,使我們當年所做的一切,具有了超越我們個人生命的歷史意義?!?h3>雄心和使命
陳越光溫和儒雅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火熱的萬丈雄心。執(zhí)掌敦和的第一天,他便提出了打造百年基金會的目標,因為敦和基金會的使命是“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人類和諧”。在陳越光看來,承擔這樣的使命,一定是一個長遠的過程?!耙园倌隇閱挝粊碜?,這是和使命匹配的必然?!?/p>
按照陳越光的構想,任期內(nèi),他要為敦和這樣一家資助型基金會理出一套文化、機制和基本原則。他在起草《敦和基金會戰(zhàn)略規(guī)劃委員會議事和行為規(guī)則》時寫道:“尊重不同意見,尊重少數(shù)觀點,在決策異見中善于溝通,敢于放棄,肯于等待,是一個人胸懷和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一個機構成熟的表現(xiàn)。敦和基金會是一個資助型慈善基金會,既無營利組織商場如戰(zhàn)場的急迫性,又無籌資機構客戶要求的無奈性,從容、放遠是我們的優(yōu)勢,拿得起、放得下、等得住是我們的智慧?!?/p>
在一些基金會,理事會是以資助人團隊為中心,秘書處是以公益的職業(yè)團隊為主體,理事會和秘書處之間,容易造成一定張力。有時候一個強勢的秘書長,會將理事會變成一個橡皮圖章;有時候一個強勢的理事會,又讓秘書處成為小跟班。
在陳越光看來,其中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理事會如何按照章程來行使權力;二是秘書處怎么保證對理事會的信息透明,避免造成信息不對稱。
理事們多是兼職,不可能事無巨細都通過開會或匯報來溝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陳越光主導下,敦和建立了一套信息數(shù)據(jù)庫,讓戰(zhàn)規(guī)委的理事們能隨時調(diào)閱相關文件和信息,隨時了解基金會事務和最新的項目進展。
敦和也給予秘書處較大授權,以項目資助為例,單項500萬元以下的項目決策權在秘書長,500萬元到5000萬元的項目由戰(zhàn)略規(guī)劃委員會決策,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決策權在理事會。
陳越光主張“集體用權,個人負責”,敦和基金會在項目審批中貫徹責任倫理,審批項目者不得指定項目,項目官員必須個人作業(yè),完成項目審核;非會議不決策,項目審批必須在集體會議上討論并當眾決定;項目決策也不搞票決制,審批者個人承擔責任……并將這一系列原則寫入了規(guī)章制度。
在陳越光執(zhí)掌敦和的五年內(nèi),敦和基金會邁上了三個臺階,2019年被浙江省民政廳評為“5A級社會組織”,2020年獲浙江省社會組織總會“十佳社會組織”,2021年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稱號,而對西湖大學、浙江大學馬一浮學院等項目的大額資助更是令敦和聲名鵲起,引起巨大關注。
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為《中國慈善家》2022年度人物陳越光頒獎。
陳越光“完成了可以為敦和所做的主體任務”后,他在敦和的理事長任期還有一年,此時他任執(zhí)行副理事長的西湖教育基金會需要他出任理事長(法定代表人),施一公校長親自去敦和協(xié)商,于是陳越光離開敦和掌舵之位的時間比計劃中提前了一年。
但在陳越光看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改變了和敦和的聯(lián)系。他在敦和一直倡導一個理念,就是“在敦和如何定義‘我們?”不應該只是敦和在任的理事會和在職的工作人員這幾十個人,還應包括曾經(jīng)任職過的,合作過的,甚至參與過的所有人,“無論正在的、曾在的和將在的,在敦和的文化里都是‘敦和的人。不管我在敦和任不任職務,敦和門口總有一盞為我點著的燈,只要敦和有需要,我也還是會義不容辭?!?/p>
如今,陳越光又向另一個百年目標進發(fā)——西湖大學要成為一所百年大學。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及西湖大學捐贈基金的籌資主體,西湖教育基金會應如何厘清使命和邊界?
西湖大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學校治理中,如何既體現(xiàn)校董會的決策權,又體現(xiàn)校長負責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權力劃分問題。”
從學校章程來看,董事會是學校的最高決策機構,事關學校大局方向的內(nèi)容,包括重要制度和機構設立、財務預決算、重要人事安排如校長副校長的聘任等事項,都由董事會決策。而學校的日常事務,如教學管理、科研、行政等,則由校長負責。在這一規(guī)則之下,校長是在第一線的,和董事會之間也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一些張力。
因此,在西湖大學的章程中,董事在董事會中行使職權,有意見有問題都在董事會上提,不允許校董以個人身份對學校事務加以干涉。同時,西湖大學董事會講究充分表達,審慎表決,因此在董事會審議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董事提了很多不同意見、看法、分析、建議、補充,但最終投的是贊成票。
“除非是重大分歧,否則很多事情都是補充完善的問題?!标愒焦庹f。為了便于董事充分表達意見,每一次董事會還有一個回避程序,校長等在校內(nèi)任職的董事回避,便于所有未在校內(nèi)任職的董事,可以暢所欲言地發(fā)表對學校、對校長的意見和建議,由董事會主席轉達給校長?!八晕覀儚娬{(diào)的是集中大家的智慧,而不僅僅是票決,同意不同意的問題。”
西湖大學校董會一年只召開兩次,主要審議方向性的內(nèi)容,要實行有效決策,還需要通過八個專門委員會的工作,包括治理委員會、教育與學術事務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發(fā)展委員會、產(chǎn)業(yè)關系委員會、規(guī)劃與基礎設施委員會等。其中,治理委員會是一個綜合性的委員會,董事會涉及大學治理的議題先由治理委員會預審,校長和董事會主席也是治理委員會委員,治理委員會主席正是陳越光。
而從舉辦方角度看,陳越光認為,西湖教育基金會的使命,就是舉辦一所向世界教育和科學高地頑強跋涉,能夠創(chuàng)造世界一流的,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因此,西湖教育基金會的工作,可以概括為一個面向:面向大學治理;兩個重點:為西湖大學的發(fā)展籌集資金,以及讓籌集的資金保值增值。
西湖大學如今已經(jīng)成立五年了,陳越光認為,檢驗一所大學是否足夠成熟,還需要經(jīng)歷風波和傳承的考驗?!爸挥性谖C和風波中經(jīng)過淬煉,在傳承中經(jīng)過考驗,才能有很好的延續(xù),才可以說西湖大學真正走向了成熟?!标愒焦庹f。
陳越光如今扛起了兩大機構的重任,往返于京杭兩地,卻樂此不疲。同時面對多個職務多重角色,對他而言并不是問題——一個人怎么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如何同時面對多重工作,始終掌握主動性?對于這些困擾當代職場人的問題,早在近四十年前,他就已經(jīng)找到了答案。
如今回想起來,陳越光認為是一個有趣的啟示。1984年,他在參與編寫《走向未來》系列叢書時,第一次代表編委會去四川人民出版社談后續(xù)的工作安排。在離開北京的前一晚,他在叢書主編金觀濤先生的家里吃飯,席間還有另一位客人,是當時某位中央領導的秘書,聊到這位領導有個習慣,每周六晚上都會看場電影。陳越光很是詫異了一番。
出差期間趕上周末,陳越光就去了都江堰,那天下午,他坐在旁邊的山上看都江堰的水流,看著都江堰的水流,是利用離心力優(yōu)勢,將田分成內(nèi)田和外田,水流先經(jīng)過內(nèi)田,再轉到外田,因此,平時能保障內(nèi)田始終有水,當水大了,就流到外田,這樣就避免了旱時無水,澇時成災的局面。
陳越光想到幾天前席間的聊天,突然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職務越高,越有做不完的工作,就越不可能靠延長工作時間來完成,因此要做的就是如何選擇工作中的輕重緩急。哪些工作如“內(nèi)田”,要旱澇保收,必須保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哪些工作如“外田”,適當照應,時間精力上點到為止即可。工作的內(nèi)外田還要不斷調(diào)整,及時將一些重要的工作放在內(nèi)田的位置上,才能有節(jié)奏地面對繁重的工作,讓自己處在一個比較從容的工作狀態(tài)?!斑@個過程中要拿得起、放得下、熬得住,在過程中成長,而不是在過程中消耗。這也就是中國智慧的所謂‘舉重若輕啊?!?/p>
陳越光將自己的工作性質(zhì)分為兩種:偶爾決策,常常協(xié)調(diào);工作形態(tài)則分為三種:讀書寫作,交談溝通,會議講課。
不久前,中國文化書院文化經(jīng)濟分院成立,這是中國文化書院執(zhí)行民政部、文旅部有關規(guī)定重啟分支機構建設以后,成立的第二個分院——2022年12月18日,跨文化研究分院已率先成立。
兩個分院相繼成立,這是陳越光在31年后再次回到中國文化書院,對其目標重新界定后所做出的決策。在他看來,中國文化面對的命題,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激活傳統(tǒng),回應時代”。激活傳統(tǒng)就是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推進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回應時代則需要理清經(jīng)濟發(fā)展與中國文化之間,現(xiàn)代科學和中國文化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中國文化書院在成立的口號也指明了方向性,即“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文化走向中國”,因此在激活傳統(tǒng),回應時代之外,還要走向世界。陳越光擔任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后,按照國家的管理規(guī)則建立了分支機構,第一個成立的就是跨文化研究分院。
陳越光回憶起1991年,即將赴任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之前,他第一次見到書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季羨林先生的情景。當時,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字——“拜托”“骨氣”。
那天,季羨林說了很多拜托的話,然后突然問陳越光一個問題:“從梁漱溟到后來的,你看出書院有什么傳統(tǒng)嗎?”陳越光一時沒能答上來,季先生說了兩個字,“骨氣”。一旁的書院院長湯一介補充道:“就是之前季先生八十壽辰上,龐樸先生說的康德那句話,有價值和尊嚴,價值是可以轉讓的,尊嚴是不可以轉讓的?!?/p>
那時候,陳越光并未完全理解這幾個字的內(nèi)涵,直到2014年,陳越光開始撰寫《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一書,整理了中國文化書院的所有歷史資料,足足準備了24個月,這才真正理解了季先生說的“骨氣”和湯先生說的“尊嚴”,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文化的主體性,或者叫文化自信。二是堅持書院的民間性。
而真正理解“拜托”兩個字的意義,則是在去年2月,陳越光出任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之時,才深深體會到一直被忽略,被誤認為是客套的這兩個字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
這些年來,從北師大跨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再到西湖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研院等,陳越光關注的多是思想、精神、文化和知識人才方面,那么,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一名公益人的精神追求和感情底線是什么?
陳越光在敦和持續(xù)資助的扶貧項目“山村入戶早教計劃”的媒體發(fā)布會上,提出“公益人的感情世界”問題:被貧困、不公平打動是公益人的感情基礎,離開此感情基礎,公益人的理想將是空洞無物、蒼白無力的。他以羅丹的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為例,思想者究竟在思考什么?他面對的是什么?其實,這是群雕《地獄之門》的其中一個作品,思想者面對的是地獄里濃烈的地獄之火,以及在地獄里煎熬的眾生,所以思想者面對的是苦難?!叭祟惖乃枷胫}都是在苦難的海灘上曬出來的。因此,越是看似比較高端、比較精英的項目,越需要在感情世界中真正理解苦難。”
四十多年來,陳越光一直在傳道,傳中國文化之道,傳天下為公之道。2019年,在中國基金會發(fā)展論壇年會上,陳越光作了題為“以公益為志業(yè)”的演講,他表示,公益對一個社會,某種意義上就像水對于生命一樣,“當公益人投身公益之時,除了情懷、倫理和責任的感召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召喚?!标愒焦庹J為,投身公益探索的人們,實際上是處在這個世界矛盾和撕裂的最前沿,除了在二元分立的世界中生活,內(nèi)心有善良、有認定的價值,用工具理性的方式完成社會中要做的事之外,還可以通過幾代人,或十幾代人的創(chuàng)造力,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精神境界、新的觀念思想,就像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們那樣,完成人類文明新的建構,“這不是最大的公益嗎?”
也正是有這樣的思考,在“堅韌的力量·2022年度慈善盛典”的頒獎現(xiàn)場,陳越光認為我們需要一種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堅韌的力量,“因為現(xiàn)代慈善本質(zhì)上是慈悲利他的道德愿景的社會展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不因朝東暮西的潮流而迷茫,不受曇花一現(xiàn)的人物所蠱惑,不被喧囂一時的事件所嚇倒,而始終不渝地以對自己、對他人、對祖國、對人類深沉的愛去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