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段煉孺
(西安工程大學,西安 710048)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仿古建筑的本質就是仿造古代建筑的形態(tài)、樣式、結構、特色、主題等進行建筑設計,目的就是推動傳統(tǒng)建筑文化傳承,塑造傳統(tǒng)文化、古代文明的標志與符號,最終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建筑景觀審美、精神文化需要。因此,積極推動仿古建筑在園林景觀中應用,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是提升城市園林景觀質量,喚醒廣大民眾歷史記憶的必需。目前,我國不少城市都開展了仿古建筑景觀設計,但是普遍存在著仿古建筑樣式大眾化、缺乏特色的情況,而且仿古建筑與植物景觀、水系景觀、園林道路設計等結合方式有限。基于此,本文主要結合優(yōu)秀典型做法,提出全新的應用實踐觀點,為我國園林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園林景觀中,建筑與植物是組成景觀體系的兩大元素,從園林景觀學角度來分析,植物是園林景觀的生命線,一座園林是否充滿生機盎意,關鍵在于植物景觀布置。而建筑是景觀的骨骼,植物與建筑的組合,賦予園林景觀獨有特色與魅力[1]。洛陽市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通過仿古建筑與植物景觀的巧妙連接,打造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植物園景觀。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qū),總占地面積2864 畝,是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qū)、河南省文明風景旅游區(qū)。該公園主要有千姿牡丹園、野趣水景園、木蘭瓊花園等17 個專類園區(qū),每個專類園區(qū)中設置了仿隋唐時期的古建筑,包括宮廷府第建筑、防御守衛(wèi)建筑、紀念性和點綴性建筑等。各類仿古建筑在專類植物園區(qū)中運用上主要依據(jù)專類園區(qū)特色,選擇了仿古建筑類型,突出仿古建筑主題統(tǒng)一性、層次性、相互連接性。比如:千姿牡丹園主要設置了皇宮、宅第、城樓、鼓樓、過街樓五個建筑類型,通過皇宮建筑類型,突出隋唐皇宮的富麗堂皇,與周邊的牡丹花風格相得益彰。通過宅第、城樓、鼓樓、過街樓等形成園區(qū)的仿古代京城景象。仿古建筑與牡丹植物景觀融合,真正映照詩中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特色,游客步入園區(qū)中,在仿古建筑與牡丹景觀的下影響下,仿佛穿越千年,回到隋唐時期的洛陽城,欣賞滿園區(qū)的美麗景象[2]。
圖1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圖示
圖2 宋城主題公園俯瞰概念圖
圖3 大汖村仿古建筑園林景觀形象圖
仿古建筑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不僅在于仿古建筑與植物景觀的結合,也強調仿古建筑本身特色、作用的發(fā)揮,通過仿古建筑為形、文化為魂,塑造一個富有人文特色、古代文明氣息的園林景觀氛圍,使游客通過欣賞仿古建筑,就能夠自主喚醒歷史記憶[3]。
宋城主題公園位于杭州市的西湖區(qū),總占地面積約2731 畝,以“建筑為形,文化為魂”的宋城仿造了清明上河圖的建筑形態(tài),是根據(jù)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的原型打造的一個仿古建筑主題的園林景觀工程。仿古建筑在宋城主題公園中應用方法體現(xiàn)于:一方面,專注于某一歷史時代的古建筑模型仿造。整個園區(qū)的仿古建筑均瞄準到北宋、南宋時期,設計師通過分析北宋、南宋時期的古建筑特征、風格、類型等,按照古建筑的原有形狀與特點,進行了完全化的復刻,通過這一建筑設計方法,更好地再現(xiàn)了宋朝時期建筑景象。另一方面,注重仿古建筑與水系景觀聯(lián)動。整個園區(qū)的市樓、鐘樓、鼓樓、過街樓、牌坊、城墻、城樓、堞樓、村堡、關隘、長城、烽火臺等不同仿古建筑類型都與西子湖畔進行了連接。設計師在西湖邊上設置鐘樓、鼓樓等能體現(xiàn)宋朝建筑特征的仿古建筑,既滿足游客登高望遠、樓臺觀景的需求,也營造一處“湖畔有樓臺,樓臺立于湖中央”的山水建筑意境。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鼓勵各個地方傳統(tǒng)古村落進行景觀工程建設,彰顯鄉(xiāng)村文化活力。目前,全國各地的傳統(tǒng)古村落都在致力于仿古建筑的園林景觀設計,以此打造村落文化標識。
大汖村是山西省盂縣梁家寨鄉(xiāng)的一個傳統(tǒng)古村落,其有著1500 多年的歷史。為了保護村落的古建筑,同時繼承村落歷史文化,該村開展了仿古建筑為主題的園林景觀工程。首先,致力于村落原有古建筑形狀的復原,在村落內建設大量的仿造原古建筑風格的建筑群,在仿古建筑群基礎上設計園林景觀,以此恢復村落的歷史文化活力。如,大汖村的牌樓是一座百余年歷史的古建筑物,明朝時期興建,見證了該村落的興衰歷程。設計師根據(jù)牌樓原有的建筑風貌與特征,進行了完全復刻,并在老戲樓的周邊設計了相匹配的明朝時期仿古建筑群,如:明朝時期的殿堂、軒館、樓閣、牌樓、亭廊等等,以仿古建筑群為中軸線,布置假山、水景、植物生態(tài)園等等,賦予仿古建筑盎然生機。同時,設計師又在各種仿古建筑的墻壁上、廊柱上雕刻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貔貅、仙鶴等靈獸,豐富仿古建筑物表現(xiàn)形式,構建建筑景觀標識,傳遞了文化寓意[4]。通過這種方式,構建起的仿古建筑景觀群與周邊其他景觀相連接,不僅實現(xiàn)了古建筑文化的繼承,更彰顯了園林景觀特色[5]。
通過上述三個案例分析可知,仿古建筑在園林景觀中應用的普遍特征就是致力于古建筑風格的復原、構建,無論是隋唐遺址公園的古建筑,還是宋城主題公園、大汖村園林景觀的仿古建筑,設計師都致力于園林景觀主題對應的歷史朝代的建筑風格分析、古建筑原貌復刻。事實上,從園林景觀學角度出發(fā),這一做法不無道理,從仿古建筑本身來講,其承載的是歷史文明、傳統(tǒng)建筑文化,只有復原古建筑風格,才能夠實現(xiàn)傳統(tǒng)建筑文化、歷史文化的傳播?;诖?,本文主張我國園林工程領域推廣這一理念,即:仿古建筑在園林景觀中應用時,重點對園林景觀主題對應的歷史朝代建筑風格、特征、設計理念等進行挖掘,在園林景觀中塑造同風格的古建筑,確保古建筑原汁原味[6]。設計師應熟悉仿古建筑材料的特性,像仿古亭廊、樓閣、牌樓、殿堂、亭臺等設計時,重點運用連體瓦、仿古面磚、青磚、古建青瓦、琉璃瓦、木頭、磚雕、石雕等能夠體現(xiàn)古建筑特色的材料,應避免使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防止仿古建筑形式出現(xiàn)不倫不類的情況,也要避免仿古建筑風格偏離園林景觀對應歷史古建筑風貌。
仿古建筑在園林景觀中運用,應考究細節(jié)處理。仿古建筑設計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于仿古建筑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上,比如:借鑒大汖村“仿古建筑園林景觀”的做法,在建筑物上雕刻各種富有文化寓意的傳統(tǒng)標識,以此彰顯出仿古建筑的美學特征,塑造獨具一格的園林美學風格。又如,像園林棧道、廊架、亭臺、樓閣的仿古建筑形式設計時,設計師可采取木色,木色作為一種自然色,其特點就是樸實,具有嫻靜、自然、和諧之味,木色也是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時的主要特征,通過木色傳遞古人追求“閑淡悠然”的雅致,傳遞國人的思想情懷。
設計師將木色運用到棧道、廊架、亭臺、樓閣上,彰顯出建筑主體的中式景觀格調,傳承古典園林藝術,賦予景觀自然深遠的意味[7]。另外,仿古建筑的細節(jié)也體現(xiàn)于仿古建筑的布局上,像上文提到的杭州“宋城主題公園”、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其成功之處就是做到了仿古建筑與湖畔的結合。仿古建筑與牡丹生態(tài)景象的連接,通過仿古建筑融于園林生態(tài)景觀中,賦予仿古建筑生命力,并且,也避免了仿古建筑“喧賓奪主”的問題,使得仿古建筑與其他景觀元素相互統(tǒng)一、均衡分布。因此,本文主張借鑒這一方法,讓仿古建筑本身融入到植物景觀、水系景觀等之中,實現(xiàn)仿古建筑與其他園林景觀內容的相得益彰、相互映照。
總而言之,仿古建筑在園林景觀中應用目的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建筑文化、歷史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也是為了增添園林景觀本身的魅力,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愉悅體驗。仿古建筑在園林景觀中應用,核心是確保仿古建筑風格與園林景觀主題的對應、契合,推動仿古建筑與園林景觀整體的連接,以仿古建筑為紐帶,將亭、臺、樓、閣、小橋、廊、花池、圍墻等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性的園林景觀主體,通過仿古建筑、山水、植物、花池、圍墻等各種景觀元素的建立,引導人們由一個景觀空間進入另一個景觀空間,起到走入畫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