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
我今天想跟大家談?wù)劇度龂萘x》的智慧問題,也可以叫《三國演義》中的智慧,或者倒一下,智慧中的《三國演義》。
既然說《三國演義》中有智慧,我想可能有一部分朋友已經(jīng)想到,社會上流傳著一句俗話,叫“老不讀三國,少不讀西游”。
這俗語其實跟老與少沒有關(guān)系,它是一種贊譽(yù),是說不論老年人還是少年人,讀這樣的經(jīng)典都要小心,這不是隨便可以讀的書,它等于是老百姓口口相傳對這個書的贊譽(yù)。早在我們現(xiàn)代文人把它命名為四大名著之前,老百姓都知道這本書厲害,厲害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后人總結(jié)為四大名著呢?它一定是達(dá)到一個絕境。
有了絕境之后,人們才肅然起敬,說這個書不是隨便讀的。那么這個書在哪個向度上絕呢?《三國演義》最絕的是什么?《三國演義》充滿了計謀,《三國演義》太老謀深算了。而《西游記》呢,《西游記》太浪漫、太好玩了。
所以這個話的意思并不在于讓人干什么不干什么,它是用這種表達(dá)方式,曲折地表達(dá)對作品達(dá)到絕境的一種贊美。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中有太多的智慧,既然都智慧到一個絕境了,我想我們讀《三國演義》可以讀到很多營養(yǎng),可以吸收很多東西。首當(dāng)其沖的,我們應(yīng)該琢磨琢磨,《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智慧可以被我們看出來,可以被我們模仿一點點。
今天談智慧問題,我們先把智慧這個概念講一下。我們一般不假思索地說,人有智慧當(dāng)然是好事,人越聰明越好。人到底是不是越有智慧越好?是不是越聰明越好?這個問題是有不同看法的。我的老祖宗孔仲尼先生,他就認(rèn)為人有智慧好。他認(rèn)為智,智慧的智,是人生的正面要素之一。所以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有五大奠基石,仁義禮智信。這大家都熟,仁義禮智信第四個字叫智,智是個正能量,有智慧好啊。孔子本人就很有智慧,孔子教學(xué)生,每個學(xué)生來問問題,他都給出不同的答案,不是簡單地給一個標(biāo)準(zhǔn)答案,他是啟發(fā)學(xué)生的智慧??鬃幼约河兄腔郏謧鹘o學(xué)生傳給后人這么多的智慧。在儒家看來,有智慧是好事,人先要仁義,光有仁義還不行,還得有智慧。不然你光有好心,做不了好事。把好心轉(zhuǎn)化成好事,需要智慧,這是孔孟之道,這是儒家之道。
但是我們中國文化是很豐富的,除了儒家,還有別的家,比如說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在他們看來,有智慧未必是好事。老子就認(rèn)為有智慧不好,老子的主張叫絕圣棄智,不要圣人,不要聰明人,有智慧拋棄掉,那東西是壞東西。道家站在一個很高的道德高度,他們看社會有很多亂象,在道家看來,這都跟人太聰明有關(guān)系,聰明就想占便宜,看見別人不如他就想欺負(fù)別人。他從治理社會的角度看,這社會怎么才好呢?大家都很淳樸才好,不要動心眼兒,不要推崇有什么智慧。你看老子說的話,莊子說的話,道家的主張,是不是也有道理。
作為后人,我們自己不會明確說是儒家或是道家,可能會在這個方面比古人超越了一點,我們可以超越不同的家。綜合起來想一想,他們是不是說的都有道理?為什么說的都有道理呢?把人放到社會中可能就看得更明白了。人之所以用那么多的心思去想著如何搞人際關(guān)系,關(guān)鍵是社會有問題。比如說三國,三國里的智慧為什么那么多?咱們想想三國是個什么社會。我們都很喜歡讀《三國演義》,但我問你一句,你喜歡活在三國時代嗎?大多數(shù)人不喜歡吧,那不是個好時候,那是亂世。
漢朝是非常強(qiáng)盛的一個時代,最強(qiáng)盛的時候,人口超過五千萬,最多的時候據(jù)說達(dá)七千萬。如此多的人口,到了漢末,經(jīng)過漢末群雄混戰(zhàn),再經(jīng)過三國,折損大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沒了。
經(jīng)過漢末大動亂死幾千萬人——如果讀過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大軍所到之處看不見一個老百姓,看見的都是白骨,不知道什么時候天亮,因為雞不叫,沒有雞。曹操作為一個連年征戰(zhàn)的人,他都不忍。曹操是偉大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能寫出傳頌千古的詩句來,這兩句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見當(dāng)時多糟。所以說那個時候的人能不智慧嗎,能不聰明嗎?聰明智慧是逼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孔子也有道理,老子也有道理。孔子說,我們要讓更多的人活下來,所以你要聰明;老子說,都那么聰明干什么,最后互相殘殺。倆老頭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先用一個比較辯證的態(tài)度,看待《三國演義》中的智慧問題。我講得比較輕松,有點調(diào)侃,其實這個觀點、這個立場,是正宗的馬列主義立場。馬列主義強(qiáng)調(diào)要辯證地看待事物、看待歷史,智慧是好的,但是有一個度,關(guān)鍵是智慧用來干什么。我們今天學(xué)三國也好,學(xué)習(xí)其他的傳統(tǒng)文化也好,增長自己的智慧,應(yīng)該是用來給自個兒、給別人、給朋友、給大眾帶來幸福,不是帶來災(zāi)難。
下面我們就用這條線索來讀三國。什么叫會讀歷史呢?會讀歷史的意思,不是找?guī)妆練v史教科書來看。而是真正地把握歷史,要從無數(shù)的細(xì)節(jié)中去把握。
下面從《三國演義》的一些細(xì)節(jié)入手,去摸索一下歷史,然后通過這個歷史,看看智慧問題。
《三國演義》里桃園三結(jié)義的桃園是誰家的?你可能想不到這個桃園是張飛家的。劉備出身高貴,此時混得不好,織席販履,可能他的經(jīng)濟(jì)情況最糟,但還能夠織席販履,是個小商販。關(guān)公生意做得大一點,跨省販運(yùn),關(guān)公可能是屬于當(dāng)?shù)匾?qū)趕的人口,不上稅,逃稅漏稅的人,但是他倆的經(jīng)濟(jì)狀況都不好。好的是張飛,很多人沒想到,覺得張飛這么一個粗魯漢子,其實張飛是當(dāng)?shù)氐拇筘斨鳌?/p>
張飛當(dāng)著一個龐大集團(tuán)的董事長,不挺好嗎?他看不下去這個社會,看不順眼,要改變這個社會。正好遇見兩個哥們兒志同道合,好,就在他們家桃園,三個人結(jié)義了。第二天就把這個集團(tuán)變賣了,去干一件他們認(rèn)為符合俠義之道的事情。
那也需要投資,誰投資啊?得打造兵刃哪。他們仨使的兵刃,我不用設(shè)問大家都知道,劉備雙股劍,關(guān)公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張飛自個兒使丈八蛇矛,打這么好的兵刃不需要錢?。繘]有錢是打不了的,這錢都是張飛董事長出。知道這個有用吧?我們知道張飛本人不是一個簡單的莽夫,有理想、有志向、有計劃,不然能領(lǐng)導(dǎo)那么大一個集團(tuán)嗎?只不過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在新的人群里,他顯得不是太聰明。他跟劉備比,跟他關(guān)二哥比,當(dāng)然他沒有他們聰明,可是他也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就會打仗的將軍。
歷史上是真有張飛這個人的,歷史上真實的張飛是非常有計謀的,而且很有文化,張飛的美術(shù)水平很高,據(jù)說善于畫美人,那是張飛的特長。張飛給人印象是脾氣不好,脾氣不好不代表沒有智慧,這是可以并存的,有智慧的人可能就脾氣不好。大家有讀過三國的想一想,能不能想起來張飛也使用過計謀,你能想起來什么情節(jié),張飛用過計謀?不是上場就跟人家打,當(dāng)然一般人都打不過他,張飛的武功值可能被貶低了,能跟三國第一高手呂布打上五十個回合以上的,只有張飛。張飛跟呂布大戰(zhàn)兩次,一次戰(zhàn)了五十回合,還沒分勝負(fù),關(guān)公上來了,倆人打他打了三十個回合,仍然沒有拿下呂布。然后劉備上來了,又打了十個回合,這叫三英戰(zhàn)呂布。我就想,如果劉備不上來搗亂,說不定已經(jīng)把呂布拿下了,三個人未必就能打過一個人,他可能起了副作用。張飛打五十回合不分勝負(fù),后來又有一次他碰見呂布,倆人打了一百回合,還是不分勝負(fù)。劉備怕有閃失,鳴金收兵,把他叫回來了。所以留下深刻印象,張飛能打仗。其實張飛也善于用計,有一個情節(jié)是張飛對陣一個將軍,叫嚴(yán)顏,張飛用什么計謀打敗的嚴(yán)顏呢?人們都知道張飛愛喝酒,劉備臨走之前特別囑咐他:三弟啊,我走了,你在這兒千萬不能喝酒啊。張飛聽命不喝酒,敵人也知道他愛喝酒,張飛就利用這個,假裝陣前喝醉了酒,將計就計。誰說他不會用計?用得很好。
還有一個著名的戰(zhàn)役,這個戰(zhàn)役中閃光的人物很多,人們?nèi)菀缀雎詮堬w也用過計,這就是當(dāng)陽橋長坂坡一戰(zhàn)。那個戰(zhàn)役,我們光去看趙子龍了,趙子龍?zhí)⑿哿耍瑲⒘似哌M(jìn)七出,但是接應(yīng)他的是張飛。我們看張飛這一段主要注意張飛喝斷當(dāng)陽橋,張飛大喝一聲,嚇得夏侯杰倒栽下馬。但是此前張飛帶著少數(shù)士兵來到當(dāng)陽橋的時候,他觀察了一下地形,讓士兵馬尾巴后邊拖著樹枝在樹林里來回跑,蕩起煙塵,遠(yuǎn)遠(yuǎn)一看似有伏兵。曹操帶著大軍來了,遠(yuǎn)處一看,后邊有埋伏啊,前邊張飛嚇唬他,虛張聲勢,這不都是用的計嘛,張飛會用計謀。
但是《三國演義》寫得非常棒,分寸拿捏得特別好。張飛會用計謀,但不是特別會。怎么體現(xiàn)他又會又不是特別會呢?他用疑兵嚇唬住了曹軍,然后曹操就退了,他一看曹操退了,咱們也趕快退吧,咱們本來就沒多少人,要真打過來咱們打不過呀。退的時候他命令士兵把當(dāng)陽橋拆了,怕他們過來追擊。他回去向諸葛亮匯報,諸葛亮一聽壞了,你把橋拆了,這不等于告訴人家我們沒兵嗎?把橋拆了是錯的。如果是諸葛亮可能就不拆這橋,不拆橋曹操可能還會猶豫一會兒,曹操反過來一看橋拆了,哦,剛才是嚇唬我。這個分寸拿捏得非常好。張飛是有勇有謀,但謀略不太深,遇見高手就把他識破了。這里邊不是蘊(yùn)藏著很有趣味的智慧嗎?
我們平時也耍一下小聰明,到什么程度為好,什么程度適可而止?像張飛這樣的人用點小計謀,都被突出地描寫,這后邊有一個大的原因,劉備這一方,后來的蜀國這一方,從整體實力上講,它是最弱的。魏蜀吳三國,蜀是最弱的,它不但不如魏,也不如吳。前人說天時地利人和,曹操占天時,孫權(quán)占地利,劉備只占個人和,他實力不行。具體地說叫兵微將寡,兵也少,將也少,只能多動心眼兒,主要依靠計謀。手下有幾個虎將能打仗,光靠幾個虎將不行啊,還得成天想著能不能有個有大智謀的人來幫忙。有一出京劇叫《甘露寺》,里邊喬玄有一句唱,就是敘述劉備這一方的實力,講了他二弟如何厲害,三弟如何厲害,四弟如何厲害,“這一班武將哪個有,還有諸葛用計謀?!边@一段唱得非常棒,表示他有幾個虎將,后邊還有一個更厲害的諸葛在那兒用計謀。
《三國演義》說到智慧,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人應(yīng)該沒有別的選擇,大家共同想到的就是諸葛亮。這一點我想沒什么爭議,而且留下千古的佳話,劉備為了請諸葛亮三顧茅廬,以至于三顧茅廬成為一個成語。為什么一顧不行呢?人才往往是有脾氣的,本事跟著脾氣漲,他怕你不誠心,所以第一次一定不答應(yīng),一般都要請三次。第一次不答應(yīng),第二次找個理由還不答應(yīng),第三次,看你確實誠心誠意才答應(yīng)。
《三國演義》最成功之處是寫出幾個不朽的人物,特別是諸葛亮這個人物,就成了中國智慧的寶庫。除了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太高大了,我們就會誤以為別人很笨。不,《三國演義》里都是英雄,都是聰明人,只不過是被諸葛亮等人比下去了。《三國演義》里有一回叫群英會蔣干中計,我們先講講群英會?!度龂萘x》里是群英薈萃,《三國演義》寫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智慧對決。
很多人認(rèn)為蔣干很蠢,這個看法是不對的,蔣干是人才,而且應(yīng)該是了不起的人才,所以才能夠肩負(fù)重任,領(lǐng)導(dǎo)才能派他來干這么危險的活兒,應(yīng)該對他是有點把握的,哪怕有三成把握。蔣干所干的事,本來是有很大成功率的,可惜他遇見了另一個了不起的人。他遇見了周公瑾。這沒辦法,遇見一個段位比你高那么多的人,所以他中計了。
想一想《三國演義》里有點被我們貶低的、忽視的人,我們要重新去思考他的段位。蔣干是一個,還有一個失街亭的馬謖,那其實也都是人才。不要以為馬謖失了街亭是笨,他是遇見了高手。人人遇見比自己更高的人的時候,是對自己智商的一個考驗。放在今天他們可能都會建功立業(yè),可能都是國家的智囊。
諸葛亮的智慧之高,他是水漲船高,那個時代的聰明人太多,所以才有他這么一座高山。比如諸葛亮用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就諸葛亮用過嗎?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之前,還有誰用過草船借箭?有啊,孫策就用過。只不過那一段寫得不太精彩,被我們忽略過去,被后來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給遮蓋了。
一般的人要用計謀,皇帝要不要用呢?皇帝也要用計謀。我們知道漢獻(xiàn)帝成了傀儡,他要把消息送出去,他用鮮血寫了一個詔書,藏在玉帶里,偷偷地送出去了。在亂世啊,為什么人們都不愿意活在亂世呢,亂世連皇上的命都不保,當(dāng)個皇上都要動這么大心眼,冒這么大風(fēng)險。所以說,智慧有時候是血淋淋的智慧,漢獻(xiàn)帝都要用計謀,所以曹操怎么能夠不感嘆民不聊生呢。沒有智慧皇帝都坐不穩(wěn)。換一個角度說,人人都要斗智,天天活在斗智的樂趣和痛苦之中。
下面我們再談?wù)劯T葛亮有關(guān)的智慧話題。諸葛亮出場之后不久,他就去聯(lián)吳抗曹。他知道東吳多數(shù)大臣主張投降,曹操號稱八十三萬人馬,滾滾而來,雖然實際上只有二十多萬,那也不是東吳能夠抵抗得了的,所以東吳的人審時度勢,要投降。按理說諸葛亮應(yīng)該去鼓勵大家不投降,咱們團(tuán)結(jié)起來作戰(zhàn),這是正常的思維。但是諸葛亮一去,看這不對,諸葛亮就去鼓勵大家投降。孫權(quán)很失望,心說你應(yīng)該來幫助我啊。結(jié)果諸葛亮說,不行,打不過曹操,咱們投降吧,還是和平為上啊。諸葛亮說,你要和平也好,我有個辦法,咱們把兩個人獻(xiàn)給曹操,他就不打了,江東就平安了。有人問,獻(xiàn)誰呀,把誰獻(xiàn)給曹操呀?諸葛亮說這兩個人是姐倆,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我聽說曹操很喜歡這兩個人,把她倆獻(xiàn)出去,咱們就沒事兒了。
你看諸葛亮裝傻充愣,他假裝不知道這倆人是誰。大喬小喬是誰呢?大喬是孫策的媳婦,小喬是周瑜的媳婦,他讓他倆把自己媳婦獻(xiàn)出去。那他們還能投降嗎?當(dāng)然這是作者的杜撰。以周瑜的聰明,他也能夠理性地想一想,知道這是諸葛亮在挑撥離間。但是他即使知道這是挑撥離間,也會情緒激動,這口氣他咽不下去,堅定了周瑜支持孫權(quán)聯(lián)蜀抗曹之決心。
赤壁之戰(zhàn)前后為什么這么精彩,就是圈兒套圈兒的關(guān)系,一個計謀套著一個計謀,而大事小情無不被諸葛亮算到。草船借箭,借東風(fēng),諸葛亮什么都是借的,就說明劉備他們這一方很窮,什么都沒有,武器也不夠,天氣也不行,就靠智謀。這個借東風(fēng),其實諸葛亮是當(dāng)時的氣象學(xué)家,他判斷三天之后東南風(fēng)起。他不說,裝神弄鬼,假裝是他借來的,這就是化無為有,化精神為物質(zhì)。所以智謀可以幫助人在物質(zhì)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逆轉(zhuǎn),反敗為勝。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的形象光彩照人,聯(lián)合東吳打敗曹操幾十萬大軍。
這場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劉備一方平白無故地獲得了大片土地,原來被人追著,沒有立錐之地,結(jié)果獲得了大片土地。然后剛把曹操打跑,回身又跟東吳鬧矛盾,竟然兵不血刃,把周瑜給氣死了。還是空手套白狼,不發(fā)一兵一卒,就靠智慧把周瑜氣死。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一般人以為他倆差不多,可是周瑜活活被他氣死,那說明他比諸葛亮差一個等級。
諸葛亮的對頭是誰?很多人第一個就會想到周瑜。我們前面講了,周瑜周公謹(jǐn),時人號稱“一時瑜亮”,就是同時代有兩個人最聰明,一個周瑜一個諸葛亮。但是在此之前,智慧等級跟諸葛亮差不多的還有,我們不容易注意,諸葛亮是誰推薦給劉備的呢?諸葛亮是有朋友圈的——人才不能光等著人家到處打聽,得自己把信息散布出去,一個叫司馬徽,一個叫龐統(tǒng),一個叫徐庶。走馬薦諸葛,所以劉備才知道有諸葛亮這么一個大能人。只不過徐庶被曹操騙去了,雖然騙去了,他不給曹操出主意,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徐庶在曹操手下要是發(fā)幾句言,恐怕就會給諸葛亮造成一定的麻煩。在諸葛亮之前,還有一個龐統(tǒng),倆人一龍一鳳,臥龍鳳雛,但可惜龐統(tǒng)中箭身亡,所以振興蜀漢一方的重任就落在了諸葛亮的身上。
首先諸葛亮自己的朋友圈里,有跟他級別差不多的。在東吳一方,跟他差不多的是周瑜,被他給氣死了。在北方也有雄才大略之人,前有曹操,后有司馬懿,魏國一方也有能人,大能人。曹操和司馬懿在跟諸葛亮對陣的時候,我們?nèi)绻鲆幌陆y(tǒng)計,兩個人都斗不過諸葛亮,面對諸葛亮都吃了大虧,偶爾能占點兒小便宜,所以統(tǒng)計戰(zhàn)績諸葛亮絕對領(lǐng)先??蓡栴}是諸葛亮沒有笑到最后,笑到最后的是魏國,笑到最后的也不是曹操,是司馬懿他們家。司馬懿家講智謀當(dāng)然是一流的,甚至是超一流的,但是老子早都說過,有智慧不見得是好事,智慧這個東西落到司馬他們家之后,給人陰森森的感覺,就是這家人為了獲得權(quán)力,無所不用其極。人如果聰明到這個地步,有什么意思呢?諸葛亮的聰明不光是用來打仗,還用來發(fā)展經(jīng)濟(jì)、發(fā)展生產(chǎn),使人民安居樂業(yè);曹操統(tǒng)一北方使多少人免于困苦,免于死難,都是偉大的政治家。司馬家憋著就是篡人家的權(quán),殺人家的人,你給人民帶來什么了?所以智慧真的是可以分層次、是復(fù)雜的。
司馬懿的智謀肯定不如諸葛亮,但是我們客觀地想,好像不輸給曹操,似乎比周瑜還強(qiáng)一點兒,是這樣一個級別的人。當(dāng)然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斗不過諸葛亮,跟諸葛亮幾次交鋒之后,他自我感嘆吾不如諸葛孔明。說明他是高手,他能夠看清楚自己跟諸葛亮差幾斤幾兩。如果他直接跟諸葛亮打下去,一定會一敗再敗,但是司馬懿了不起,他看到了諸葛亮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諸葛亮有缺點,什么缺點呢?事必躬親,大事小事都抓。人都是血肉之軀,人不是鐵打的,事必躬親,你有多少腦細(xì)胞???所以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命不久矣。能算到這個,是高人。他為了判斷諸葛亮還能活多久,還打聽諸葛亮的飯量。聽人說諸葛亮現(xiàn)在一天只能吃三升米。
漢朝的三升米,合今天六兩。漢朝的時候,我們今天的這些食品大部分都沒有,所以那個時候的人一天基本上得吃一二斤飯。這還不是猛將,就是正常的人,普通老百姓,要是作戰(zhàn)行軍,那一天得吃好幾斤飯。所以他一聽說諸葛亮一天就吃六兩飯,知道他身體垮了,身體不行了。為什么身體不行?操心事兒太多。所以一個人事無巨細(xì)都抓,這不是一個聰明的辦法。我們可以敬佩這樣的人,說這人真負(fù)責(zé),大事小事都管,這樣的人,我們敬佩他,但是這不是一種最聰明的管理學(xué)的辦法。
諸葛亮為什么事事都管,難道他不懂這個道理嗎?不是諸葛亮不懂這個道理,是劉備一方嚴(yán)重缺乏人才,最后還是實力的對比,人才不夠。諸葛亮也想不管,可是如果不管就會出事。你覺得他是個人才,派出去,可能打敗仗。馬謖失街亭——馬謖是個人才,就是因為沒聽諸葛亮的話,諸葛亮沒囑咐到位,他到那兒擅自行事,結(jié)果失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用空城計。
所以諸葛亮這一嚴(yán)重缺點被司馬懿看到之后,他想,行了,反正打仗我打不過你,時間在我一方,我就拖著你,跟你耗,跟你死磕,最后諸葛亮活活把自個兒累死。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很感動,鞠躬盡瘁,但是其實他應(yīng)該不這樣才是對的。囑咐皇上大事小事,所有的內(nèi)政外交都囑咐到了,可見操心,也可見蜀國干部隊伍不行,缺乏強(qiáng)有力的干部隊伍。相比曹操一方,人才濟(jì)濟(jì),隨便揪出一個人雖然不如諸葛亮,但是我上三五個就等于諸葛亮了。所以,能夠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的人才,本身就是曹操的大智慧,司馬懿本來也就是曹操手下隱藏的一個人才,后來奇峰突起。
最大的智慧是什么?最大的智慧竟然還不是打仗,不是排兵布陣,最大的智慧是發(fā)現(xiàn)誰有智慧,這叫用人。所以人家說諸葛亮這么聰明,自個兒咋不當(dāng)皇帝呢?他當(dāng)不了,他在發(fā)現(xiàn)人才方面,真的不如劉備。十幾路諸侯最后歸并為三國,這不是偶然的,劉備也好,孫權(quán)也好,曹操也好,才是一等的智慧。當(dāng)然三個人之中最偉大的是曹操。所以你看毛主席寫的《沁園春·雪》,他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放在眼里,一個是略輸文采,一個稍遜風(fēng)騷,但是他沒說曹操,他是高度贊美曹操的,文武俱全,而且心中有老百姓。
剛才我們說司馬懿,依靠時間,老謀深算,他有大局觀,不在乎一時勝負(fù)。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最著名的一場戰(zhàn)役大家都知道,就是空城計,被諸葛亮給玩了。很多人說司馬懿真笨,城里一個兵都沒有他不敢進(jìn),白白便宜了諸葛亮。那我們現(xiàn)在可以討論一下,司馬懿那個時候到底該不該進(jìn)西城?諸葛亮城門大開,兩個老頭門口掃地,他領(lǐng)兩個小童坐在城上,在這兒彈琴,“左右琴童人兩個,我是又無有埋伏又無有兵”。他唱得很瀟灑,我心里是汗直流。確實沒有啊,這不是開玩笑,真的沒有,進(jìn)來一百個人就完蛋。你想明明沒有,怎么知道沒有呢,是咱們看了書,司馬懿看過《三國演義》嗎?司馬懿沒看過《三國演義》,他當(dāng)時到底進(jìn)不進(jìn)呢,最后司馬懿選擇不進(jìn)。他的選擇錯了嗎,他這選擇有沒有道理?因為進(jìn)去,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埋伏,概率是50%,在你不掌握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概率是50%。如果進(jìn)去中了埋伏,前功盡棄,前面得了街亭,馬謖之?dāng)【妥兂蓜倭?,前功盡棄。如果我不進(jìn)去,我可能上當(dāng)了,你跑了。我給你這個便宜,但我還有機(jī)會,我跟你拼的是時間,我不在乎一時勝負(fù)。我不進(jìn)去不就是被你耍了一次嘛,我寧可被你耍了。他不要這個尊嚴(yán),不要這個面子。所以在那個時候,司馬懿選擇不進(jìn)是正確的,他不能拿舉國的軍事力量做冒險。
而他不進(jìn),他的心理也被諸葛亮算到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也只能對付司馬懿,對付不了張飛。如果嚇唬張飛,張飛才不管呢,沒人,進(jìn),有人也進(jìn),對張飛就失效了。恰好對司馬懿這叫棋逢對手,才正好贏他。所以你不要因為司馬懿中了空城計,就以為他的決斷是錯誤的。天下沒有絕對之事,得看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司馬懿這個人物的選擇是絕對合理的。
司馬懿如此厲害,蜀漢方面也是知道的,知道這家伙不好惹,也想辦法除掉他或者避開他。其實最早獻(xiàn)計獻(xiàn)策要弄掉司馬懿的是誰呢?就是馬謖。我前面說不要認(rèn)為馬謖是無能之輩,馬謖很早就說司馬懿很厲害,我們得想辦法弄掉他。馬謖獻(xiàn)的什么計策弄掉他呢?就是離間計,引起魏主的猜疑,長期不用司馬懿,諸葛亮才能連連獲勝,馬謖是立了功勞的。魏國打了很多敗仗,后來才起用司馬懿?!度龂萘x》里面常用反間計,挑撥離間,三國里面用來用去,在三國之前,各路諸侯也是用來用去,挑撥離間。在前邊李傕郭汜之亂的時候就用過,后來三國之間用得更多。馬謖獻(xiàn)計,到魏國去挑撥魏主與司馬懿的關(guān)系,魏國也派人到蜀國去挑撥后主,挑撥劉禪阿斗跟諸葛亮的關(guān)系。
諸葛亮寫《出師表》給誰看的?不就是給阿斗看的嘛。為什么寫得那么認(rèn)真,寫得那么費勁呢?恐怕阿斗懷疑他,諸葛亮活得確實不容易。在劉備臨終的時候,向諸葛亮托孤,那段話也表達(dá)了劉備的大智慧。劉備怎么說的?劉備說,丞相,我這兒子不行,我這兒子窩囊廢,您看著辦,你看要是能輔佐呢,您就輔佐,輔佐不了您就自個兒來。話說到這份上,諸葛亮被逼到墻角了,諸葛亮還能怎么著?諸葛亮就是拼了命也得輔佐。這叫肝膽之言,剖心剖肺地跟你說了,我兒子窩囊廢,擺在這兒了,你愛輔不輔,就看你夠不夠哥們兒意思了。所以諸葛亮一輩子嘔心瀝血也得保他老劉家江山。而阿斗的確是容易中計,容易中敵人的挑撥離間計,無緣無故就把大軍撤回。
所以反間計,有行賄的,有造謠的,還有利用書信的。朋友們想一想,《三國演義》里,你能想起來利用書信來搞智謀的,有哪幾個?前面有一個蔣干盜書,這不用說了,那是典型地利用書信。還有當(dāng)初幫助曹操把徐庶騙進(jìn)曹營的事。徐庶一開始幫助劉備打了勝仗,后來曹操就要把徐庶弄到他手下,怎么辦呢?聽說徐庶這人特別孝,對老母親特別孝,把他母親抓去。他母親在這兒,還得想辦法把兒子騙來呀,怎么弄呢?曹操手下有謀士叫程昱,程昱對老太太特別好。徐庶的母親不是一般的老太太,識文斷字,文化修養(yǎng)很高。他天天寫信問安,送好吃的,老太太知書達(dá)理,每天給他回一封信,老太太給他一回信,他就模仿她的筆跡,然后用老太太的口氣給她兒子寫信,說為娘在這兒想兒子了,趕快來看我吧。徐庶是孝子,就這樣把徐庶騙進(jìn)了曹營。
還有曹操用書信使計。曹操給韓遂寫了一封信,目的也是挑撥離間。怎么挑撥離間呢?我們一般挑撥離間就是寫信說誰誰罵你了,誰誰對你不好,再給那人寫信說你罵他,這叫挑撥離間。曹操沒這么笨,曹操寫的這封信里說的都是日??蜌庠?,都是廢話,但是他在書信上故意到處涂抹,寫著寫著就抹掉一塊重寫,寫著寫著又抹掉一塊重寫。涂抹之處做文章,曹操就利用這個,他寫了一封平常信,故意涂抹,結(jié)果寄到人家那兒就做到了挑撥離間。有人說這里邊原來寫的什么東西呀?他不知道是曹操涂抹的,以為是收信人自己涂抹的,這里邊兒有陰謀啊。這就又是“無中生有”,利用書信達(dá)到軍事目的、政治目的。
還有一個做得非常漂亮,官渡之戰(zhàn)之后,曹操打敗了袁紹的大軍,曹軍在袁紹的軍營里,不是繳獲很多戰(zhàn)利品嘛,其中繳獲了一大批書信,書信是什么性質(zhì)的呢?都是曹操手下的人偷偷地通敵,寫給袁紹一方的信。為什么呢?原來曹操弱袁紹強(qiáng),他是以弱對強(qiáng),所以曹操手下的很多人都認(rèn)為打不贏,將來肯定被袁紹俘虜了,事先就寫好了通敵的信,表示我心不在曹操這邊,我心是向著將軍您的,給自己留了退路。繳獲了這么多的信,按理說一個領(lǐng)導(dǎo)獲得了這么多手下叛變的證據(jù),應(yīng)該查啊,信都是誰寫的,一個一個殺頭,最起碼不能用了。
曹操是怎么處理的呢?都燒了,一個都不追查,把這些信當(dāng)著大伙的面兒全都燒了??梢姴懿俚男貞?。曹操懂得人心,他理解人。我是弱的,這些弟兄們跟著我就不錯了,當(dāng)時他們對我有二心是可以理解的。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把袁紹消滅了,將來還得依靠他們打天下呢,不能把他們都?xì)⒘?。如果就一個人叛變,還可以處理,可這不是一個人,是一大批人。曹操當(dāng)著大家的面把信都燒了,一筆勾銷,既往不咎,我也不查,以前的事都不算了,看今后的表現(xiàn)。這是大智慧。這個處理讓人稱贊,一般人沒有這個胸懷,一般人就想查誰要背叛我,我正好趁機(jī)看看誰對我忠心。這些都不管,就從今天開始,從零起步看你們今后表現(xiàn)。
人再有智謀,就像諸葛亮,有缺點有弱點,是難免的。有時候智慧本身就是弱點,我們一開始就講了,從道家的觀點看來,有智慧本身就是弱點。
前面說諸葛亮、曹操都是一流的軍事奇才,諸葛亮利用曹操什么弱點呢?都是聰明人,但是曹操有一個致命弱點被諸葛亮把握住了。諸葛亮說,你不是愛動腦筋嘛,我知道動腦筋也是有度的,不能太多,曹操就是太多的動腦筋,所以前人評價曹操多疑?!度龂萘x》這個小說的立場是站在劉備一方的,尊劉貶曹?!度龂萘x》小說用了很多情節(jié)突出曹操不必要的多疑,比如因刺殺董卓,事跡敗露,與陳宮一起逃到故交呂伯奢家,卻因為曹操過分多疑,發(fā)生了他誤殺呂伯奢全家的事。
呂伯奢很熱情地接待曹操他們,說我知道你是義士,跑到這兒來,你倆等一會兒,我家現(xiàn)在沒酒了,我到鄰村打酒去。他倆在這兒,聽他家人在那兒議論。曹操多疑呀,附耳一聽,聽那邊說捆起來殺,捆起來殺,一定要捆起來殺。曹操說壞了,要把咱倆捆起來殺。先下手為強(qiáng),曹操拔出寶劍破門而入,見人就殺,一家子都?xì)⒘恕⒌阶詈笠豢?,地下捆著一頭豬,原來人家是要殺豬招待他們倆,捆起來殺的是豬。結(jié)果好意當(dāng)成驢肝肺,曹操把人一家殺了。這還可以說是誤殺。于是倆人不能待了,一出門,呂伯奢打酒回來了,這個時候你已經(jīng)知道是誤殺了,曹操怎么做的呢?曹操走了兩步回來對呂伯奢說,你看這邊誰來了?呂伯奢一回頭,又把他殺了。所以陳宮受不了了,陳宮心想曹操這人太殘忍了,你前面誤殺了人家一家,現(xiàn)在不給人家道歉,為什么還把呂伯奢給殺了?曹操說寧可我負(fù)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fù)我。
曹操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多疑。確實聰明,想得太多了,就容易出事。殺了呂伯奢一家,還可以逃,還可以跑,后來因為他多疑,就有幾次倒霉,甚至很危險。自己的兒子、侄子,還有最愛的大將典韋,都搭了進(jìn)去。這是他一個致命的弱點。曹操有時候冤枉好人,對要投奔他的人,對自己手下的人也都留了心眼。比如軍糧不夠了,他騙管軍糧的小校,說我借你的頭來殺,愣說這個小??丝圮娂Z,借此平息軍心。
說到軍糧的事,還有一次,許攸來投奔他,許攸問曹操,你這兒還有多少軍糧?這個情節(jié)很有名,如果記得的話,你想想曹操一共改口了幾次?曹操說我的糧食還夠吃一年,許攸搖頭,站起來就要走。曹操說,實話跟你說,就剩半年的糧食了。許攸說你一點都不相信我,我還投奔你干嗎呀。曹操說,唉,你是聰明人,其實還有三個月的糧食。許攸說,我對你推心置腹,你跟我一再說謊話,那咱沒必要合作了。最后曹操實在沒辦法,只好實話實說了,糧食只夠這個月的了。許攸大喝一聲:軍糧已盡!今天就沒吃的啦。你看曹操多鬼,今天就沒吃的了,他一開始說還有一年,一步一步退,他對自個兒的人都不信,一定要山窮水盡才說實話。許攸當(dāng)面給他揭穿,曹操才不得不承認(rèn)。這些事情這些表現(xiàn),對待一般的人還可以,對待諸葛亮的時候,被諸葛亮抓住弱點,抓住弱點就能夠打敗他。比如說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所以選擇哪條路逃跑,曹操認(rèn)為諸葛亮?xí)O(shè)有伏兵的地方,恰恰沒有;他認(rèn)為沒有伏兵的地方——到一個地方他哈哈大笑:我說諸葛不會用兵,倘在此處埋伏一路人馬……笑聲未絕,人馬出來了。幾次都這樣,幾次都是正因為他聰明,中了諸葛之計,最后如果不是關(guān)公把他放了,以后的歷史就沒有了。
曹操斗不過諸葛亮,自己斗不過諸葛亮,但是政治對決是實力對決,一個人不行,我十個人一百個人,曹操手下謀士如云。我們前面說了,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唯才是舉。曹操的唯才是舉,今天很容易理解,誰有才華用誰。但是在漢朝,這是一個創(chuàng)新。漢朝提拔人才首先是要重視德行。聽說這個人很孝順,這是人才,叫舉孝廉。一般來說,用這種人也挺可靠,但是未必有效。可靠的人未必有效,有效的人未必可靠。
你選擇什么人才呢?當(dāng)然最好的是又可靠又有效??墒钦嬲胁诺娜送腥秉c。有缺點,名聲不好,領(lǐng)導(dǎo)就不用嗎?曹操就有創(chuàng)新,曹操叫唯才是舉,這個人只要有才,我就用。你說他道德上有什么缺陷,先放到一邊,我先不管。他手下有的人當(dāng)過小偷,偷過人的東西,這名譽(yù)不毀了嗎?曹操說不要緊,他不是會打仗嘛,反正不偷我東西就行了。
唯才是舉是曹操的一大發(fā)明,我們希望人才是德才兼?zhèn)?,但是?dāng)?shù)虏挪荒芙y(tǒng)一的時候,怎么選擇?在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更看重德,曹操更看重才,所以曹操用他的人才政策吸收了一大批人才。在小說的前半部,曹操打到兗州的時候,現(xiàn)在的山東兗州,在兗州一個地方就收了七大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滿寵、劉曄、呂虔。你查查歷史,這都是當(dāng)時有名的大知識分子,曹操都網(wǎng)羅到自己帳下。比如荀彧,它給曹操出過“兩虎爭食”之計,還有“驅(qū)虎吞狼”之計。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很形象,什么叫兩虎爭食呢?因為曹操當(dāng)時勢力還不大,他還要收拾劉備跟呂布,劉備和呂布當(dāng)時正好聯(lián)盟在一塊兒,一個住徐州,一個住旁邊小沛。同時打這倆是打不了的,荀彧給他出計“兩虎爭食”——挑撥劉備去打呂布,這是兩虎爭食。不管誰勝誰敗,反正得損失一方,我們就坐收漁翁之利??墒沁@兩虎爭食之計被識破了,劉備跟呂布沒有打起來,那怎么辦呢?又出一計叫“驅(qū)虎吞狼”,驅(qū)逐老虎去吃狼。哪個是老虎哪個是狼呢?他先告訴袁術(shù),袁術(shù)住淮南那個地方,讓袁術(shù)防備著劉備,說劉備要打你,然后再跟劉備說。因為曹操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嘛,說朝廷命令劉備去討伐袁術(shù),這叫驅(qū)虎吞狼之計。
像荀彧、程昱這樣的人,隨口就能出很高明的計策。一個高級人才,他不是天天都有奇思妙想,但是你有一個人才庫,這個今天不行,那個還行呢,曹操是有一個龐大的人才庫的。在謀士隊伍中,曹操最愛惜的是郭嘉,郭嘉字奉孝,在曹操平定北方、征烏桓的過程中,郭嘉為他出謀劃策,不光是具體的計謀,而是大的方針要略,先打誰后打誰,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制定得非常好,可惜郭嘉早早死去了。后來曹操赤壁大敗,非常感嘆,他說,如果郭奉孝還在的話,我不會有此大敗。曹操說了這句話之后,其他的謀士都很慚愧,說曹公對咱們這么好,竟然打了這么大的敗仗,咱們都有責(zé)任。
曹操心中有他最愛惜的人才,而且曹操愛惜人才不都是智謀,也是一片真心,真心加上計謀才管用。所以雖然他手下沒有諸葛亮這種神仙級的智慧的圣人,但是老百姓不說了嘛,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何況曹操手下可不是臭皮匠,那也都是一流二流的人才。力量對比加起來,就使得整體上魏國一定會取得三國之爭的勝利。我們想就是用武功比吧,三國中武功最高的是呂布,可是你架不住三英戰(zhàn)呂布,不管劉備是不是來攪局的,反正最后你打不過你得跑。劉備一方是三英戰(zhàn)呂布。曹操一方,大家記不記得,曹操手下的戰(zhàn)將也是一起群毆過呂布,那是六個人,六英戰(zhàn)呂布,曹操手下六員最猛的大將同時圍攻呂布,呂布也招架不住,趕緊撥馬就跑了。一個人英雄,最后是打不了天下的,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叫一花獨放不是春。呂布一花獨放,諸葛亮也是一花獨放。所以盡管《三國演義》的立場是尊劉反曹,盡管我們多數(shù)讀者,包括戲曲舞臺上也都是站在蜀國一方,同情蜀國的,但是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里,包括在真實的歷史上,蜀國還是最早滅亡的。魏蜀吳三國,蜀國最早完了,吳國又挺了一段,最后被魏給統(tǒng)一了。這里邊很多問題留給我們深深的思考。
責(zé)任編輯 丁莉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