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琴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編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篇篇文質兼美,是學生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范本,同時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文本,采取多種方法,促使學生掌握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相結合的技巧,了解簡單復述的方法和要求,理清文本思路,領悟文本敘述的順序,提升寫作能力。從實踐層面來講,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來優(yōu)化閱讀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復述能力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復述課文是小學語文課程需要重點落實的閱讀訓練要素。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復述課文”的要求分布在各個學段,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選擇了《曹沖稱象》這篇課文,并要求學生借助課后題通過串聯(lián)稱象的步驟,說說稱象的過程;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歷史故事”為主題,要求學生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民間故事”為主題,要求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诖耍處煈浞掷媒滩馁Y源,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復述課文,鍛煉語言表達,夯實寫作基礎。
例如,在《曹沖稱象》的閱讀指導中,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即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關鍵詞的意思,讀懂課文內容,能復述曹沖“稱象”的具體步驟。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文意。教師做好主題導入后,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像”引導想象說話,提出問題“大象到底有多重?”,讓學生感受大象“又高又大”的特點。然后,教師出示自學任務單,要求學生自主閱讀第3、4自然段,引導其完成學習單,以梳理對比大臣和曹沖的稱象方法。之后,教師組織分角色朗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讀出不同人的語氣。這樣的設計采用了拆分長句子、抓關鍵詞語等方法,引導學生讀好句子,讀懂句子,讀出感情,從而梳理文脈,初步感知曹沖的聰明才智。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再次朗讀曹沖稱象部分,并通過追問,嘗試將每一個長句子變成短句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盡量簡短的語言說一說每個步驟。接下來,教師抓住“才”“果然”等詞語引導學生再次感受曹沖的聰明才智和善于思考。最后,教師設計角色扮演游戲引出復述任務:誰愿意扮演這位聰明機智的小曹沖?當有人問你是怎么稱象的時候,你會怎么回答?通過變換人稱,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復述,在對話中,學生設身處地,靈活復述了第4自然段,并在啟發(fā)下運用“首先……再……然后……最后……”的表達方法,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圍繞復述課文的目標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在突破語言難關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想象表達能力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針對學生想象力而設計的教學內容有很多。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選擇了《我變成了一棵樹》等課文供學生閱讀,而習作任務是“奇妙的想象”;第八單元選擇了《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等課文供學生閱讀,而習作任務是“這樣想象真有趣”,即鼓勵學生根據(jù)提示,選一種動物當主角,大膽想象,編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表達能力;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擇了《窮人》等課文供學生閱讀,而習作任務是“筆尖流出的故事”,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生活故事。這些課文和習作任務是學生展開想象、創(chuàng)新表達的契機。因此,教師在閱讀指導中應深入思考、合理設計,以主題進行整體引導,促使學生展開想象,實現(xiàn)自主創(chuàng)作。
例如,在《我變成了一棵樹》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激趣導入、揭示課題,梳理故事、整體感知,聚焦“有趣”、感受想象,品味想象、引發(fā)思考,課堂練筆、發(fā)揮想象等環(huán)節(jié),并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思路,引導學生體會故事中的英英的情感變化,引導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時促使其利用圖示梳理故事構思,學習想象類文章的寫作思路。其中在“課堂練筆、發(fā)揮想象”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后設計任務:“請你和作者的創(chuàng)意比一比,看誰的創(chuàng)意更精彩。除了變成一棵樹,還能變成什么呢?大膽想象,先說一說,最后寫下來。”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逐漸理清了想象作文的寫作思路,并明確了如下問題:“我想變成什么?為什么?故事中有哪些人物?變成了之后會發(fā)生哪些有趣的故事?”這些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想象的思路,豐富故事內容,協(xié)助其完成創(chuàng)作。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引發(fā)學生想象,同時指導寫作方法,讓學生準確而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想象表達出來。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仿寫能力
仿寫是考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鍛煉寫作能力的基礎。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部分,教材選擇了《場景歌》等課文,并要求學生“選一張你喜歡的照片或圖畫,仿照課文,說說上面有些什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荷花》這篇課文的“小練筆”部分要求“第2自然段寫出了荷花不同的樣子,仿照著寫一種你喜歡的植物”;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學習園地根據(jù)課文內容設計了閱讀任務,即“讀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寫的情景,再選擇一種情景,照樣子說一說”“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再照樣子寫一寫”。基于此,在閱讀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根據(jù)課文要求設計仿寫任務,發(fā)展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在《荷花》這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jù)“仿寫”的要求,重點圍繞第2自然段進行講解,促使學生掌握寫作語言,理解寫作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讓他們結合課文說明這一句式運用的好處,認識到這是直接展現(xiàn)植物“不同的樣子”的方法,進而通過造句鞏固句式;讓學生找出段落中的修辭手法,理解比喻、擬人等方法的運用可以讓句子更加生動;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植物的顏色、形狀等,提醒他們在寫作中要注重細節(jié)。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積累了語言和技巧,同時也找到了寫作的“抓手”,進而完成了寫作任務,積累了寫作經(jīng)驗。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表達讀后感的能力
寫讀后感是讀寫結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學語文課程要求學生應掌握的重要寫作技巧。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提供了《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古典名著片段,而習作要求學生學寫讀后感;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丁香結》的課后題目中也設置了任務“丁香結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贬槍@樣的教學要求,在小學語文閱讀指導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特點引導他們認識讀后感這種文體,明確其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其寫法,并借助閱讀積累促使學生明白寫讀后感是熟讀精思的過程,最終實現(xiàn)讀寫結合。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閱讀指導中,教師一開始以課本劇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結合學生所扮演的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不同的角色,設計互動問題,并營造開放的氛圍推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效地拉近了師生距離,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理解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最后,教師借助閱讀單引領學生走近經(jīng)典名著,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想,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完成讀后感的表達。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延伸“感”,深化對“讀”的內容的認識和感悟,同時也鍛煉了自我表達能力。
結束語
總之,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發(fā)展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在講解課文時適度融入寫作手法、加入精彩段落仿寫或某主題小練筆等環(huán)節(jié),能夠豐富學生寫作積累、提升其寫作技巧,讓他們在小學階段真正會寫、寫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