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報
生活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多年,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鄉(xiāng)村里土木結構的房屋。
我記得父母用土坯墻或是干打壘的辦法建筑房屋的情形。所謂土坯墻便是先用摻稻草的黃泥和成土坯,晾干后砌筑墻體,而干打壘便是在木板模具上直接填上濕泥構筑墻體。為了防止雨水沖刷,一般在墻體底部先砌筑青石作為基礎和勒腳,門窗口和屋檐等部位都砌筑磚墻用以承重,再加上大梁及檁條構成的木屋架,就組成了土木結構的房屋。
不過這種房屋一般來說壽命都比較短,而且墻皮經(jīng)常因受潮而脫落,不適于裝修,所以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農(nóng)村的經(jīng)濟狀況好轉的時候,漸漸富裕起來的村民便蓋起了磚瓦房——也就是磚混結構的房屋。
我還記得我們家就是較早蓋起了磚瓦房。父母都勤勞能干,我和妹妹出生后,原來居住的兩間土坯房早已不適于居住了,父親籌了些錢,新申請了宅基地并蓋了四間磚瓦房。因為土坯墻的房屋抹灰一般都是麥秸泥的,再在表面抹上摻麻刀的石灰罩面,表面總是凹凸不平,而磚瓦房的墻體平整度比較好,再加上混合砂漿找平,罩完面的外觀顯得格外光滑平整。房子剛建完之后,前來觀看的鄰居贊不絕口。
那時候我們家鄉(xiāng)新蓋的磚瓦房外墻大多都是清水墻,也就是磚墻外面是水泥砂漿勾縫;當然清水墻的砌筑要求也是比較嚴格的,砌墻講究里外搭茬,上下錯縫。清水墻的砂漿勾縫工藝很有講究,砌筑清水墻有句口訣叫“三分墻面,七分做縫!”就像時下流行的“美縫”工藝。磚墻講究的是把瞎縫和透明縫都提前處理好,瞎縫就是兩塊磚之間豎縫對的太嚴沒有拉開縫隙,而透明縫就是磚的豎縫之間沒有飽滿的砂漿填充造成透亮。
抹灰用的麥秸泥就是在抹面的泥漿上摻上麥秸,麻刀灰就是在泥漿狀的石灰中摻上麻刀——所謂麻刀就是用麻繩剁成三至四厘米長,然后用有彈性的荊條抽打開,抽成狗毛一樣的纖維狀。摻上這兩者的作用都是為了避免抹灰的面層會裂開,因為抹在墻上的無論是泥還是石灰,在失水硬化的過程中都會因收縮而產(chǎn)生裂縫,而摻上麥秸或是麻刀纖維,就會有效地防止裂縫。
德國哲學家謝林在《藝術哲學》一書中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我想他所說的這種凝固其實也是相對而言的,就像《河西走廊》中的土木結構的漢長城,見證的是那段輝煌的歷史和歷千年不倒的滄桑;而鄉(xiāng)村的房屋,見證的是村民們更年迭代的喜怒哀樂,而砌筑其上的一磚一瓦,都展現(xiàn)著勞動者的勤勞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