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鄭板橋在家書中對弟弟說過這樣一段話:“暇日咽碎米餅,煮糊涂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p>
深冬,天氣嚴寒,雙手捧碗,縮著脖子,吸溜吸溜地喝一碗玉米面粥,嘴唇哆嗦,近乎虔誠,神態(tài)莊重,手足之間,漸生暖意。
用心吃飯,神態(tài)因認真而莊重。這個人或許是餓久了,一見飯食,便陡生肅穆、敬畏之情,俯仰、端捧,舉止屈縮而相生。
人在吃食物時,內(nèi)心的喜好、厭惡,皆在表情上有所體現(xiàn),哪怕只是吃一只烤紅薯。紅薯烤熟后,味道醇香,揭開焦皮,咬一口橙黃的紅薯,粉糯甘甜??炯t薯到底有多好吃,看看那個吃烤紅薯人的手勢動作,剝食之間,神態(tài)端莊,注意力全集中在一只紅薯上,眼神流露出欣喜和滿足。
一個人饑腸轆轆,他會對食物肅然起敬,在捧吃食物時,喉骨翻轉(zhuǎn),嘴唇翕動的神情,也必定是形神畢肖,或者可稱之為神態(tài)莊重,這是面對食物時的一種態(tài)度。
除了吃,人又在哪些情況下顯得神態(tài)莊重?
春天的插田之日,農(nóng)人在“開秧門”時,送茶酒到田頭,分吃蛋、餅、包子,放鞭炮慶賀。清水田中,搖第一株秧苗的漢子,臉上滿是神圣與莊重的表情,手上播下一季的希冀與憧憬。麗日晴空,或者細雨蒙蒙,田疇上,人們哼唱起悠揚的秧歌。
漁夫扳魚,神態(tài)自若。一人獨立湖野之畔,扳罾捕魚,風吹亂頭發(fā)。人等魚游入網(wǎng),左手執(zhí)繩,右手下垂。等待的過程是一段靜默時光,狀態(tài)是松弛的,神態(tài)因內(nèi)心有所盼,有所期待,而專注凝重。扳魚人為何看上去神態(tài)莊重?是因為他將扳魚看作此時此地必須專注去做的一件事。他在等待機會,心無旁騖,耐得寂寞與清寒,市聲離他遠去,紅塵就在不遠處,扳魚人已然置身局外,在天地水岸間苦守,期待大魚應聲落網(wǎng),因而在冷風中緊一緊身上的衣服,只留一個側(cè)影,在逆光中顯得神態(tài)莊重。
燈下泡茶夜讀,神態(tài)莊重。讀一本心儀已久的書,可謂坐不正,不讀;身不端,不讀;心不靜,不讀。莊重,是讀書人對一本書的態(tài)度,對一本書的禮儀,身形周正,有所體現(xiàn),哪怕只是吃一只烤紅薯。紅薯烤熟后,味道醇香,揭開焦皮,咬一口橙黃的紅薯,粉糯甘甜。烤紅薯到底有多好吃,看看那個吃烤紅薯人的手勢動作,剝食之間,神態(tài)端莊,注意力全集中在一只紅薯上,眼神流露出欣喜和滿足。
一個人饑腸轆轆,他會對食物肅然起敬,在捧吃食物時,喉骨翻轉(zhuǎn),髭唇翕動的神情,也必定是形神畢肖,或者可稱之為神態(tài)莊重,這是面對食物時的一種態(tài)度。
除了吃,人又在哪些情況下顯得神態(tài)莊重?
春天的插田之日,農(nóng)人在“開秧門”時,送茶酒到田頭,分吃蛋、餅、包子,放鞭炮慶賀。清水田中,搖第一株秧苗的漢子,臉上滿是神圣與莊重的表情,手上播下一季的希冀與憧憬。麗日晴空,或者細雨蒙蒙,田疇上,人們哼唱起悠揚的秧歌。
漁夫扳魚,神態(tài)自若。一人獨立湖野之畔,扳罾捕魚,風吹亂頭發(fā)。人等魚游入網(wǎng),左手執(zhí)繩,右手下垂。等待的過程是一段靜默時光,狀態(tài)是松弛的,神態(tài)因內(nèi)心有所盼,有所期待,而專注凝重。扳魚人為何看上去神態(tài)莊重?是因為他將扳魚看作此時此地必須專注去做的一件事。他在等待機會,心無旁騖,耐得寂寞與清寒,市聲離他遠去,紅塵就在不遠處,扳魚人已然置身局外,在天地水岸間苦守,期待大魚應聲落網(wǎng),因而在冷風中緊一緊身上的衣服,只留一個側(cè)影,在逆光中顯得神態(tài)莊重。
燈下泡茶夜讀,神態(tài)莊重。讀一本心儀已久的書,可謂坐不正,不讀;身不端,不讀;心不靜,不讀。莊重,是讀書人對一本書的態(tài)度,對一本書的禮儀,身形周正,才能怡然走進書中世界。一杯香茶伴書香,此時無人打擾,看盡人間百態(tài),目數(shù)路往行人,與一個人偶遇,感嘆相見恨晚。
兩千多年前,孔子坐在樹下,給他的學生們上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屈膝盤腿圍坐,聽得出神入化處,神態(tài)莊重??鬃咏o他的學生們都講些什么?講個人理想與抱負,同時也讓弟子們討論,自由發(fā)言,說的都是嚴肅話題,所以才有肅穆表情與氛圍。
神態(tài),即心態(tài),人在放松的自然狀態(tài)下顯露出的一種肢體語言,亦是心情與姿態(tài)。
古人焚香撫琴,神態(tài)莊重。焚一炷香,不光感受淡雅香氣,還在于正心養(yǎng)神,讓人忘卻煩憂。宋代馬遠的《竹澗焚香圖》,繪遠山近水、硬石疏竹、潺潺流水之幽闊佳境。一人靜坐于溪畔巨石上,旁置香爐,煙氣裊裊。有些畫,簡約,卻意境深遠,畫中人內(nèi)心蘊藏的喜怒哀樂,已在天地之間趨于氣定神閑。
當然,焚香常在幽靜的樹林、竹叢,整潔書房等靜謐之處,選擇造型簡潔的香爐,器物與環(huán)境,襯托出個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和審美意趣。
宋徽宗趙佶《聽琴圖》中,一垂須高髻男子焚香撫琴,神態(tài)自若。琴聲淙淙,香氣繚繞,雖聽不見,嗅不到,但從男子雙手撫琴的莊重表情上可以一窺。撫琴,是為了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心有郁積,通過撥弄絲弦表達出來,如一股山溪奔瀉流淌。在自顧陶醉欣賞時,撫琴人會想到一些事:深沉事、久遠事、高興事、傷感事,神態(tài)也不期然莊重起來。
一人觀戲,神態(tài)莊重。在鄉(xiāng)村集市,見一老者觀戲,十分投入。他恍若進入戲中,與戲中人同憂同喜,看得目不轉(zhuǎn)睛,任由身旁婦孺打玩戲鬧。戲的內(nèi)容不外乎青梅竹馬,父慈子孝,忠臣與奸臣,都是鄉(xiāng)野土戲,粗獷哼唱,咿咿呀呀。他一門心思看戲,恰如坐在小馬扎上的半尊雕塑,那份專注的表情,入味與入戲,凝固在以花花綠綠為布景的觀戲時空里。
飲者啜酒,亦諧亦莊。兒時,見街坊好飲者,不講究菜肴,會心于酒,坐于街市,飲到忘情處,吱吱有品咂聲。那是一種投入,通過神態(tài)反映出來,他沉浸其中,享受人生逍遙的那份快意。
我在山中,夜晚觀巨石,見一石巍然高聳,宛若仙人,目視遠方。它或許在想,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在夜晚,仰著脖子在看我;又或許覺得,吾本一柱擎天巖石,頂天立地,凡人看我如仙人,我看凡人如螻蟻。
真的,那晚夜色如墨,我在山中觀巨石良久,石如仙人,亙古沉默,在暗夜的天幕上勾勒輪廓,我猜仙人若有所思,抑或若有所念,表情肅然,神態(tài)莊重。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