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在上海長大,21世紀(jì)初,我小時候,街邊小攤還很多,印象中有出售生活用品的,有夜宵燒烤,有文玩套圈,后來市容整頓,小攤和我的童年一起漸行漸遠(yuǎn)。
2021年年底,我到遙遠(yuǎn)的中東國家卡塔爾工作,當(dāng)我散步在姆什拉布新區(qū)的街道上,瓦齊夫老集市的巷子中,卡塔拉文化村的海邊時,因為那些小攤,我又重新找回了一絲童年回憶。
卡塔爾的老集市上,小販們在街邊席地而坐,一張普通的阿拉伯地毯擺在面前,上面有純手工制作的藝術(shù)品,當(dāng)然也有從義烏小商品市場海淘來的印有“Made in China”的小玩具。雖然商店里也出售精美的藝術(shù)品,但能讓我駐足的卻是街邊這些1元2元的小玩意,我想可能就是因為我自己的回憶給商品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吧。
2022年底,工作結(jié)束后我回到了上海,“擺攤”“夜市”“小市集”這些詞匯在我耳邊不時響起,難道“擺地攤”在上海又回歸了?
女朋友帶我去家附近的“韓國街”,當(dāng)我走到“首爾夜市”門頭下時,我一臉吃驚?!艾F(xiàn)在‘韓國街這么熱鬧了?有這么多小攤這么多人??!”
為了給上期封面報道拍攝照片,我去了楊浦大學(xué)路后備箱市集、西岸咖啡節(jié),這兩個集市與“韓國街”截然不同,更吸引年輕人也更有海派氣質(zhì)。
在上海逛了很多集市,有的集市我去好幾次,比較遺憾的是攤位比較固定,逛過一次兩次后就沒有新鮮感了,希望這些集市可以像流動的溪水一樣“活”起來,而不是一成不變。也希望上海能涌現(xiàn)出更多有趣、有自己特色的集市。(王 哲)
東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孔冰欣
美國加州時間5月26日,著名作家、學(xué)者兼翻譯家林文月在奧克蘭的家中逝世,享年90歲。其子郭思蔚在社交媒體寫到,看著母親“清瘦但仍然平靜娟好的臉孔”,望她此去永無苦痛,“還可與故親團(tuán)聚,更能和您嫻熟的陶(淵明)、謝(靈運)、紫式、和泉飲觴論文”。
這位出生于上海的淑女,任教期間專攻六朝文學(xué)、中日比較文學(xué)等領(lǐng)域,譯著頗豐;其翻譯的《源氏物語》名聲尤其響亮,可與前輩豐子愷的譯本并稱雙璧。如今,佳人歸去,似與陶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言外之韻隱約相合。典雅溫柔的林女史,自有一股樸素簡約、情思深厚的美感,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六朝煙水與平安朝秘史還剩下多少吉光片羽?愿明月在天,與陶、謝、紫式、和泉醉酒談笑,續(xù)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