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禮記》云:“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zhì)也?!敝袊藦氖澄幕形虺隽苏紊畹恼嬷B。 “和羮之美,在于合異”的開放包容,算得上盛唐一大輝煌成就。這句話出自曹魏時期夏侯玄與司馬懿對話,夏侯玄這句話的意思是,制作羹湯的美味,在于調(diào)和各種不同的滋味。引申開來,治國上,應包容不同聲音和文化;理政上,上下應相互幫助、促進,進而相互獲益。
前兩年,展現(xiàn)大唐盛氣的劇作《長安十二時辰》掀起一股“唐風”。劇中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還細致地展現(xiàn)了唐代人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其中,由杰曼·翰蘇飾演的黑人角色葛老引發(fā)了討論,有人覺得黑人出現(xiàn)在一部古裝劇中,有一些“違和”。實際上,唐代時期,長安確實存在黑人。
《舊唐書》曾對來中國的黑人有過記載:“自林邑以南,皆卷發(fā)黑身,通號為昆侖?!边@里的“昆侖”并非指昆侖山,而是形容黑色或者接近黑色的東西。這些黑人來自東南亞,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被阿拉伯人販賣到亞洲大陸的。因為《新唐書》有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與中國之間建立海上航線的記錄,所以也有學者推測,長安街上的黑人,也可能是通過這條海路來到中國。
彼時的長安,各色人種匯集。不僅有敬仰大唐之光來尋找機會的平民和做生意的商人,還有來學習先進文化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留學生。日本、高麗、安南(越南)、大食(伊朗)等國家和地區(qū),多次向中國派出留學生、使臣和僧人。
開元五年(717年),日本第九次向中國派出557人,著名的日本籍官員阿倍仲麻呂就是這批次的成員。阿倍仲麻呂與其他所有留學生一起,先在國子監(jiān)攻讀和學習四書五經(jīng)、傳統(tǒng)禮儀等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畢業(yè)后統(tǒng)一參加科舉,少數(shù)優(yōu)勝者出仕任官。
后來,唐玄宗為阿倍仲麻呂起了中文名叫“晁衡”,晁衡之后還與李白成為摯友。天寶十二年(753年),阿倍仲麻呂歸國,李白聽聞他遭遇海難溺亡,揮淚寫下《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币驗閭倪^度,在李白眼中,藍天都成了一片灰色。晁衡其實并沒有死在這次海難中,之后他返回長安,繼續(xù)為中日文化交流作貢獻,最終于大歷五年(770年)在長安辭世,并被埋葬于此。
“合異”之法,為剛?cè)嵯酀馈榱斯芾硗鈬?,唐朝集中設(shè)置了外國人社區(qū)蕃坊,并任命外國人擔任蕃坊的判官,這些判官上班穿唐朝官服,下班穿唐裝?!短坡墒枳h·名例律》對來華的外國人犯罪亦做了嚴格的處罰規(guī)定——同類相犯,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依照唐律處置。高宗時期,一名大唐女孩嫁給一個回紇人(今蒙古國色楞格河、昆河一帶的游牧民族),這名回紇人死后,娘家人怕閨女守寡太辛苦,讓閨女改嫁?;丶v族人不許,告上了官府,官府按照唐律,支持此女孩改嫁。這就是制度自信。
國力、文化、制度,但凡缺少其中一項,唐朝都不可能發(fā)展出萬國來朝、國泰民安的盛世,更不可能如此游刃有余地把握中外文明的關(guān)系。中華文明自有謙恭、和諧的文化,所謂“和羮之美,在于合異”,既是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主張,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這也是當下我們積極分享中華文明價值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