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致瑩
作為清朝中葉活躍度比較高的一類畫派,京江畫派主要在江蘇鎮(zhèn)江一帶流行,大約形成于乾隆時期,在嘉慶年間達到頂峰。我國著名現代畫家、教育家潘天壽經過潛心研究,編著了《中國繪畫史》,對中國數千年的繪畫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梳理,也對期間涌現出的諸多畫派進行了點評和分析,其中就包括京江畫派?,F代畫家、教育家馬鴻增對京江畫派做出了高度評價,指出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將目光聚焦于京江畫派,在探討京江畫派形成過程的同時剖析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京江畫派,更好地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京江畫派主要是指清朝中葉在京江地區(qū)具有一定知名度、影響力且由當地書畫家共同構成的一個繪畫流派,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笪重光、蔡嘉、張崟、潘思牧、曹沂等。該繪畫流派的主要特點是擅長實景山水畫的描繪,構圖工整有序,墨彩酣暢通透。清代書畫家、鑒賞家笪重光編撰的《畫筌》為京江畫派打造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夯實了重要理論基礎。在京江畫派代表人物中,蔡嘉、蔣璋、張琪實力出眾,被人們稱作“京口三大家”。潘恭壽、王文治也是極負盛名的畫家,他們在書畫方面造詣突出,尤其是王文治,憑借卓越的才華以及俊朗的外表取得了“探花”功名,在推動京江畫派發(fā)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后期的張盞、顧鶴慶等人在大力發(fā)展京江畫派的過程中,依托扎實的繪畫功底、不被世俗理念束縛的個性積極探索,開創(chuàng)了特色鮮明的“細密”山水繪畫風格,基本上代表了京江畫派的最高水平。
近年來,隨著國風的盛行以及弘揚傳統(tǒng)文化浪潮的興起,國內很多學者將目光聚焦在以京江畫派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上,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出發(fā),對京江畫派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既為人們了解京江畫派提供了重要支持,又為后人繼續(xù)研究京江畫派提供了指導。其中,趙力在其編撰的《京江畫派》一書中,對清朝中葉發(fā)展起來的京江畫派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論述,闡明了京江畫派的含義、包含范圍、對研究畫史的特殊意義;敘述了京江畫派形成的歷史文化條件、藝術淵源背景等;對開派人物和重要成員的代表作品等進行了專業(yè)點評;探討了京江畫派的藝術特色等,為人們了解京江畫派提供了重要支持。
何為京江畫派,其中的“京江”是何意?其實這是一個地名,是指長江流經江蘇鎮(zhèn)江市北的一段。在我國古代,鎮(zhèn)江被稱為“京口”,該地風光旖旎多姿,有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聞四方。金山之綺麗,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險峻,豐姿各異,人稱“京口三山甲東南”。對于在古代鎮(zhèn)江一帶涌現出來的一批畫家,人們統(tǒng)稱為京江畫派。
京江畫派自清乾隆中期延續(xù)到道光末年,在清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背景如下。
首先,政治、歷史因素促進了京江畫派的形成。在我國古代,京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是軍事要地,更是六朝文化的中心,本身凝聚了濃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京江地處氣候溫潤的江南地帶,景色宜人,加之地理位置極具戰(zhàn)略意義,所以,深受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僅在清朝初中期,康熙、乾隆等就曾多次前往鎮(zhèn)江地區(qū),留下了諸多不朽的詩篇、書畫。歷代統(tǒng)治者的游歷一方面大幅提高了鎮(zhèn)江的文化、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詩畫大家創(chuàng)作江山實景書畫、實景詩文的熱情,為后期京江畫派的形成夯實了重要基礎。
其次,城市山林的隱逸文化極大地推動了京江畫派的形成與發(fā)展??v觀京江畫派的畫家,他們多以達官貴人、隱士為主。靜謐清幽的江南環(huán)境一直都適合隱居,而山清水秀且極富典雅氣息的鎮(zhèn)江更是成為京江畫派畫家的隱居圣地,他們在隱逸文化的熏陶下繪畫創(chuàng)作,隨著創(chuàng)作群體的不斷增大,逐步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京江畫派”。所以說,鎮(zhèn)江地區(qū)獨具特色的城市山林隱逸文化極大地推動了京江畫派的形成與發(fā)展。
此外,傳統(tǒng)繪畫文化促進了京江畫派的形成與發(fā)展。京江畫派的畫學傳統(tǒng)可上溯至北宋大書畫家米芾。而米芾的“米氏云山”又源于王維、張璪及王洽等創(chuàng)作的水墨山水畫。當地很多畫家在臨摹和創(chuàng)作時,承襲“米氏云山”的繪畫創(chuàng)作手法和風格,加之承襲地域性畫學傳統(tǒng),使得京江畫派的人才越聚越多,風格也越來越鮮明,逐步形成了“京江畫派”。京江畫派的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鎮(zhèn)江附近的“京口三山(金山寺、行宮焦山、北固山)”為創(chuàng)作對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了個人的技藝、思想、文化以及審美情趣,由此創(chuàng)作出獨樹一幟的畫作。
京江畫派的畫家大多在鎮(zhèn)江出生、長大,他們對鎮(zhèn)江的山水充滿了感情,并且一直以當地秀美的山川、宜人的景色而自豪。從地理分布的角度來看,鎮(zhèn)江分布在長江南岸一帶,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濕潤,山水秀麗,一派迷人景色,當地不乏各種各樣的風景名勝,為當地畫家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題材和素材。與此同時,長期在秀美山川景色下成長起來的京江畫派畫家受前輩的影響,形成了“京口三山”的創(chuàng)作特色,即他們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多以展現當地云山秀水為主要目的,形成了獨特的現實主義繪畫特征。在無錫、鎮(zhèn)江這片廣闊的區(qū)域,雖然重山環(huán)繞,但山的海拔并不是很高,與我們常說的丘陵比較相似,不過它由于樹木茂密而比光禿禿的丘陵更漂亮,特別是在煙雨蒙蒙的時節(jié),云山交疊,云霧彌漫,將江南的溫潤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為米芾“米點山水”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重要靈感??梢哉f,鎮(zhèn)江當地別具一格的山水特色、濃厚的山水文化底蘊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典藝術領域中寫實主義派別的誕生,這在京江畫派的鎮(zhèn)江山水畫作中可見一斑。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京江畫派中以真山真水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畫作并非只局限于鎮(zhèn)江地區(qū),而是涵蓋了更多的江南地區(qū),致力于展現江南的秀美山川、宜人景色。
在探討京江畫派的創(chuàng)作主題時,不得不提及北宋時期極負盛名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兩人長期居于鎮(zhèn)江,憑借過人的才智和努力開創(chuàng)了“米氏云山”這一經典畫法,對后期京江畫派的誕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清朝早期,著名畫家笪重光在繪畫領域表現出過人天賦,提出了在“大自然中寫生”的觀點。他不贊同過度摹古,主張畫家在現實中汲取靈感、創(chuàng)作畫作。京江畫派開派人物張崟強調在廣袤的大自然中繪制“山水”題材的畫作,并且在描繪真山真水時,講究構圖協(xié)調、運筆自然,注重凸顯山水的本質,其創(chuàng)作的畫作通常能夠令人感到靜謐。以張崟繪制的《柳蔭觀山》為例,此圖的視角比較獨特,以俯視的視角觀山觀水,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向人們展示了張崟站在高處俯瞰遠山流水、靜觀江中舟艇的畫面。這種俯瞰的創(chuàng)作視角為整幅作品平添了更多新奇和活力,綠柳依依,碧水藍天,輕舟泛水,勾勒了一幅靜謐的江南美景。
張崟之后的很多京江畫派畫家也以鎮(zhèn)江當地的真山真水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如顧鶴慶創(chuàng)作的《瓜洲徐氏十六景》、潘恭壽創(chuàng)作的《五洲煙雨圖》等。透過這些作品,人們能夠更好地領略鎮(zhèn)江秀美的山水、宜人的景色,這種以真山真水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繪畫對以后畫家進行山水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京江畫派中的大部分畫家出身于權貴抑或是遠離世俗的隱士,他們一般不會與普通市級民眾進行過多的來往。換言之,京江畫派的大部分畫家家境殷實,他們不是為了謀生而繪畫,也不是為了迎合權貴而繪畫,他們繪畫創(chuàng)作主要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滿足個人興趣,注重提升個人的修養(yǎng)和境界。所以,他們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會將個人脫離世俗的態(tài)度、堅定的禪宗信仰融入畫作之中,從而使畫作充滿靜穆的色彩。京江畫派畫家往往希望通過畫作展現個人的審美情趣,展現個人的繪畫技藝及文化學識,力求創(chuàng)作出與眾不同且精致靜穆的作品。
顧鶴慶是京江畫派代表人物,字子馀,號韜庵、弢庵,江蘇鎮(zhèn)江人。顧鶴慶喜歡飲酒,性格瀟灑,渾身上下充滿放蕩不羈的氣息,注重表達和展現個性,是名副其實的狂士,并且由于他一直喜歡隱居,也被人們稱作“張狂的隱士”。顧鶴慶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面表現出過人之處,其畫風承襲了宋元各家,落筆濃重,風格清新文雅。
如前文所述,京江畫派的山水畫打破了傳統(tǒng)的寫意形式,注重在大自然中汲取素材,呈現出歌頌現實主義的特點。畫家們希望他們能夠遠離世俗,全身心地投入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中,在綠水青山中釋放天性,獲取快樂,追求內心滿足。這種以鎮(zhèn)江的山水為題材,將個人技藝、修養(yǎng)與審美深度融合于創(chuàng)作的繪畫手法,開啟了中國古典畫的新時代。一直以來,我國山水畫都是在臨摹的基礎上表達山水形態(tài),在構圖、色彩運用等方面臨摹傳統(tǒng)佳作,而京江畫派的畫家則呈現出明顯不同。他們強調展現個人的所見所聞,強調描繪帶有寫實性的真山真水的作品。所以,他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自然、更深邃,也更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京江畫派的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強調展現真山真水的特色和本質,他們大部分處于隱居的狀態(tài),以此彰顯自我的清高,彰顯他們不希望被世俗沾染、不希望迎合權貴的思想,表達了對生命自由的渴求。他們在隱居山林時,日夜與書畫為伴,在吟誦詩歌、創(chuàng)作繪畫中感受人生樂趣,在一壺清酒中暢談理想,將京江山林視為他們遠離世俗、表達個性的圣地。他們在隱居的過程中,投入大量時間閱覽古書典籍,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感嘆人之渺小,追求生命真諦,不斷擴大學識見聞,提升個人文化修養(yǎng)。
京江畫派的畫家們所追求的個性注定了其創(chuàng)作的畫作遠離市民文化。他們在描繪山水之際表達了對閑云野鶴之自由生活的渴望,使整幅山水畫作充滿了深邃濃重之感,充分表達了渴求閑適平淡生活的愿望。京江畫派的畫家以真山真水、松柳煙波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畫作,布局細密但極富張力和活力,營造的形象也脫離了世俗的色彩,在墨趣渲染之中彰顯出與眾不同的江南韻味,賦予山水畫更別致、更深厚的底蘊。以潘思牧創(chuàng)作的《松谷仙居圖》為例(如圖1 所示),在這幅作品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層巒起伏的山,山上稀稀疏疏地佇立著一些松樹,它們在清幽的山中樹立,使山平添了幾分活力。然后可以看到,在山腳下有一個亭子,亭子里面有兩人相對而坐,兩人或許在細語交談,或許在研討詩畫,也有可能在暢飲抒懷,云影與山光,相映如相敘,營造了靜謐深邃的氛圍,給人一種回歸山林、遠離世俗塵囂的感受。
圖1 潘思牧 《松谷仙居圖》
綜上所述,隱逸文化催生了京江畫派,并對其創(chuàng)作主題、創(chuàng)作內容產生了深刻影響。恬淡自然且灑脫飄逸的京江畫派作品打破了我國古典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形式,展現出畫家們遠離世俗、表達自我個性的渴望,在我國繪畫歷史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