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禎 鄭丹彤 范國昌
1、河北省農業(yè)機械鑒定總站 2、秦皇島市農機化技術推廣站 3、河北省農業(yè)機械化研究所
截至2022 年,全國小麥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97%,河北省已經達到99.8%、收獲環(huán)節(jié)已經達到99.9%。但是由于地塊、收獲機械以及機手急于快速收獲等因素的影響,收獲損失率居高不下,有的遠遠超過總損失率≤1.2%的國家標準。因此收獲時除嚴格執(zhí)行小麥機收作業(yè)質量標準和操作規(guī)程外,還必須結合小麥的生長情況、地塊特征、收獲機狀態(tài)以及收獲時間等,把收獲機的狀態(tài)調整到最好。
小麥聯合收獲機種類很多,目前市場上的機型按喂入方式可分為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割前脫粒型;按照行走方式可分為輪式和履帶式;按照喂入量又分為大型(大于10kg/s)、中型(5~10kg/s)和小型(小于5kg/s)三種;按照脫粒物料流動方式又分為橫軸流式(切流式)(圖1)和縱軸流式(圖2)兩種型式。
圖1 橫軸流(切流)自走式聯合收獲機
圖2 縱軸流自走式聯合收獲機
目前的主流機型是以中型切流和部分大型縱軸流為主,配套動力100~130kW(140~180 馬力)左右,可以一次完成小麥的收割、脫粒、分離、清選,把潔凈的籽粒輸送到糧倉,有的還可把麥秸切碎拋灑在地表。主流機型中,國產的有中聯重科、雷沃重工、江蘇沃德、常發(fā)佳聯,洛陽中收、金大豐、春雨、沃德等機型,合資的有約翰迪爾、久保田、洋馬等。喂入量從2kg/s 至10kg/s,有的還進行了智能化提升,這些機型的機具性能和收割質量都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業(yè)面積、地塊條件以及是否進行社會化服務進行選擇。
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小麥聯合收獲機收獲損失率應該≤1.2%,但有些機手為了搶速度,操作不精細、作業(yè)粗放,造成收獲損失率明顯超出國家標準。為了減少損失并扭轉這種局面,2021 年農業(yè)農村部及時提出了機收減損的要求,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機械化管理司會同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機械化總站組織農業(yè)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專家指導組等專家制定了《小麥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為減少機收損失提高作業(yè)質量提出了具體要求。2021 年通過機收減損,全國糧食作物機械化收獲的平均損失率下降了1 個百分點,相當于挽回了100 億斤的糧食損失,河北省通過減損也減少損失2.9 億斤。2021 年發(fā)生的罕見秋汛,對小麥的播種面積和小麥長勢造成一定的影響,2022 年農業(yè)農村部和河北省農業(yè)農村廳又提出了機收減損的要求,不僅把因秋汛晚播造成的影響挽回來,而且把機收的損失降得更低,真正達到顆粒歸倉。
小麥收割機的損失包括四部分:割臺損失、脫粒損失、清選損失和分離損失。目前除了極少數老舊機型外,小麥聯合收割機的技術性能都基本合格,收割損失超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機手減損意識低,盲目追求收割的高效率,喂入量過大、作業(yè)速度過高造成的。二是機具參數調整不當。比如脫粒滾筒與凹板間隙過大造成脫粒脫不凈、清選時負荷過大、篩孔長時間不清理造成堵塞等等。三是收割時機選擇不對。收割過晚,籽粒一觸即掉造成損失。四是收獲機地邊掉頭頻繁,掉頭時油門收小,造成脫粒滾筒轉速低,脫不凈。因此,要求收割作業(yè)時做好以下幾點:
(1)要規(guī)劃好收割機作業(yè)的行走路線。一般可采取順時針向心回轉、反時針向心回轉、梭形收割三種行走方法,盡量走長地頭、大循環(huán)的路徑作業(yè),避免急轉彎。
(2)要采用適宜的前進速度。根據小麥的產量、自然高度、干濕程度來選擇作業(yè)速度和割臺參數。當遇到小麥稠密、植株大、產量高、早晚作業(yè)或雨后潮濕的情況收割時,應降低機器作業(yè)速度。
(3)及時調整脫粒間隙和清選部件。在保證破碎率不超標的前提下,可適當提高滾筒的轉速來提高脫凈率、降低脫粒損失,也可通過脫粒間隙快速調整機構減小滾筒與凹板之間的間隙等措施來提高脫凈率,如圖3所示。要在確保含雜率不超標的前提下,可適當減小風扇風量、調大篩子的開度及提高尾篩位置等減少清選損失。機器作業(yè)過程中要經常檢查逐稿器內秸稈堵塞情況,并及時清理,通過適當減少軸流滾筒的喂入量以及提高滾筒轉速,以減少分離損失。在含雜率和損失率較高時,清選結構上有排草擋板的機器可以調整排草板上下高度,通過增加清選時間來減少損失。
圖3 收獲機脫粒凹板間隙調整機構
圖4 四川“五良”融合無人農場收獲小麥
(4)要選擇合適的作業(yè)幅寬。當小麥產量高、密度大、潮濕時應該減小作業(yè)幅寬。當作業(yè)速度較快時,也應該適當減小幅寬避免漏割。
(5)在收割倒伏的小麥時,應降低割臺,適當前移撥禾輪,并把撥禾彈齒適當調至后傾15~30 度,或安裝專用扶禾器以增強扶禾作用,如果倒伏嚴重情況可采用逆倒伏方向收割、采取降低作業(yè)速度或減少喂入量等措施以減少損失。
(6)收割過度成熟的小麥時,由于莖稈易折斷,造成脫粒后的籽粒與碎莖稈不易分離。小麥過度成熟,籽粒極易脫落,應調低撥禾輪轉速和前進速度。有條件的也可安排在早晨或傍晚莖稈韌性較好時收獲。
(7)智能型小麥收割機上裝有損失率、破碎率、含雜率以及產量面積測量儀和濕度傳感器,顯示相關指標或曲線,駕駛員可適時調整行走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參數,達到低損失率、低含雜率、低破碎率的作業(yè)狀態(tài)。
第一,收割前首先要按照使用說明書對收割機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與保養(yǎng),認真做好試運轉。其次要認真檢查機具行走、轉向、收割、輸送、脫粒、清選、卸糧等機構是否能正常運行。再次次要檢查和調整各傳動皮帶的張緊度,防止作業(yè)時皮帶打滑以及重要部位的螺栓、螺母有沒有松動,同時要查看機器有沒有漏水、滲漏油現象,割臺、機架等部件有無變形等??傊箼C具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
第二,確定適宜的收獲時間。小麥機收不要等到完全成熟后再收割。有一句諺語叫作:“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小麥最適宜的機收時間是蠟熟后期,此時葉片枯黃,莖稈有一定彈性,籽粒含水率20%~25%。小面積收獲宜在蠟熟末期,大面積收獲宜在蠟熟中期,留種用的麥田宜在完熟期收獲。在雨季迫近,或急需搶種下茬作物,或是品種易落粒、折稈、折穗、穗上發(fā)芽等情況時,應適當提前收獲時間。
第三,小麥正式收割前一定要試割。試割作業(yè)行進長度在50 米左右即可,要根據小麥、地塊的條件確定適合的收割速度、收割幅寬、留茬高度等。試割時應注意觀察、仔細傾聽機器工作狀況,出現異常及時停車解決。試割后要根據損失率、破碎率、含雜率、有無漏割、堵草、跑糧等異常情況,對割刀間隙、脫粒間隙、篩子開度以及風扇風量等進行必要的調整,調整后要再次進行試割并檢測,直至符合收割要求。第四,確保機收作業(yè)達到質量要求。根據國家標準(JB/T5117-2017)《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技術條件》要求,全喂入小麥聯合收割機收獲總損失率≤1.2%、籽粒破損率≤1.0%、含雜率≤2.0%,無明顯漏收、漏割。割茬高度應一致,一般不超過15 厘米。收獲作業(yè)后沒有發(fā)生油料泄漏事故造成糧食和土壤污染的情況。為保證下茬作物的播種及出苗質量,還要求小麥聯合收割機要帶有秸稈粉碎及拋灑裝置,使秸稈均勻分布地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用動力不斷增大、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應用以及各生產企業(yè)加工工藝水平的不斷提升,小麥收割機逐步向著大功率、自走式、全喂入、縱軸流、大喂入量方向發(fā)展,喂入量最大達到15kg/s 以上,配套功率500kW 以上,機具的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明顯提升,也大大提高了機具的作業(yè)效率。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和集約化農業(yè)生產模式,小麥聯合收割機行業(yè)面臨技術升級和產品換代。收獲機駕駛員、種植戶和從事收獲質量監(jiān)督的人員也應進行高素質新型農民培訓,掌握新型高端收獲機操作技術,熟悉作物品種、含水率、種植模式、收割地形等方面的農藝知識,熟練掌握收獲機的正確使用、維護保養(yǎng)知識以及作業(yè)質量標準要求,對于損失偏大或作業(yè)質量嚴重低下的老舊機型,應積極淘汰報廢更新。
隨著新農村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無人農場的應用,結合5G 技術及新材料的逐步成熟,發(fā)展國產大型、智能高效、北斗導航的現代化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成為日益迫切的需求。目前北斗導航系統已經成為國內大部分機型的標配,大部分機型都安裝了自動駕駛、自動測量作業(yè)面積、故障報警等智能模塊,今后還可以根據生產需要引入3S 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北斗系統)繪制產量處方圖,為下季作物管理提供決策參數,實現變量施肥、變量播種的精細化管理,在實現系統化機械收獲減損的同時,也為智慧農場、無人農場做好了準備。
總之,機收減損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工作,只有在結合小麥的生長情況、土地地塊特征、收獲機械狀態(tài)、收獲時間以及機手作業(yè)水平等綜合優(yōu)化,使聯合收獲機械工作在最好的狀態(tài),才能使小麥機收損失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