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霍林斯
自學不同于典型的在校學習。在學校里,總有別人負責為你設定目標并激勵著你為實現(xiàn)目標而奮斗。它也不同于工作,在工作中,你的動機很簡單:完成工作任務并獲得報酬。此外,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激勵策略,并不總是能讓你最出色地完成任務。即使你成功完成了工作,獲得了必要的報酬,你很可能也無法從中獲得太多滿足感。
我們把這種獎勵或懲罰的機制稱為外部動機:你獲得的獎勵來自外部,比如你工作的公司或者就讀的學區(qū)。別人根據(jù)他們制定的指導方針,而不是你制定的標準,為你支付報酬或提供獎勵。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這種動機可能是有效的,因為學習和就業(yè)的選擇在那時更加有限,人們只想著生存。
與外部動機相對的是內(nèi)部動機。體驗內(nèi)部動機的人不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被他人懲罰而完成任務,而是為了在無形的層面上豐富自身的內(nèi)涵。一個人在這種框架中收獲的回報是自我產(chǎn)生的:自豪感、成就感、欣喜之感,以及勇于迎接挑戰(zhàn)的感覺。簡單來說,這些獎勵給人的感覺更好,比工資或分數(shù)具有更加豐富的個人意義。
過去半個世紀左右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部回報遠比外部回報更具有激勵作用。事實上,哈里·哈洛和愛德華·德西兩位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研究表明,外部動機實際上有損內(nèi)部動機:如果你既為了獲得報酬,又為了追求個人滿足感而完成工作任務,那么外部回報的動機將會削弱你所追求的內(nèi)部回報的質(zhì)量。
丹尼爾·平克曾提出當代動機理論,并圍繞這一理論出版了幾部重要著作。他說,當代“動機3.0”的理念更有可能為我們帶來人人都渴望的成功。“動機3.0”的理念是在“動機1.0”和“動機2.0”時代之后出現(xiàn)的,“動機1.0”指的是僅僅為了滿足生存的原始需求,“動機2.0”則是你的父輩在他們的時代可能經(jīng)歷過的獎懲模式。
“動機3.0”則全都關(guān)于內(nèi)部動機,它由平克的這種信念所激發(fā):“高績效的秘密不在于我們的生理驅(qū)動力或獎懲驅(qū)動力,而在于我們的第三種驅(qū)動力,也就是引導我們的生活、擴展和提升我們的能力并且促使我們做出貢獻的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逼娇嗣枋隽藰?gòu)成內(nèi)在動機的三個不同要素:自主、精通、使命。
自主 自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擁有自主權(quán)意味著你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你在為自己的人生方向“掌舵”,你在做決定,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回報。你沒有在回應任何人的要求,而且可以設定自己的日程表。
自主之所以能夠激勵我們,是因為我們相信,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影響我們的人生。沒有人喜歡別人操縱他們的人生,否則就意味著我們受到了別人的期望或愿望的局限。我們生來就想獨立,自我價值和個人能力的提升都有賴于獨立。
在自學的動機中,你也許會運用自主所包含的元素來想象。你會預見到在你獲得知識后,你的人生將如何變得更加美好。例如,你有動力自學編程,因為你能想象到自己將來自主經(jīng)營網(wǎng)站開發(fā)業(yè)務時的樣子;或者你會學習一門外語,因為你想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或者你只想學習烹飪,因為你厭倦了吃通心粉和奶酪,它們都是用別人挑選的食材做出來的。關(guān)鍵在于這些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精通 假如你知道自己某件事情做得很好,而你正在為達到自己的卓越標準而在這件事情上努力工作、親身實踐,那么你得到的滿足感將是非常獨特的,它將不同于其他任何事情帶給你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精通”:一種助力我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lǐng)域提高技能或增長知識的驅(qū)動因子。
精通也是個激勵因子,因為它給我們一
種進步的感覺(如果我們能順利地通過學習的起始階段,一路堅持學習某種全新的東西,那么在此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時常感到沮喪)。我們之所以堅持在某些領(lǐng)域取得進展,是因為我們希望每天都學到一些新東西。我們想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被忙碌的工作或者目的不明確的任務分散注意力,擋住了道路,阻礙我們實現(xiàn)心中的目標。我們想要一種每天都可以用來激勵自己的成就感。
精通可能是自學中最明顯的刺激。受到它的激勵,你或許有動力去理解莎士比亞著作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從零開始制造一輛機械卡丁車,當一位頂級的音頻制作人,或者學懂弄通商業(yè)合同的所有細節(jié)而無須打電話請教律師。
每一名學生的目標都是在他們的專業(yè)領(lǐng)域?qū)W到一技之長,而偉大的自學者在其學習征途中始終都會把熟練掌握知識(精通)放在首位。當你知道你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和不竭的動力學會了某種知識,而不是通過在課堂上緊跟一群教授的步伐,單調(diào)而乏味地被動接受知識才把它學會時,精通將使你加倍獲得滿足。
使命 雖然內(nèi)部動機的存在也是為了完成某件事,但是相信我們做某件事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好處”,也是有價值的。這就是使命感傳遞的信息。
心懷使命,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僅對自身的個人生活有著積極影響,還向人們傳遞了普遍的善意。我們會覺得自己幫助了別人,而不是純粹出于私利行事;或者說我們會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讓我們獲得了人生中更崇高的價值感。
我們受到使命的驅(qū)使,因為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沒有人真的想成為笨蛋。我們要相信自己是“好人”,相信我們是在回應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最高召喚。我們要相信我們?yōu)檫@個世界帶來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我們的努力讓別人的存在變得更有價值、更滿足,或者更快樂。這與我們對自主的渴望并不是必然沖突的——沒錯,我們渴望獨立和自我引導,但我們也愿意相信自己是蕓蕓眾生之中一名有價值的成員。
自學者可能由于追求一種更開明的心態(tài)而想學習哲學;由于想為社區(qū)的植物園做出自己的貢獻而自學農(nóng)藝知識;由于想了解并推動地方政府改革而學習政治學;或者由于想逗孩子開心而自學如何扮演小丑。
在自學過程中,使命感總是會幫助你的思想對準你所追求的內(nèi)部獎勵和進步,并促使你采取具體行動。源于內(nèi)心的抱負總是比外人施加的影響更加強烈。關(guān)注你通過自學所獲得的東西,它在你的學習中永遠是一種強大的指引力量。除了你自己,沒有誰能賦予你這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