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明 ,常雨 ,張艮霜 ,韓海瑞 ,林偉 ,齊晶 ,王順
1.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xué)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常無明確的器質(zhì)性病因,患者多以腹痛、早飽、餐后腹脹為主訴,多發(fā)生在飯后,常伴呃逆、上腹部燒灼感等癥狀[1]。FD可歸屬中醫(yī)學(xué)“胃脘痛”“胃痞”范疇,肝胃不和證為主要證型。該病作為一種典型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其慢性病程顯著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
筆者自擬方柴術(shù)理胃飲由柴胡疏肝散與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chǔ)加減而成,本課題組前期臨床研究結(jié)果顯示,該方可顯著改善FD患者中西醫(yī)癥狀、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zhì)量,效果優(yōu)于西藥對照組[2]。實驗研究表明,柴術(shù)理胃飲通過提高FD大鼠胃竇組織P物質(zhì)(SP)、胃動素(MTL)、胃泌素(GAS)表達,并降低血管活性腸肽(VIP)表達促進胃腸蠕動,改善FD相關(guān)癥狀[3]。本研究觀察柴術(shù)理胃飲治療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3月-2022年5月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xué)院各院區(qū)脾胃病科門診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60例,其中南崗院區(qū)35例、香安院區(qū)20例、三輔院區(qū)5例。采用SAS10.0軟件生成基于分配序列的隨機數(shù),每個隨機化編號放在一個順序編號的不透明信封中密封。篩選后,臨床研究人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1∶1分配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參與者、臨床研究人員、統(tǒng)計人員和研究相關(guān)人員均采用盲法。本研究經(jīng)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xué)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20-032-01)。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FD診斷符合羅馬Ⅳ診斷標準[4](胃鏡和腹部超聲均證實無器質(zhì)性病變);焦慮抑郁診斷標準: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7 分[5],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8分[6]。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制定肝胃不和證辨證標準。主癥:胃脘脹滿或疼痛,兩脅脹滿。次癥:每因情志不暢而發(fā)作或加重,心煩,噯氣頻作,善嘆息。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符合所有主癥和任意2 項次癥可明確辨證。
①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②年齡20~70歲,無性別要求;③有一定的讀寫能力;④患者充分了解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伴消化性潰瘍、出血、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囊炎、胰腺炎、腹部手術(shù)、惡性腫瘤,或服用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或任何其他藥物引起的消化不良病史,近期服用抗精神病類藥物;②與胃腸道相關(guān)的手術(shù)史,除外6個月前的闌尾切除術(shù);③有過敏體質(zhì)或已知對本試驗使用藥物過敏;④備孕、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2周內(nèi)服用作用于或影響胃腸系統(tǒng)藥物(如質(zhì)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促動力藥和非甾體抗炎藥);⑥HAMD第3項評分≥2分(即有自殺傾向);⑦依從性差或研究人員認為不適合參加本試驗。
治療組予柴術(shù)理胃飲顆粒劑(含柴胡15 g、白術(shù)15 g、黨參20 g、枳實10 g、白芍15 g、陳皮10 g、姜半夏10 g、丹參10 g、砂仁10 g、炙甘草10 g,藥材均購于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xué)院南崗分院藥房,由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xué)院王順教授鑒定,藥房統(tǒng)一制成免煎顆粒劑,15 g/袋),于早晚餐前30 min予150 mL溫開水(45 ℃)沖服,1袋/次,2次/d。對照組予安慰劑(濃度10%柴術(shù)理胃飲與香精、食用色素、苦味劑制成的相同規(guī)格顆粒劑,味道、氣味和外觀與中草藥配方顆粒相似),服法同治療組。治療期間,患者不允許服用與FD治療相關(guān)的任何伴隨藥物。2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6.1 主要療效指標
于治療后評價2組臨床總體印象量表應(yīng)答率,參考文獻[7]評分系統(tǒng)應(yīng)用7點Likert量表進行療效評價。癥狀明顯改善計1分,癥狀改善計2分,癥狀輕微改善計3分,沒有變化計4分,癥狀輕微加重計5分,癥狀加重計6分,癥狀明顯加重計7分。1、2分者記錄為應(yīng)答,3~7分者記錄為無應(yīng)答。
1.6.2 次要療效指標
肝胃不和證積分:于治療前后參考文獻[7]按4級分級標準評價2組肝胃不和證評分。主癥:0級為無癥狀,計0分;Ⅰ級為癥狀輕微且不影響日常生活,計2分;Ⅱ級為癥狀明顯且部分影響日常生活,計4分;Ⅲ級為癥狀嚴重且顯著影響工作生活,計6分。次癥:0級為無癥狀,計0分;Ⅰ級為癥狀輕微且不影響日常生活,計1分;Ⅱ級為癥狀明顯且部分影響日常生活,計2分;Ⅲ級為癥狀嚴重且顯著影響工作生活,計3分。各項癥狀評分之和為肝胃不和證積分。積分越高表明肝胃不和證癥狀越嚴重。
總體癥狀評分:包括4項,分別為餐后飽脹、早飽、上腹燒灼感、上腹疼痛。癥狀評分=癥狀嚴重程度×發(fā)作頻率。癥狀嚴重程度和癥狀發(fā)作頻率判定標準參考文獻[7]分為0、Ⅰ、Ⅱ、Ⅲ級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HAMA評分:包括14個項目,所有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無癥狀計0分,癥狀較輕計1分,癥狀中等計2分,癥狀較重計3分,癥狀極重計4分。總分最高56分,得分越少狀態(tài)越佳??偡帧?分可能有焦慮,<7分為無焦慮癥狀。
HAMD評分:包括17個項目,總分最高68分,得分越少狀態(tài)越佳,總分≥8分可能有抑郁。
生活質(zhì)量量表(SF-36)評分:治療前后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8]對2組患者進行評分。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個維度,共36個項目,得分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guān)。
1.6.3 安全性指標
于治療前后檢測2組患者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以及心電圖和血液生化指標(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尿素氮、肌酐)。試驗期間采用病例報告表詳細觀察并記錄不良事件。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一般資料2組比較
治療組總體癥狀應(yīng)答率為76.67%(23/30),對照組為26.67%(8/3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總體癥狀應(yīng)答比較(例)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肝胃不和證積分均顯著下降(P<0.01);2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肝胃不和證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前后肝胃不和證積分比較(±s,分)
表3 2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前后肝胃不和證積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治療后4.86±2.71**##21.22±2.38**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30 30治療前23.98±2.54 24.20±1.85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總體癥狀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P<0.01);2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總體癥狀評分下降更明顯(P<0.01)。見表4。
表4 2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前后總體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4 2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前后總體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早飽3.43±0.68 0.87±0.19**##3.30±0.26 3.02±0.2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30 30 30 30餐后飽脹3.40±0.71 0.83±0.37**##3.41±0.32 3.12±0.13*上腹燒灼感3.30±0.40 1.34±0.13**##3.43±0.50 3.32±0.15*上腹疼痛2.78±0.40 0.90±0.32**##2.90±0.54 2.43±0.22*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HAMA、HAMD評分下降(P<0.01);2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5。
表5 2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表5 2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HAMD評分26.11±6.28 13.22±1.52**##27.24±6.30 17.53±0.99**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30 30 30 30 HAMA評分22.67±6.23 9.27±1.63**##23.56±7.21 12.80±2.07**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SF-36各維度評分均升高(P<0.01,P<0.05);2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身體疼痛、總體健康、生命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P<0.05)。見表6。
表6 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SF-36評分2組治療前后比較(±s,分)
表6 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SF-36評分2組治療前后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維度治療組(30例)治療前75.18±6.19 71.14±7.89 64.45±6.26 59.98±9.03 61.18±8.04 65.16±9.00 81.45±10.01 66.71±7.21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對照組(30例)治療前76.02±8.23 70.94±8.14 66.21±7.88 59.56±7.90 62.87±6.19 65.21±10.11 80.67±7.91 68.46±6.15治療后79.33±11.33*80.12±7.63*80.12±7.41*66.21±7.16**72.49±7.81**76.03±7.23*83.28±11.23*75.68±9.17*治療后80.74±6.72*81.06±9.78*83.34±9.30*#72.99±7.86**##79.99±9.41**##76.33±8.35*91.62±9.07*##83.22±8.22*#
2組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治療組膽固醇輕度升高1例,對照組輕度便秘1例,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中醫(yī)學(xué)認為FD屬“痞滿”“胃脘痛”等范疇[9]。胃痞病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內(nèi)經(jīng)》,其中記載為痞、滿、痞滿、痞塞等,如“臟寒生滿病”,“備化之紀,其病痞。卑監(jiān)之紀,其病留滿痞塞。敦阜之紀,其病腹?jié)M。太陰司天,胸中不利,心下痞痛”等。并認為其病因與寒氣、脾虛、肝旺為患有關(guān)[10]。張仲景提出“痞”的基本概念,對其理法方藥論述頗詳,還將痞滿與結(jié)胸進行了鑒別,如“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并指出該病病機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diào),即肝郁氣滯,橫犯脾胃,致胃氣阻滯,對后世醫(yī)家影響深遠[11]。《類證治裁·痞滿》論述“傷寒之痞,從外之內(nèi),故宜苦泄;雜病之痞,從內(nèi)之外,故宜辛散”。可見,痞滿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治應(yīng)皆護,并結(jié)合臨床進行辨證治療。
柴術(shù)理胃飲中柴胡性辛升散,入肝、膽經(jīng),調(diào)節(jié)氣機,解除郁邪,通經(jīng)絡(luò),使肝氣條達;白術(shù)入脾、胃經(jīng),藥性溫而緩和,其尤擅益氣健脾,方能恢復(fù)患者脾氣運化,以化水濕。二者共為君藥。黨參補中、益氣、生津,與健脾燥濕以助運化的白術(shù)相配達到補脾而不礙胃之良效;柴胡與白芍一疏一斂,二藥配伍,相輔相成,疏則解肝氣郁滯,斂則護陰血內(nèi)守,以達升陽斂陰、解郁止痛、疏肝而不傷陰的功效,其作為經(jīng)典配對,在諸多名方均有體現(xiàn),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更是古代醫(yī)家治療焦慮抑郁情緒的常用藥[12];枳實、陳皮同歸脾、胃、大腸經(jīng),陳皮辛散苦泄,枳實辛散苦降,且又為一溫一涼、一升一降,相互為用,二藥聯(lián)用行氣和中、健脾理氣之效增強[13],長于治療脾胃氣滯、消化不良及脘腹脹滿者;姜半夏辛以降逆消中焦痞滿;砂仁辛散溫通,芳香化濕行氣,有“醒脾調(diào)胃要藥”之稱[14];丹參功兼四物,歸心、肝經(jīng),具有活血祛瘀、和胃止痛功效;白芍味酸,可柔肝疏筋進而緩解腹痛,炙甘草味甘,也可緩急止痛,二藥一酸一甘,在緩解胃部痙攣、疼痛方面療效顯著[15]。諸藥配伍可理氣解郁、和胃降逆,適用于FD肝胃不和者。
藥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鎮(zhèn)靜、消炎、抗抑郁效果,其抗抑郁作用是通過提高海馬pMAP-2 蛋白和mRNA表達實現(xiàn)[16];白術(shù)揮發(fā)油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抗炎止痛效果十分顯著,并通過增加胃排空速率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和抗抑郁等[17];陳皮對胃腸平滑肌具有雙重調(diào)節(jié)作用[18];砂仁含有揮發(fā)油,砂仁提取物具有抗?jié)?、抗腹瀉、抗炎、止痛、促進胃排空、調(diào)節(jié)腸胃蠕動的功效[19]。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柴術(shù)理胃飲治療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評價。治療組總體癥狀應(yīng)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76.67% vs 26.67%,P<0.01);2組總體癥狀評分均顯著下降,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肝胃不和證積分均低于對照組;HAMA、HAMD評分顯著下降;SF-36各維度評分顯著提高,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結(jié)果表明,柴術(shù)理胃飲可改善FD肝胃不和證伴焦慮抑郁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