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錚 崇光
Aftershoot 在檢查所有圖像的時候,會評估每個鏡頭的方式自動分配評級和顏色標簽。
即使在一般的電腦硬件配置上,這個過程也相當迅速。比如在筆者2018年老式戴爾 XPS 15 9570 筆記本電腦上——配備 NVIDIA GTX 1050 TiMax-Q 圖形處理器,同時使用 Aftershoot 的默認中等性能設置,每秒可以處理大約兩張2400 萬像素的圖像。雖然沒有測試過,但相信在高端硬件上,可以將運行速度提高幾個數量級吧,畢竟都2023 年了。
頂部菜單允許用戶在剔除時在低、中或高系統(tǒng)資源使用率之間切換,如果想在剔除時將機器用于其他任務,這個模式就顯得很方便。
執(zhí)行自動剔除后,Aftershoot 會顯示圖像及其評級和顏色標簽,可單獨查看或作為畫廊查看,顯示每個圖像類別的總數。
它的默認排名類別是“已選”(包括四星和五星圖像,后者帶有綠色標簽)、高光(四星/ 藍色)、模糊(二星/ 紅色)和閉眼(一星/ 紫色)。
當選擇人像圖像時,會看到這些面孔的特寫鏡頭,以便于根據表情進行挑選。比如你點擊右側面板中的一張臉,會在主面板中看到這張臉的放大視圖,如果屬于連拍多張的重復圖片,當你選擇一張圖片時,會看到相似的圖片被排到右邊的面板里面。
如果不同意自動剔除選擇,我們可以嵌入攝影師姓名,打上標簽來過濾圖庫,或者使用用戶鍵盤快捷鍵或單擊屏幕上的圖標來覆蓋它(用戶界面支持觸摸屏)。
完成一頓操作后,如果你對圖片剔除的結果感到滿意,就可以選擇要導出的評級。單擊“導出”按鈕后,這些圖像將被移交給 Adobe LightroomClassic/CC 或Capture One Pro 進行編輯。
如果不是 Lightroom 或 Capture One 用戶,則可以讓 Aftershoot 將選擇的圖像移動或復制到不同的文件夾,選擇重命名。
在筆者的應用中,發(fā)現該軟件的重復分組功能運行良好,并且通過自由使用連拍捕捉或在同一基本場景中多次嘗試,在完成大型拍攝的工作量上(圖片連拍多,數量多)要比以前輕松。Aftershoot 會自動從每組重復照片中選擇它認為最好的照片。
將剔除的圖像導出到文件夾時,如果圖像編輯器無法識別評級或顏色標簽,也可以恢復拍攝時的順序,便于查找。
不過,有幾個不太智能的地方需要注意。首先,即便一組圖片中選不出合適的照片,算法仍會選擇它認為最好的一些圖片作為特征,這可能會導致畫廊中不太理想的圖像也入選,讓我們對Aftershoot 的推理產生一些疑惑。當然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畢竟AI 還沒達到比人類還高的鑒賞能力。但Aftershoot的制作者認為,如果整個組包含模糊或閉眼的鏡頭,AI 刪除它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次要注意的是,集合分組僅在Aftershoot 軟件中管用,一旦將照片導出到 Lightroom 或Capture One,照片將不會保持類似的分組。
軟件提供豐富的選項來過濾圖像,不僅僅是等級或顏色標簽,還包括方向、相機或鏡頭型號的不同,調整變量來進行修正
Aftershoot 可將畫廊連同評級和顏色標簽導出到LightroomClassic/CC或Capture One。如果不使用這些程序,則可以先將圖像導出到一個文件夾,然后再使用圖像編輯器
Aftershoot自動檢測到這張照片中美女閉著的眼睛,用一星評級和紫色標簽對其進行了標記,意味著它最后會被同組中更好的圖片替代
這張照片是在Aftershoot的300% 縮放級別下查看的,被錯誤地標記為模糊,但它在大部分鏡頭中都非常清晰
在AI 應用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閉眼檢測非常有用。雖然它不能百分之百地檢測到閉眼,但它確實能高效地識別出閉眼的情況,這意味著肯定能為用戶節(jié)省一些挑選時間。另一個模糊檢測(脫焦),這個不太準確,一些鏡頭在銳利時被錯誤地標記為模糊,還有相當多的鏡頭在整個圖像中模糊但沒有被正確檢測到,即使筆者將閾值更改為最高級別的“嚴格”選項也是如此,所以AI有待提升啊。
綜上實測,Aftershoot 還似乎不像人類那樣理解照片,在確定其星級評級時,可能會導致一些非常奇怪的決定。
一些鏡頭,比如騎馬者的頭從照片頂部被切掉,或者個別賽車從畫面的一側被部分切掉,但仍然獲得了五星級評級。
Aftershoot 的剔除決定有時會非常古怪,做出人類永遠不會做出的選擇。
取景不完整,無法使用的圖像被評為五星級
清晰且非常正常的圖片僅獲得三顆星
談到目前處于測試階段的AI 編輯應用程序,Aftershoot 在裁剪和旋轉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但同樣有一些附帶條件。首先,目前AI 編輯功能僅適用于Adobe Lightroom,Capture One 在Beta 測試中無法使用。
用戶還需要分別為黑白和彩色照片生成訓練配置文件,如果你的Lightroom 數據庫包含智能預覽,訓練過程會快得多。如果沒有,系統(tǒng)將提示安裝Adobe DNG Converter, 然后 Aftershoot 將能夠從Raws 開始工作,但需要更長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 你首先需要提供大量照片來訓練AI,讓它了解你的編輯風格。具體的數量方面,個人認為需要讓Aftershoot 檢查至少2500 張手動編輯的圖像,以粗略地掌握用戶個人的編輯風格,持續(xù)進行訓練以獲得真正準確的后期能力。如果你在嘗試多種風格,則需要多次訓練 AI,每次都提供海量的圖像,想一想還是有點頭痛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筆者發(fā)現Beta 編輯算法已經很好地模仿了自己的風格,即使“只”給出了2500 多張圖像供學習。它的編輯掌握了拉直、裁剪、曝光、白平衡、色調/ 飽和度/ 亮度、存在感和細節(jié)。雖然軟件表示,計劃在未來支持色調曲線和局部調整,但目前還沒有應用到。
筆者用在代托納賽道拍攝的大量NASCAR 圖片對其進行了訓練,方法是先對這些圖片進行了手工編輯,使其具有相當飽和和豐富多彩的視覺沖擊感,訓練后讓程序將相同的風格應用于一些沙丘越野車照片。
由于兩個場地之間的照明差異很大,一些NASCAR 圖像是夜間在人工照明下拍攝的,和沙丘地帶存在一些白平衡差異,筆者使用了拍攝中的相同配置文件來編輯一些沙丘越野車圖像,后期處理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Aftershoot自動調整白平衡(右側)
一方面,Aftershoot 的主題評級和模糊檢測算法現在確實容易出錯,對圖像進行評級和標記顯然不準確。對于處理成千上萬或數萬張圖像的攝影師來說,節(jié)省時間的潛力不可低估。親民的是,即使在相當普通的硬件上,它也能以驚人的速度瀏覽圖像,不用擔心AI 可能需要的高處理能力。在過去,影像對焦、主體識別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現在輪到Aftershoot 中的各種技術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調整構圖、剪輯和色彩了。軟件雖說不是萬能的,但幫助攝影師節(jié)省機械、繁瑣性的操作,提升編輯效率的方式肯定是越來越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