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群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化體現(xiàn)是很有必要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應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實用性就是把所學融入生活,把生活中的實踐體會反饋在文學中去。教學中要正確處理課堂教學與生活的銜接關系,更多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提問,主動反思,養(yǎng)成向文學提問,向生活發(fā)問的良好習慣。如此,教育教學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近幾年,我國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種共識: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平臺,課堂教學應煥發(fā)新的生命力;要從新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由此語文課堂迎來了它新的時代——在生活中體驗語文,在語文中感悟生活。
對此,我們校內成立了初中語文現(xiàn)代文生成性閱讀課題研究小組,其目的就是更大空間去討論學習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提問,在生活中自主反思,養(yǎng)成向文學提問,向生活發(fā)問的良好習慣。在大家共同討論學習中我得到如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生活化的幾點感悟:
一、加強學生在閱讀中的生活感悟
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要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體現(xiàn)閱讀的生活化,首先就要加強學生對素材的積累和自己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閱讀感悟。
例如,在教學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的一封信》一文時,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體會與大家分享自己對待愛情的看法和感受。既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又可體現(xiàn)學生們在愛情這一話題上生活中的處理方式及能力。避免枯燥說教的同時,既能從教材提供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愛情觀的正面教育引導,又能讓學生把所學融入生活,提升他們自身的感悟。
比如,教學中一位學生這樣分享道:精神的富足固然重要,但我們還需要獲得一些實際的支持,這實際的支持大多就來源于身邊的同學、朋友,這就給愛情的萌芽提供了溫床,但文學的高雅又告訴我們,精神的追求與愉悅勝過一切物質的滿足,它使愛情變得更純粹,所以我們要對愛情持樂觀理性的態(tài)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的要求日趨提高,足見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讓教育真正體現(xiàn)其價值的必要性。那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其價值,就是讓學生把所學融入到實際面臨的問題中去。
然而,在教學中難免有教師只重視教學感悟,而忽視了課堂實踐。這樣的課堂教學得到的收獲可想而知。而沒有把語文融入生活,沒有在教學中體現(xiàn)實踐的重要性,則偏離了語文學習的根本宗旨 。這無形之中會影響到一代人的素質。因為只有通過了解學生的問題才能發(fā)現(xiàn)語文知識在他們生活中的應用。
新課程的實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多角度的反思,除提升個人教學素養(yǎng),集體教學素養(yǎng),轉變教學角色,地位這些基本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正確處理課堂教學與生活的銜接關系,使之為教學的多樣性服務,讓語文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多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
所謂教學活動,則是把課堂、書本中所汲取的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中真正去體會生活中的哲學。比如,教學了游記類文章后就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內自選出發(fā)點進行園中欣賞,之后把各自的所觀所感陳述出來進行師生補充點評。讓學生真正走進去,寫出來,而不是單純靠老師教,學生想得來的。
又如,為了讓學生感悟語文閱讀在生活中的影響力,我們課題小組還開展了“我與閱讀共成長”的演講比賽,通過不同年級學生有關自身讀書感悟的深情演講,讓師生得到共同的啟示:生活無處不閱讀,閱讀無處不生活。
三、加強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語文教學的豐富生動離不開聯(lián)想、想象。但僅憑教師“口若懸河”般給學生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一些寫景類文章,單靠學生去想象山有多高,水有多清,路有多幽,景有多美是很有局限性的。
例如在學習酈道元的《三峽》一文時,文字再美也抵擋不了想象的美對學生的誘惑!在沒有多媒體幫助的情況下學生只能聽著老師口中所描繪的各種美,但有了多媒體的幫助那就截然不同,在還未進入課本學習之前便可將三峽的壯美圖片展示在學生眼前,任憑學生根據(jù)自己所見到的局部圖畫去想象去領會三峽的壯美,不但能促進課堂的學習效率,還能激發(fā)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學生深有感悟后才讓他們自己說出美景需要長留,美景需要保護,才能更深層次的讓學生自己感受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以及應該要為保護環(huán)境做出的努力。借助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教學比起教師的“口若懸河”那是要強得多了!因此,這更要求我們要加強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所以,語文課堂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個載體。我們應該要利用好這個平臺,讓學生真正體會生活處處皆語文,最終實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