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偉 胡良坤 梅迎麗
(麻城市人民醫(yī)院,湖北 黃岡 438300)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為治療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有效手段,能夠疏通狹窄、閉塞血管,恢復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緩解病情[1]。但研究顯示,即使經(jīng)PCI治療,仍有部分患者在術后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猝死[2]。因此,為降低患者病死率,明確NSTEMI 患者PCI 治療預后情況尤為重要。胱抑素C(CystatinC,CysC)在細胞基質的產(chǎn)生、降解動態(tài)平衡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且對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具有調節(jié)作用[3]。王建等研究表明,血清CysC在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一定作用[4]。白細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是IL-12 家族成員,對炎癥、免疫細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機體炎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5]。郭利等研究表明,血清IL-35 水平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有關[6]。結合血清CysC、IL-35 作用機制,推測二者可能與NSTEMI 短期預后有關,且可能對NSTEMI 患者預后有一定預測價值。鑒于此,本研究觀察血清CysC、IL-35 水平在NSTEMI 患者中表達,并分析二指標與患者短期預后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收集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醫(yī)院收治的460 例NSTEMI 患者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納入標準:(1)NSTEMI 符合《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7]中相關標準;(2)接受PCI 治療;(3)24 h 內出現(xiàn)胸痛癥狀,且胸痛持續(xù)時間>30 min。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心臟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急性心衰等;(2)合并急性腦血管疾病,如腦卒中;(3)嚴重肝腎功能障礙;(4)合并肝癌、胃癌等惡性腫瘤疾??;(5)合并感染性、血液性疾??;(6)合并凝血功能障礙;(7)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8)合并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
1.2.1 PCI 治療 全部患者均行PCI 治療,治療前患者口服300 mg 阿司匹林腸溶片(長白山制藥,國藥準字H22023170,規(guī)格:300 mg/片),300 mg 硫酸氫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yè),國藥準字H20120018,規(guī)格:300 mg/片),進行碘過敏試驗,于右臂、雙側腹股溝區(qū)進行碘伏消毒,采用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經(jīng)橈動脈穿刺,沿導絲將鞘管推送至橈動脈,成功后回抽鞘管內血液,以防氣泡進入血管內,采用肝素鹽水封閉鞘管。經(jīng)導絲將造影導管推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造影前給予3 000 U 肝素,經(jīng)冠脈造影明確病變部位性質、特征。根據(jù)主動脈根部特征選擇指引導管,放置指引導管后追加肝素,100 U/kg,以此為通路將導絲推至血管遠端,并根據(jù)血管直徑選取適合的球囊,對靶血管病變部位精確定位,進行球囊擴張,若血管狹窄≥70%,則置入相應藥物洗脫支架;再次進行冠脈造影觀察血管再通情況,確保介入治療效果良好,完成介入治療。
1.2.2 短期預后及分組方法 對全部行PCI 治療的NSTEMI 患者進行為期12 個月的隨訪,全部患者均于出院后3、6、9、12 個月到院復查,觀察并記錄全部患者隨訪期間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包括嚴重心力衰竭(根據(jù)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確診)、心臟驟停(呼吸斷續(xù)或停止、瞳孔散大、頸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心源性休克(收縮壓≤90 mmHg 或平均動脈壓下降≥30 mmHg,神態(tài)改變、發(fā)紺、肢體發(fā)冷、尿量減少)、猝死(心臟驟停前存在嚴重缺氧、窒息情況,意識突然喪失,血壓、脈搏消失)等,以首次發(fā)生上述不良心血管事件中的1 種為終點事件,若出現(xiàn)≥1 種表示預后不良。根據(jù)結果分為預后不良組和良好組。
1.2.3 實驗室指標檢測方法 取患者入院時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速率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ysC、IL-35 水平;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肌鈣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試劑盒均由武漢明德生物科技提供。
設計一般基線資料調查問卷表,記錄患者年齡、性別、合并癥[高脂血癥(甘油三酯水平≥2.3 mmol/L,或總膽固醇水平≥6.2 mmol/L)、高血壓(參照《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2014 年修訂版)》[8]評定)、糖尿病(參照《糖尿病防治指南》[9]評定)]、吸煙史(吸煙指數(shù)(每日吸煙支數(shù)×吸煙年數(shù))≥0.5)、飲酒史(男性飲酒量≥40 g/d,女性飲酒量≥20 g/d,且持續(xù)時間>5 年)、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比較不同預后患者基線資料、入院時血清CysC、IL-35 水平及其他實驗室指標,通過Logistic 回歸分析血清CysC、IL-35 水平與NSTEMI患者PCI 治療預后的關系,并分析血清CysC、IL-35預測NSTEMI 患者PCI 治療預后的效能。
本研究計數(shù)、計量資料應用SPSS 23.0 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Shapiro-Wilk 正態(tài)性檢驗,正態(tài)分布者以±s表示,行t檢驗;血清CysC、IL-35 水平與患者PCI 短期預后的關系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驗證血清CysC、IL-35 水平預測效能;雙側檢驗水準α=0.05。
納入的460 例NSTEMI 患者,經(jīng)12 個月隨訪,隨訪時間為3-12 個月,平均隨訪時間(7.81±1.93)個月;短期預后不良79 例,占17.17%。
較預后良好組比,預后不良組血清CK-MB、cTnI 水平較高,血清CysC、IL-35 水平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實驗室資料對比[±s/n(%)]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實驗室資料對比[±s/n(%)]
項目年齡(歲)性別t/χ2 值1.139 P 值0.255 0.101預后不良組(n=79)63.25±5.63 52(65.82)27(34.18)14(17.72)65(82.28)17(21.52)62(78.48)19(24.05)60(75.95)31(39.24)48(60.76)24(30.38)55(69.62)45.96±2.63 57.38±5.75 4.03±0.86 0.75±0.19 17.50±3.15 1.197預后良好組(n=381)64.11±6.11 285(74.80)96(25.20)89(23.36)292(76.64)71(18.64)310(81.36)80(21.00)301(79.00)167(43.83)214(56.17)98(25.72)283(74.28)46.55±3.01 48.36±3.69 2.67±0.67 0.96±0.22 21.81±3.33高脂血癥0.274 2.694高血壓0.352 0.553糖尿病0.361 0.548吸煙史0.563 0.453飲酒史男女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0.729 0.393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CK-MB(ng/mL)cTnI(ng/mL)CysC(mg/L)IL-35(pg/mL)1.621 13.386 13.268 8.683 10.567 0.106<0.001<0.001<0.001<0.001
將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表1 中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指標作為自變量(均為連續(xù)變量),Logistic 回歸顯示,血清CK、cTnl 水平高表達可能作為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的風險因子(OR>1,P<0.05);血清CysC、IL-35 水平高表達可能作為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的保護因子(OR<1,P<0.05)。見表2。
表2 各主要變量與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的關系回歸分析
將入院時血清CysC、IL-35 作為檢驗變量,將NSTEMI 患者短期預后情況作為狀態(tài)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繪制ROC 曲線發(fā)現(xiàn)(見圖1),血清CysC、IL-35 單一及聯(lián)合預測患者短期預后不良AUC 分別為0.772、0.825、0.840,以入院時血清CysC、IL-35 水平的cut-off 值取0.835 mg/L、19.005 pg/mL 時,可獲得最佳預測價值。相關參數(shù)見表3。
圖1 血清CysC、IL-35 水平預測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不良風險價值的ROC 曲線圖
表3 血清CysC、IL-35 水平預測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不良的風險價值
王艷飛等研究表明,516 例NSTEMI 患者中,有92 例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預后不良發(fā)生率為17.83%[10]。本研究中,全部460 例NSTEMI 患者,術后經(jīng)為期12 個月隨訪,有79 例患者預后不良,占17.17%,與上述研究結論相似。由此可見,NSTEMI患者PCI 治療后短期預后不良發(fā)生率較高,臨床需予以重視。
CK-MB、cTnI 均為臨床較為重要的心肌標志物,CK-MB 在心臟含量相對較高,當心肌受損時,CK-MB 可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導致血清CK-MB 水平驟增[11]。而cTnI 是存在于人體心肌細胞的正常物質,當心肌損傷時,可經(jīng)心肌細胞釋放至血液,血清cTnI 水平增加。本研究發(fā)現(xiàn),預后不良患者CKMB、cTnI 呈高表達,且Logistic 回歸發(fā)現(xiàn),血清CK、cTnl 水平高表達可能作為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的風險因子。但因血清CK-MB、cTnl 水平在心肌損傷中敏感度較高,NSTEMI 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損傷,血清CK-MB、cTnl 水平明顯驟增。因此,臨床仍需探尋其他生物學指標共同預測患者預后。
作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血清CysC 可影響中性粒細胞的遷移,同時參與機體炎性反應。IL-35 是屬于IL-12 家族的抗炎因子,主要由調節(jié)性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激活樹突狀細胞、內皮細胞產(chǎn)生,具有基因多態(tài)性,對T 細胞擴張、IL-10 的產(chǎn)生具有促進作用。本研究結發(fā)現(xiàn),預后不良者血清CysC、IL-35 水平呈低表達,且Logistic 回歸顯示,以上兩指標低表達增加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其具體的機制可能是,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破潰,進而引起動脈斑塊失穩(wěn),病情進展。CysC 作為MMPs 抑制劑,可降低此類蛋白活性,而血清CysC水平降低可導致MMPs 水平增加,促進病情進展。另一方面,CysC 對血管壁細胞外基質降低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延緩血管壁重構,進而抗動脈粥樣硬化。研究指出,血清CysC 低表達可提通過炎癥反應途徑加重細胞損傷,組織蛋白酶表達異常,進而導致細胞外基質降解,血管壁重構,患者預后不良風險較高。IL-35 可與調節(jié)性T 細胞受體結合,對Teff 細胞的增殖、Th17 細胞的分化具有抑制作用,同時誘導T 細胞產(chǎn)生,增強自身免疫調節(jié)功能。動脈粥樣硬化作為慢性炎性反應的發(fā)展過程,多種炎性因子參與其中,導致硬化斑塊不斷增厚、破損,進而引起不良心血管事件。而IL-35 可抑制炎癥激活,阻止斑塊發(fā)展,進而降低NSTEMI 患者PCI 治療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
最后,繪制ROC 曲線發(fā)現(xiàn),血清CysC、IL-35 單一與聯(lián)合均可預測患者短期預后不良,且以入院時血清CysC、IL-35 水平的cut-off 值取0.835 mg/L、19.005 pg/mL 時,可獲得最佳預測價值。但本研究并未觀察血清CysC、IL-35 水平之間的關系,研究存在局限,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血清CysC、IL-35 水平與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有關,二者聯(lián)合檢測更利于NSTEMI 患者PCI 治療短期預后的預測。建議臨床可通過檢測NSTEMI 患者血清CysC、IL-35 水平預測患者PCI 治療預后情況,以便盡早采取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