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小健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父親不太會和孩子溝通,脾氣比較暴躁,小健小時沒少挨揍。母親比較溺愛孩子,對小健有求必應。小健是個聰明的孩子,喜歡體育運動,愛打籃球,但是非常調皮,一點兒規(guī)矩沒有,自控力差,課堂上不能夠認真聽講,容易和人起沖突。在與他父母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由于小健父親的脾氣比較暴躁,其與父親的關系不好,加上小健在小學寄宿過一段時間,缺少關愛以致后來家長對小健有求必應,忽略了孩子品德上的健康引導。
經過探討,我和學生小健的家長達成一致:家庭與學校合作,及時溝通,共同育人,促其進步。
1.互通小健的成長情報。家長要勤觀察他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精神狀態(tài),以便雙方全面地把握他學業(yè)、品行發(fā)展的狀況,及時給予干預和糾正。
2.提醒家長應看到他的成長,不要打罵、體罰,要尊重他的自尊心,信任他,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只有真正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與他更融洽地相處。
3.利用課余時間談心。通過找小健談心,幫助他樹立“我能學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讓他真正感覺到老師在關心他、幫助他,永遠不會放棄他,從根本上消除他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轉變。小健表示初三這一年他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自己心儀的高中,繼續(xù)追尋自己的籃球夢。
4.指導他如何與父母溝通,與同學交往。教育他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家長、老師、同學。遇事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克制住自己煩躁的情緒。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健轉變了許多,成績有了大幅度地提高,與家長、老師、同學的關系也越來越好了。
家長們,教育孩子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責任。我們要加強配合、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人成才、成長成功,同站一條壕,合奏一支調,共撐一片天。
摘自《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