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萱
提及司馬遷筆下的英雄豪杰,項羽該是悲劇色彩最濃烈的人物。雖然他具有多數英雄人物的共同特征,但其性格不是那樣簡單、純粹。盡管學者們對項羽褒貶不一,卻不難得出一個共同結論:項羽一步步由人生、事業(yè)巔峰走向式微,最終也未逃脫悲劇的命運,這與其性格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
秦末苛捐雜稅繁重,農民起義事件頻發(fā),社會動蕩不安。普羅大眾急需一個膽識過人的領導者,于秦大廈將傾之時拯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緊要的歷史關頭,項羽挺身而出,率領義軍,以非凡的膽略和魄力徹底摧毀那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的輝煌帝國。然而,項羽雖然強大,他的威猛和驍勇中卻夾雜著些許粗俗與盲目,這些負面性格特征如同黑洞無聲無形地將他一點點吞噬。
項羽自小胸懷大志,然其目光短淺,只顧眼前。項氏世世為楚將,顯赫的家世促使他立下鴻鵠之志。少時,項羽學書學劍不成后竟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庇^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之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爾后,項羽勤學苦練,習得一身武功,待時機成熟,項羽和項梁率八千江東子弟“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取得反秦斗爭的根本性勝利。既稱霸,宜謀一統(tǒng)天下之策,然籍不加思索,入咸陽,殺子嬰,燒宮室,屠黎民。只圖一時快意,不計后果,盡失民心。入主咸陽數月之后,項羽一時興起,認為“富貴而不還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碧摌s心打敗理性,讓他放棄“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的戰(zhàn)略性城池,轉而遷都地勢平坦的彭城。這一決策也使得天下再次四分五裂,百姓重陷苦海。項羽到底是沒有更長遠的謀劃,以至于攻下咸陽就以為走上了人生巔峰。
項羽雖軍事才能過人,善抓良機,但果斷過頭也會釀成大禍。政治上,果斷極易令他作出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的舉動。巨鹿之戰(zhàn)前,項羽不失時機,斬殺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眾將士擁他為王,聽從他令。爾后渡河救巨鹿時,局面不利,項羽計上心頭,破釜沉舟。垓下之戰(zhàn),項羽被圍,仍能當機立斷,謂其騎曰:“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生死存亡之際,用計謀分散敵軍,可見其鎮(zhèn)定勇猛。作戰(zhàn)時的當機立斷屢次助他反敗為勝,以少勝多,這讓他信心大增,認為只需依靠自己的勇征武戰(zhàn),便可將這天下收入囊中。再之,項氏長輩眾星捧月的保護他,讓他從小生成任性蠻橫的性格,即使是在自己實現霸業(yè)的過程中,也是事事以個人意愿為中心,殊不知獨斷專行難免出現重大決策的失誤。
項羽的行動受剛愎自用性格的影響,有時殘暴兇狠,有時又心慈手軟。一心想為家族和故國復仇的項羽被仇恨遮蔽雙眼,新安城外坑殺秦朝降兵十五萬,入主秦都咸陽后,屠殺無辜百姓。失去天下心讓他付出了巨大代價。垓下突圍之時項羽迷路,一田父故意指錯路,讓他陷入大澤之中,殆誤戰(zhàn)機。對于社會底層階級,項羽暴戾無情,而對于能與自己抗衡的劉邦,他又不敢表現得過于強硬。鴻門宴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彪S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仍遲疑不決。待樊噲持盾而入,項羽賜其卮酒,全然不顧樊噲救主意圖。樊噲力陳言辭,扮做正義者指責項羽,正中項羽軟肋,項羽要維護他的仁義形象,于是放虎歸山,正是這一念仁慈埋下禍患。楚漢相爭,項羽多次“大度”應允劉邦的求和,但換來的卻是刀劍相向。這盤棋,項羽終究是敗在了自己的婦人之仁,最終以烏江自刎結尾,留下千古長嘆。
項羽的一生似乎都在抗爭,與秦朝戰(zhàn),與劉邦戰(zhàn),戰(zhàn)到最后和自己做斗爭。也許他也曾試圖從自己人格的枷鎖中掙脫,但他是霸王啊,放不下那驕傲不可一世的模樣。人生的最后關頭,他不再執(zhí)著于從自己性格的陰影中逃離,他該是累了、倦了。一聲聲“可奈何”“奈若何”的悲嘆讓英雄末路的凄涼達到極點,可縱有再多的柔情與不舍,項羽終是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與未完的霸業(yè),且將功過留與后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