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田常準備攻打魯國。子貢得到孔子的準許,前往齊國勸止。在說服田常的過程中,沒想到又把吳國、越國、晉國的利益牽涉進來。不得已,他只好一路奔波??v橫斡旋的結果,竟然一舉數(shù)得,不僅讓魯國得以保全,還促成了齊國亂、吳國亡、晉國強、越國稱霸的聯(lián)動效應。
如此外交壯舉,孔子非但沒有褒獎,還告誡子貢,要謹慎使用語言的力量。在《孔子家語·屈節(jié)解》里,孔子曰:“夫其亂齊存魯,吾之始愿。若能強晉以弊吳,使吳亡而越霸者,賜之說也。美言傷信,慎言哉!”
在古代,嘴上功夫了得、擅長折沖之道的人,通常叫說客,或稱之為縱橫家,如晏嬰、毛遂、淳于髡、蘇秦、張儀、東方朔等。充當說客的人,不但談鋒凌厲,而且絕頂聰明,極具臨場發(fā)揮機智,以至“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子貢也許是機緣巧合,卻讓五個國家天翻地覆。當然,子貢的成功,靠的是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但他舌尖上的威力確實不可小覷。
中國文官制度崇仰口才,倚重辭令,自古以來就是一大特色,每個朝代的廟堂之上,都有那么幾位伶牙俐齒的“名嘴”。這些“名嘴”不管是能臣還是弄臣,往往能說服上聽。即便在民間,嘴上功夫好的人,混飯吃的路數(shù)也更多一些,錢要來得容易一些。
戰(zhàn)國時期的張儀,被楚人疑為竊賊暴打了一頓,鼻青臉腫地回到家中,面對妻子的埋怨,他張開嘴巴問妻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妻子說,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只要舌頭還在,就不愁沒有出路,就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口舌之于人,不僅是飲食吐納、社會交際的工具,也是謀求生計、施展抱負的本錢。就拿選拔公職人員來說,筆試之后有面試,而面試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應試者是否有敏捷的思辨應對能力和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正因為此,書店從來不缺傳授語言藝術的專著,課堂上也不缺講授演講技巧的老師,學校里也不乏執(zhí)著于口才訓練的學子。
人們看重口才,還因為它能發(fā)揮物力難以發(fā)揮的作用。口舌之功有時勝過拳腳,優(yōu)于刀槍。有道是“一人之辯,重于九鼎大呂;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張儀、蘇秦者流,正是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思辨勸諫,拜相封侯,“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將口舌之勇演繹到極致。
今天,因口才好而使事業(yè)如虎添翼者也大有人在。就像孔子告誡子貢,要謹慎使用語言的力量,在口才與人才問題上,我們應堅持兩點論。
不能把擅長辭令的人都說成耍嘴皮子的。能說會道不等于油嘴滑舌,能言善辯不等于巧言令色。言論雖屬務虛,不見得就是空談,否則,何來“言之有物”和“一言興邦”呢?同樣是飴糖,柳下惠說,可用來盡孝道以養(yǎng)老;柳下跖卻說,可用來粘門閂以行竊。作為語言表達能力,口才本身并不具道德屬性,關鍵是看什么人用,用在哪里,如何運用。
不能過分崇仰口才,倚重辭令。中國演講學教授邵守義認為,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但如果唯口才是舉,以匯報取人,就會在用人問題上產(chǎn)生誤導,讓那些夸夸其談的人鉆空子,使那些埋頭苦干的人受冷落,以至于華而不實之風盛行。選拔任用干部,必須堅持德才兼?zhèn)?,重口才不唯口才,選口才也選干才,既看表達能力,又看綜合素質。
【原載《寧波日報》】
插圖 / 都是空話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