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珂珂, 郝 靜, 郭艷平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臨床調(diào)查顯示其發(fā)病占腦血管疾病約70%,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1]。急性腦梗死因腦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或腦血栓導致腦動脈血管堵塞,從而導致腦部組織發(fā)生急性腦缺血[2,3]。急性腦梗死不僅發(fā)病率高,并且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高,使患者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4]。目前,關(guān)于急性腦梗死主要采用改善腦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治療,盡快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及改善腦缺血區(qū)的血液循環(huán)。丹參多酚酸主要是從中藥丹參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活血祛瘀止痛功效,可減輕細胞毒性腦水腫、抗氧化應激損傷、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5,6]?;诖吮狙芯渴占?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治療出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200例,旨在探討注射用丹參多酚酸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收集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治療出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200例,依據(jù)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n=100)與研究組(n=100)。納入標準:(1)診斷依據(jù)《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7]標準;(2)經(jīng)頭部CT或MRI證實為腦梗死;(3)患者發(fā)病于48 h內(nèi)入院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腦出血癥狀或腦腫瘤者;(2)凝血功能障礙者;(3)心肺、肝腎嚴重異常者;(4)認知功能下降或嚴重精神疾病者;(5)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2 方 法 兩組入院采取常規(guī)治療,包括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腦保護、清除自由基、減輕顱內(nèi)水腫等。對照組:給予依達拉奉注射液(國藥集團國瑞藥物有限公司;20 mg:30 mg;國藥準字H20080056)30 mg+生理鹽水100 ml中,靜滴,每日2次;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jié)合注射用丹參多酚酸(天津天士力之驕藥業(yè)有限公司;0.13 g×1 支;國藥準字Z20110011)0.13 g+生理鹽水250 ml中,緩慢靜滴,每日1次。兩組治療14 d。
1.3 療效標準 采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評價患者療效。(1)基本治愈:腦梗死患者CSS評分治療14 d后減少90%~100%;(2)顯著進步:腦梗死患者CSS評分治療14 d后減少46%~89%;(3)進步:腦梗死患者CSS評分治療14 d后減少18%~45%;(4)無效:腦梗死患者CSS評分治療14 d后減少<18%。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4 d Barthel指數(shù)(BI)量表和CSS評分變化,BI量表評分最高100分,最低0分,評分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CSS評分最高分42分,最低分0分,評分越低神經(jīng)功能越好;(2)比較兩組腦梗死患者三酰甘油(TG)和總膽固醇(TC)水平變化,采集肘靜脈血,離心8 min,收集血清,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型)測定血清TG和TC水平;(3)比較兩組腦梗死患者炎癥因子變化,采集肘靜脈血,離心8 min,收集血清,運用ELISA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運用魏氏法測定血沉(ESR)水平;(4)記錄兩組不良反應。
2.1 兩組腦梗死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47~73歲,平均(62.08±7.48)歲;發(fā)病至入院3~41 h,平均(22.53±6.57) h;體質(zhì)量42~93 kg,平均(63.42±8.98) kg。研究組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42~74歲,平均(61.23±7.25)歲;發(fā)病至入院3~43 h,平均(23.01±7.84) h;體質(zhì)量41~89 kg,平均(62.73±9.09) kg。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腦梗死患者總有效率及安全性比較 研究組腦梗死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良好。
2.3 兩組腦梗死患者BI量表評分和CS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BI量表評分高于治療前,而腦梗死患者CSS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BI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而腦梗死患者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梗死患者BI量表評分和CSS評分比較
2.4 兩組腦梗死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腦梗死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比較
2.5 兩組腦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ESR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ESR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ESR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腦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ESR水平比較
腦梗死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腦部血供障礙,繼發(fā)出現(xiàn)腦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以此導致出現(xiàn)相應神經(jīng)功能缺損[8~10]。同時,急性腦梗死后60%~70%左右的患者會遺留嚴重的神經(jīng)功能,導致患者生存質(zhì)量受到嚴重影響[11]。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急性腦梗死方法尤為重要。
丹參多酚酸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從中藥丹參中提取,可增加缺血區(qū)域血流量且不會使正常區(qū)域的供血受到影響,且可減少缺氧導致的神經(jīng)細胞線粒體損傷[12]。注射用丹參多酚酸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減輕腦水腫,改善能量代謝:缺血再灌注時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等興奮性氨基酸重攝取減少、釋放增多,產(chǎn)生聚集,從而造成N-甲基-D-天冬氨酸相關(guān)受體激活,鈣離子內(nèi)流,導致遲發(fā)性神經(jīng)元損傷,加重能量障礙;而注射用丹參多酚酸可減輕腦水腫,改善能量代謝[13,14]。(2)抗氧化:由于腦組織再灌注過程及缺血產(chǎn)生大量氧自由基,可間接或直接導致生物膜、核酸、脂質(zhì)及蛋白質(zhì)等過氧化,導致破壞其正常功能和結(jié)構(gòu),造成一系列病理改變;而注射用丹參多酚酸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15]。(3)抑制炎癥反應:而其中炎癥級聯(lián)反應是腦梗死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重要過程,在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神經(jīng)功能修復及損傷過程中炎癥反應釋放和聚集的多種炎性介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而注射用丹參多酚酸具有抑制炎癥反應作用[16]。此外,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還具有影響基因表達、抗凋亡,促進血管和神經(jīng)再生,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17]。本研究表明,研究組腦梗死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丹參多酚酸治療可提高療效;研究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BI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而腦梗死患者CSS評分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丹參多酚酸治療可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jīng)功能顯著改善;研究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丹參多酚酸治療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炎癥因子與急性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CRP是炎性反應的一種敏感指標,并且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促炎因子,而當患者出現(xiàn)腦梗死時會導致體內(nèi)大量合成CRP,使局部腦組織損傷加重[18]。當機體出現(xiàn)組織炎癥或損傷時,會釋放IL-6等炎性因子,并且在IL-6等炎性因子作用下,會使肝臟合成CRP,參與機體出現(xiàn)炎癥反應[19]。ESR是監(jiān)測慢性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癥[20]。本研究表明,研究組治療14 d腦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ESR水平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丹參多酚酸治療可降低血清CRP、IL-6和ESR水平,而減輕炎癥反應。綜上所述,注射用丹參多酚酸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顯著,且可減輕患者炎癥反應,用藥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