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杰
摘 要:2022年5月頒布的《藝術課程標準》以四個音樂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對中小學生的音樂學習目標、內(nèi)容、方法及學業(yè)測評提出更為具體的要求,音樂教學是基于學生音樂學習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是很多教師非常熟悉的教育的理念,但是在一線音樂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依然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需要關注較少,因此,本文從音樂教學設計角度,討論如何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學情分析,主要從音樂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年齡特征、認知能力、生活經(jīng)驗、情感)、音樂學習者初始能力、學習風格三方面,并結(jié)合具體音樂課例展開探討。
關鍵詞:音樂;教學設計;學情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1-0-03
“學情分析”,是指執(zhí)教者對施教對象——學生的基本情況的分析和研究,是對學生實際情況,包括對學生知識、經(jīng)驗、智慧、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認識和了解,它伴隨著現(xiàn)代教學設計理論而產(chǎn)生,是教學設計系統(tǒng)中“影響學習系統(tǒng)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現(xiàn)代課堂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1]。學情分析的意義在于:一是為教學預設提供基本依據(jù)與重要指導。通過科學的學情分析,教師可以比較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以及其認知特點、認知風格、學習動機與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為“以學定教”提供重要依據(jù)。二是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調(diào)節(jié)與生成提供重要反饋。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動態(tài)性與生成性等基本特點,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為課堂教學的即時調(diào)節(jié)提供直接信息。三是為學生提供重要資源。四是為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生成提供豐富素材與有益啟發(fā)[2]。
一、音樂學習者一般特征的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如何學為思考,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音樂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學習者一般特征,指對學習者產(chǎn)生影響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等方面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認知成熟度、學習動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生活經(jīng)驗以及經(jīng)濟、文化、社會背景等方面。
(一)學生年齡特征的分析
毋庸置疑,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fā)展的特征是不同的,是藝術課程標準制定、音樂教材編寫、音樂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學情分析中,教師要根據(jù)心理學、教育學理論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共性特征,熟練掌握藝術課程標準中不同學段的目標、內(nèi)容、學業(yè)標準和學習建議。如“1-2學生能積極參與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動、音樂游戲、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活動,積累實踐經(jīng)驗,享受藝術表現(xiàn)的樂趣,在各種藝術實踐中初步建立規(guī)則意識和合作意識;3-5年級學生能自信、自然地進行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動、音樂游戲、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活動,樂于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在實踐中增強規(guī)則意識、責任意識和學習意志力等,發(fā)展交流與合作能力;6-7年級學生樂于參與多種與音樂相關的藝術表現(xiàn)活動,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和創(chuàng)意,在實踐中增強交流與合作能力,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養(yǎng)成守規(guī)則、負責任等良好品質(zhì)”[3]。在學情分析中,一般教師都會關注到學生的年齡和學段特征,并能根據(jù)同一學段學生的共性特征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案例如下。
1.二年級《母雞叫咯咯》
二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于模仿,教學方法上讓學生在玩中體驗、玩中學習、玩中創(chuàng)造。
2.四年級《月亮月光光》
四年級的學生樂于參與各種演奏活動,能選擇適當?shù)难葑喾椒▉肀憩F(xiàn)樂曲的情緒,并能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奏進行簡單的評論。好奇心重,想象力豐富,喜歡與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對知識不感興趣的時候注意力容易分散,這些都是四年級學生所有的共性。
3.七年級《沂蒙山小調(diào)》
七年級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愿望增強,通過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提高表現(xiàn)音樂的基本技能,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nèi)涵融入教學中,學生正值變聲期,所以注意對學生的嗓音保護。
(二)學生現(xiàn)有認知能力的分析
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其年齡特征有緊密聯(lián)系,當然,通過學生年齡的共性特征可以分析學生的一般認知能力。在這里更多側(cè)重于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和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同時,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包括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教師要清楚教材中哪些內(nèi)容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達到教學目的的。對學生能夠容易理解和自我習得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少講,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對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要多用一些時間和更有效的方法來講授。例如,你教授的班級是六年級的學生,六年級的孩子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和特點是什么?針對這個班級,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有什么特點?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有哪些?
具體教學案例如下。
1.六年級《瑤族舞曲》
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五年的在校學習時間,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力較集中,具備了一定音樂知識技能及其良好的聆聽習慣和一定的鑒賞、分析能力。他們除了具有形象思維外,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象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也都在不斷地增強。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分析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具備了一定的體驗、感受音樂的能力和探索創(chuàng)造的能力[4]。
2.四年級《陽光牽著我的手》
四年級學生正是小學歌唱的黃金階段,這個班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識譜、視唱能力,對合唱歌曲有一定嘗試,能用口風琴輔助合唱歌曲學習?!蛾柟鉅恐业氖帧肥且皇缀铣枨?,這首歌篇幅比較長,四年級學生要用一課時完整地表現(xiàn)這首作品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逐句分析會占很長時間,所以讓學生從整體把握會比較完整而且省時[4]。
在上述課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僅是一般的認知能力,也包括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知識的基礎、識讀樂譜的能力和音樂的演唱與演奏能力等。
(三)學生原有生活經(jīng)驗的分析
每位學生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的城區(qū)、不同家庭,各自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不同的觀點看法。這些已有的經(jīng)驗,對即將進行的課堂學習,是有深刻影響的。在教學課例《美麗的夏牧場》中,教師教授對象是深圳市的小學生,教授的內(nèi)容是新疆哈薩克族的一首改編歌曲《美麗的夏牧場》,這些孩子對民族音樂的經(jīng)驗積累是較少的,或者說是陌生的,而教師在關注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將教學重點放在歌曲的聽唱和模仿中,在豐富的音樂活動中,有機滲透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知識,孩子們既感受到了音樂的美感,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民族音樂文化。
具體教學案例是五年級的《美麗的夏牧場》。
五年級的學生聽唱與模仿的學習能力比較強,但民族音樂和歌曲對他們來說有些“陌生”,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做好審美情感教育的“導游”,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鼓勵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加深對音樂理解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
音樂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呈現(xiàn)出各自的音樂特征,不論身處在哪里的學生,必定都要在音樂課程中學習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四)學生的情感分析
情感因素是伴隨著知識經(jīng)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內(nèi)部智力的成熟而發(fā)展起來的。它會影響學生對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設定。如《黃河大合唱》,情感的激發(fā)點是抗戰(zhàn)的烽火。要根據(jù)教師的教學設計來縮小個人的焦距進行分析。思維越開放,學情分析就越深入。
具體教學課例是三年級的《天鵝請來當客人》。
學校學生大部分是打工子弟的孩子,底子薄,基礎差,但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天性——喜歡聆聽優(yōu)美的音樂,聽到音樂,他們樸實的臉龐會綻放出明朗、燦爛的笑容。
二、學生初始能力的學情分析
學習初始能力,又稱“學習者入門能力”,學習者學習特定音樂內(nèi)容前已具備的音樂知識、技能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內(nèi)容的認識與態(tài)度,具體包括:第一,先決能力,指獲自先前學習而為后續(xù)學習必備的行為能力。第二,目標能力,指學生已經(jīng)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達成的能力。第三,學習態(tài)度。以上三方面均需通過預測來分析。[5]音樂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已具備或尚未具備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都會影響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比如,識讀樂譜中處于的不同能力階段,不會識讀樂譜、會識譜但不能準確讀譜、能準確識讀樂譜。針對不會識讀樂譜的學生,教師主要通過聆聽、律動、模仿、教唱等音樂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歌曲。對于能準確識讀樂譜的學生,教師盡量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在學情分析中,教師需了解和掌握班級學生總體的聽覺能力、感受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水平和層次,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制定目標和設計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案例如下。
1.三年級《打棗》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分辨樂器音色的能力,但由于傳統(tǒng)的中國民族吹管樂器普及不夠,很多學生,特別是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對其知之甚少。在本課中,教師親自示范演奏,使學生更直觀地聆聽。
2.五年級上冊《看大戲》
戲曲對很多學生來說是比較貧瘠的土地,雖然在以往的學習中,對戲曲知識的學習已經(jīng)有過一些了解和認識,但對于地方戲曲的認知和了解,需要教師精心地去發(fā)掘、填補內(nèi)容,如何影響、感染這些孩子們熱情,激發(fā)出孩子們對戲曲的認識、了解、感受和熱愛,需要教師用心、用情地口傳心授,激發(fā)學生對戲曲的學習、探究和表演欲望。
3.五年級《外婆的澎湖灣》
五年級學生處于小學的高年級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時期,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班學生有一定的樂理知識,能用C、F、G調(diào)吹奏簡單的歌曲旋律,能夠視唱簡單的樂譜,喜歡自我探究式地學習音樂,對音樂學習有一定的興趣[4]。
4.二年級《老牛和小羊》
《老牛和小羊》是小學階段第一首二聲部的歌曲,如果讓學生直接利用聲音來配合,難免會有一些不習慣與不適應,為了減緩這種學習的坡度,從童謠入手,以游戲的方式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為小羊,一組為老牛,在按照節(jié)奏讀歌詞時,讓學生適應小羊和老牛時可以同時發(fā)出叫聲,他們互不干擾,是牧場和諧的景象。這對接下來的歌曲學習,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學情分析
由于學習者個性存在差異,而形成學習者學習、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方式等不同的學習風格[5]。在這里,我們主要從學習者一般特征分析、學習初始能力、學習者學習風格三方面探討學情分析的內(nèi)容。同時,從現(xiàn)實教學出發(fā),建議大家在撰寫學情分析的時候,可以從學生年齡(學段)特征、認知能力、生活經(jīng)驗、已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四、教學案例中的學情分析——《七彩管弦》
對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的分析:了解西洋管弦樂團,欣賞《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深入學習《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
對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目標可以從讓學生身臨其境、積極參與、聆聽和感受音樂,感受聆聽、分辨并記憶各種樂器的分組和音色及樂器的表現(xiàn)力,領略西洋管弦樂的魅力,豐富情感體驗,提高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等方面來提煉。
對學生音樂認知的特點分析:初中生對音樂的認知體現(xiàn)出從感性體驗到理性思維的過渡,方法和策略上要關注體驗和分析,不能像小學生那么純粹體驗,也不能達到高中階段的學理分析。
對學生課前所具備的基礎分析:通過小學音樂的學習,學生對部分西洋管弦樂已有初步了解,如軍樂隊中的小號、長號、圓號、大號及各種打擊樂器;弦樂器中的小提琴也接觸得較多,對管弦樂并不是十分陌生。
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應對:在導入和問題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都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特點分析及應對:本班是該年級的學霸班,學生很挑教師,教師演奏一段小提琴,以提高教師的威信并引出師生對話,構(gòu)建民主、活潑、參與度高的互動課堂。
參考文獻:
[1]錢軍先.學情分析:有效教學的核心與關鍵[J].教育研究與評論,2009(08):14-17.
[2]馬文杰,鮑建生.學情分析:功能、內(nèi)容和方法[J].教育科學研究,2013(09):52-5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藝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蔡萍.小學音樂教學設計與案例匯編[M].北京: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2006.
[5]曹理,崔學榮.音樂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