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敏,張 偉,潘盈盈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2.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15; 3.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溫州 325000
死亡應對能力是指個人面對死亡時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信念、態(tài)度、技巧和適應性行為[1]。臨床護士在開展急危重癥護理與臨終護理時常表現(xiàn)出恐懼、焦慮、無力感等死亡應對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2-3]。本科護生是未來護理隊伍的主力軍,死亡應對能力不足將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和臨床崗位勝任力培養(yǎng)。生命意義感是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思考自身價值和目標,確定生命意義的全過程,是心理需求的較高層次[4]。護理服務的本質是關懷,良好的生命意義感有利于護士建立自尊、自愛和對生命的敬畏感,幫助患者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從而更好地應對和處理死亡[5]。本研究旨在調查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及死亡應對能力現(xiàn)況,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提高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及構建相關課程和培訓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2022年1月10日至2月10日,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浙江省3所開設護理學專業(yè)高校中的420名本科護生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全日制本科護生。排除標準:拒絕參與調查者。根據Kendall準則,按變量的5~10倍計算樣本量,缺失率按10%~20%計算,最終納入的樣本量為420名。本研究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經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倫)審批號:20221028-1。
1.2.1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設定,包括本科護生的性別、年齡、民族、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年級、志愿服務經歷、患者死亡或搶救經歷、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死亡教育學習經歷。
1.2.1.2 生命意義感量表(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
該量表由劉思斯等[6]漢化,共2個維度(生命意義體驗、尋求生命意義感),9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其中條目2為反向計分,總分9~63分,總分越高表示生命意義感越強[5]。本研究中該量表總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93。
1.2.1.3 死亡應對能力量表(Coping with Death Scale,CDS)
CDS共8個維度(死亡接受能力、瀕死處理能力、死亡思考表達能力、處理喪葬能力、生命省察能力、處理失落能力、談論他人死亡能力與談論自己死亡能力),30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7分表示“完全同意”,總分30~210分,總分越高表明死亡應對能力越強,其中總分<105分表示死亡應對能力不足,>157分表示死亡應對能力較強[7]。本研究中該量表總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22。
1.2.2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過現(xiàn)場集中發(fā)放問卷并回收。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調查對象解釋調查目的、意義以及問卷的填寫方法,獲得知情同意后發(fā)放問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寫,控制填寫時間在15~20 min。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92份,回收有效率93.33%。
1.2.3統(tǒng)計分析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總分為(45.26±7.56)分,其中生命意義體驗得分為(20.13±4.92)分;死亡應對能力總分為(135.96±24.73)分。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及死亡應對能力總分和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及死亡應對能力得分(n=392)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齡、民族、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年級、志愿服務經歷、患者死亡或搶救經歷的本科護生的死亡應對能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死亡教育學習經歷的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得分比較(n=392)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總分及各維度與死亡應對能力總分及各維度(除生命意義體驗與處理喪葬能力、生命意義感總分與處理喪葬能力外)得分均呈正相關(r=0.108~0.455,P<0.05),見表3。
表3 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應對能力的相關性分析(r)
以死亡應對能力總分為因變量,將生命意義感和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生命意義感得分按照原值輸入;無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1,有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2;無死亡教育學習經歷=1,有死亡教育學習經歷=2。最終3個自變量均進入回歸方程,提示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死亡教育學習經歷及生命意義感均會對死亡應對能力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見表4。
表4 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n=392)
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應對能力之間的作用路徑。以生命意義感為外因潛變量(各維度得分為觀察變量),死亡應對能力為內因潛變量(各維度得分為觀察變量)構建假設結構方程模型。采用極大似然法進行參數(shù)估計,根據修正指數(shù)對模型進行修正。修正后符合模型擬合標準,模型擬合指數(shù)見表5(CMIN/DF<3,RMSEA<0.08,GFI>0.90,NFI>0.90,CFI >0.90,說明模型擬合良好)。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應對能力之間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833,P=0.001,見表6。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應對能力之間的模型見圖1。
圖1 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應對能力之間的模型
表5 模型整體擬合優(yōu)度指標結果
表6 模型回歸系數(shù)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總分為(45.26±7.56)分,與量表總分中間值31.5分比較,處于中等水平,與劉薇等[8]對河南省1 251名本科護生生命意義感的調查結果(46.99±8.18)分相似,高于閆紀霞等[9]對新鄉(xiāng)市5 094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研究(42.86±7.69)分,原因可能與護士職業(yè)價值觀中的愛與奉獻精神及醫(yī)學“救死扶傷、敬佑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培養(yǎng)與啟蒙有關。但其得分低于高冉等[10]關于大連市464名護士以及董修芝[11]關于濟南市365名腫瘤科護士生命意義感的研究結果,分別是(48.29±8.52)分和(47.54±8.02)分。究其原因,可能是增長的年齡、閱歷以及長期從事“死亡工作”的照護經驗能夠幫助個人增強對生命意義的內在感知力,并激發(fā)內心尋求生命意義的動力[12]。綜上,護理教育者可從幫助本科護生增加生命感知力與促進思考生命意義的角度出發(fā),通過開設生命教育課等方法以提高本科護生的生命意義感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總分為(135.96±24.73)分,與量表總分的中間值105分比較,處于中等水平,高于王麗華[13]關于南昌市3所三級甲等醫(yī)院腫瘤科護士死亡應對能力現(xiàn)狀調查的研究結果(128.23±21.31)分。這可能是由于腫瘤科護士需要為終末期患者長期提供全方位照護,引導患者及家屬坦然面對和接受死亡,工作負荷與心理壓力較大,因此在自我評價時對自身死亡應對能力不足之處有更多理解和審視,而本科護生尚未步入社會,個人生活與工作閱歷較為單一,對自身死亡應對能力的信心較高有關。本研究中有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的本科護生其死亡應對能力高于無相關經歷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不同患者死亡或搶救經歷的本科護生在死亡應對能力差異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本科護生在院校教育期間較少面對患者死亡或搶救事件,同時親友死亡或搶救事件產生的內心觸動更為真切、深刻有關。另外,有死亡教育學習經歷的本科護生其死亡應對能力高于無相關經歷者,與湯麗娟等[14]提出接受死亡教育課程能夠提高學生死亡應對能力的結論相似。綜上,提示相關人員可從模擬死亡或搶救場景等方面著手,構建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課程,以提升本科護生的死亡應對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護生的生命意義感對死亡應對能力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說明本科護生對于生命意義感的感知度越強,其死亡應對能力越強。但生命意義體驗與處理喪葬能力、生命意義感總分與處理喪葬能力的相關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是喪葬處理專業(yè)性指向強,需要擁有辦理喪事和喪葬死者的技能,同時又涉及各地迥然不同的文化風俗,其內涵與生命意義感差異較大。進一步回歸分析顯示: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死亡教育學習經歷及生命意義感為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共解釋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總變異的26.7%。分析原因可能為本科護生的生命意義感水平增強時其對生命的領悟愈發(fā)透徹,有利于體驗到自我價值、責任感和控制感,對自然接受生命終結的水平越高[11]。因此,護理教育者需加強本科護生的生命意義感培訓,盡快構建合理的生命教育課程。此外,親友死亡或搶救經歷及死亡教育學習經歷均為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的影響因素,提示護理教育者在構建死亡教育課程時,可嘗試對本科護生自身經歷進行挖掘,同時創(chuàng)造臨終病房觀察學習機會,收集與編寫能與本科護生產生深度情感連結的案例素材,靈活運用生活取景法、角色扮演法、情境體驗法、移情訓練法、觀察學習法等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學的效果。
盡管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處于中等水平,但考慮到臨床實際工作中護士將面臨更為多樣化與復雜化的死亡、喪親情況,因此當前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狀況有待提升。結構方程模型得出本科護生死亡應對能力受到生命意義感的正向影響,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833,提示應積極構建以死亡應對能力為導向且能夠與本科護生產生深度情感連結的生死教育課程?;诮Y構方程模型得出各維度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大小排序,建議在本科護生生死教育課程的知識點分布上以生命意義感包括尋求生命意義與生命意義體驗為重難點,覆蓋死亡應對能力的8個維度,尤其是死亡接受能力、談論他人死亡能力、處理失落能力,并設計合理比例的死亡思考表達能力等5個維度的知識內容,從而為本科護生走向臨床開展臨終照護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