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曄
“這是我的第252冊學術記錄本?!睆埜fi翻開本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有的是黑字,有的是紅字——紅字記錄的是重要的事,提醒他一定要再關注。
作為一位“農民院士”,張福鎖的工作非常繁忙,或許今天在這個村的科技小院,明天就到了另一個村的田間地頭。但不管多忙,他都一直保持著記筆記的習慣,最多時,一年要用完十幾個本子。
除了學術記錄本,他還有個巴掌大的日記本。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觸,甚至吐槽的話,他都隨時記在這個小小的日記本上?!拔易罱胱龅氖乱苍谶@上面寫著呢,就是這句:‘讀書、讀人、讀事,憂人、憂心、憂道;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
“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1986年,張福鎖遠赴德國讀博,臨行帶的衣物里,最貴的是母親為他買的一條價值8元的“的確良”褲子。
到了國外,他大受震撼,不只因為實驗室里先進的設備,也因為茶歇桌上每天更新的環(huán)保宣傳單。當時,德國正興起環(huán)保運動,不少人提出減少生產、保護環(huán)境。“我在國內時研究的是怎么從土壤里、從礦物里找到養(yǎng)分,讓作物能夠增產,結果人家這兒養(yǎng)分竟然多得成污染物了?!?/p>
他心想,中國可千萬別像歐洲一樣,等過頭了,已經污染了,再去治理。4年后學成回國,他立即著手相關調研,然而還是晚了一步——他去北京郊區(qū)做冬小麥的施肥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當地60%的農田都施肥過量。
我國大量使用化肥是從改革開放以后開始的。因為農民發(fā)現(xiàn)化肥增產效果好,于是大量使用,糧食產量上來了,可環(huán)境問題也隨之而來。轉型迫在眉睫,但西方環(huán)保主義者那一套在中國可不靈?!八麄冇X得可以通過減少生產來減少污染,糧食不夠的話,進口糧食就行了。但咱們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糧食安全是個極其重要的事情。中國走不了他們的路子?!睆埜fi說。
通過研究,張福鎖發(fā)現(xiàn),因為化肥的過量使用,土壤、空氣、灌溉水里富含養(yǎng)分,這些養(yǎng)分占到作物需要量的近1/4,也就是說,如果農民把這些養(yǎng)分都利用起來,就可以大幅減少化肥的使用,不僅糧食產量不會降低,還省錢。
1994年,張福鎖提出“養(yǎng)分資源”這個概念,之后又發(fā)展了養(yǎng)分資源綜合管理理論。這使他在當時遭遇不少質疑,有幾位專家在會議上公開批判道:“人家有土地資源、水資源,你這養(yǎng)分也成個資源?”
但事實證明,張福鎖是對的。2005年,農業(yè)部啟動了全國測土配方施肥行動,組織技術人員去村里測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含量,把這部分扣除后,再給農民發(fā)放施肥建議卡,相當于給農作物定“食譜”。張福鎖的理論有了用武之地,在全國應用的結果是節(jié)肥20%、增產8%,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為環(huán)境保護、農民增收。2008年,張福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農業(yè):全世界的榜樣”
張福鎖用“幸運”形容后來的故事,“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在綠色發(fā)展理念還沒提出時,國家實際上就已經非常重視綠色發(fā)展?!?/p>
2010年,他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講的是過量使用氮肥造成了土壤酸化。我國由于過去不合理使用氮肥,導致短短幾十年間,土壤的pH值就平均降低了0.5個單位,這會影響我們的農作物品質,甚至影響糧食安全。這篇文章不僅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更影響了政府后續(xù)決策。
2013年,張福鎖受邀為《自然》雜志寫文章,主題是“怎么實現(xiàn)增產增效”,沒想到編輯給改成了“Chinese agriculture:an experiment for the Word”。“謙虛一點翻譯就是‘中國農業(yè):全世界的一個試驗,不謙虛的話就是‘中國農業(yè):全世界的榜樣。”
在張福鎖看來,2015年是中國農業(yè)轉型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農業(yè)部組織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明確要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第二年,我國農用化肥用量比上年減少38萬噸——這是我國農用化肥用量自1974年以來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之后,張福鎖又積極推動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
一系列行動下來,轉變的除了農業(yè)發(fā)展方式,還有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張福鎖記得多年前去調研,問農民施肥會不會造成污染,沒一個人回答有污染,都說沒污染,“施肥不就是增加糧食產量嘛”?,F(xiàn)在再問農民,答案已經變成“千萬不能施太多肥,會污染環(huán)境的”。
“想改變一個觀念,沒有幾十年還真不行。不是說我從德國看到了問題,回來一提醒,大家就能立馬進入一個新狀態(tài)。”近些年的變化讓張福鎖感到欣喜。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fā)展理念,其中一項便是“綠色發(fā)展”理念。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中國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被農民的舌頭“嚇到”
如果說站在全球科學前沿引領潮流是“頂天”,那么去農村生產一線做應用研究就是“立地”。
2008年,張福鎖團隊20多人,全年能發(fā)100多篇英文文章,已經“頂天”,該考慮“立地”。他問團隊成員:“咱們發(fā)這么多文章,老鄉(xiāng)們不看也用不上,能不能抽些力量,去農村試試,這些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究竟能不能發(fā)揮作用?”
大家不太積極,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從農村奮斗到北京,不想再回農村。張福鎖的師兄李曉林主動請纓帶隊,師生駐扎到河北曲周的實驗站。當時,他們每天早上8點上班,興沖沖騎著車去村里,結果地里總是沒人。當地農民說,太陽沒出來他們就下地了,太陽一高就回家了。
時間對不上怎么辦?張福鎖說那干脆住到村里去。他們從實驗站搬到村里一處閑置房,跟農民實現(xiàn)了零距離、零時差,農民有問題隨時就能找到他們。一位農民的麥子被蟲子咬了,一大早就把葉子拿過來,喊還在被窩里的農業(yè)高材生起來看看是啥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往他們院子里跑,有的是來問農業(yè)生產問題,有的是請他們幫忙輔導孫子學習,還有的就是來這里聊天。
農民對他們說,你們是搞科技的,把科技帶到我們農家小院來了,這是個科技小院。張福鎖一聽,覺得這名字好,接地氣也體現(xiàn)特色??萍夹≡旱拿志瓦@么定下了。
張福鎖的學生在科技小院里學會的第一課是知農、愛農。學生郭孟楚去指導農民施肥時,被農民辨別化肥真假的方法嚇到——他們用舌頭嘗!如果有個萬一,舌頭可就保不住了。但農民說:“我沒別的辦法,只有嘗一下,燒舌頭的就是真化肥,不燒舌頭的就是假化肥?!惫铣?,自己在大學學了那么多知識,為什么從沒想過要給農民提供一個簡單的化肥檢驗方法呢?
農民的苦與累,聽說不如親見。學生們看了,不用揚鞭自奮蹄,立志擔起強農、興農的使命。
科技小院也給鄉(xiāng)村風貌帶來了巨大改變。村子里的路修得更好了,房子弄得更漂亮了,更重要的是農民的狀態(tài)變了。有位不識字的農民,本來只會寫自己的姓,為了向他們學習新的生產技術,硬是花兩年學會了寫字,甚至會寫實驗記錄。有個村的婦女們還一起學起了跳舞,后來又專門成立了秧歌隊。張福鎖的一位德國朋友有次去那個小院參觀,跟著農民們一起跳舞?!八貏e高興,說你們應該測測科技小院對當地百姓幸福指數的影響。結果我們一測發(fā)現(xiàn),小院所在村子的幸福指數遠遠高于別的村?!?/p>
“永遠去不掉農民情結”
張福鎖被稱為“農民院士”,他卻說:“其實‘農民院士一直是朱有勇的標簽,他是脫貧攻堅楷模,也是我學習的榜樣?!?/p>
張福鎖出生在黃土高原,上大學之前就沒吃飽過。他的父親是赤腳醫(yī)生,病人到了飯點常在他家吃飯。張福鎖因此習慣了熱鬧,至今也不喜歡一個人干活。那時,他的夢想是未來讓大家都吃飽飯。
1977年恢復高考后,他沒日沒夜學習,高燒時說胡話都是功課內容。他如愿考上大學,成為恢復高考后第一批秋季入學的大學生。村里人都很羨慕,但不理解他怎么去學土壤肥料這個專業(yè),在村里不就是跟這打交道?
不管別人怎么說,張福鎖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在一節(jié)農業(yè)化學課上,老師講“人糞尿”,他聽完很有感觸:“原來司空見慣的東西里,還有科學大道理!”他對這門學科萌生了濃厚的興趣,更加努力學習。
這些年里,張福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來處與初心?!拔襾碜赞r村,知道農民的不容易,也永遠去不掉農民情結,所以工作要扎根在農村,去年在洱海的古生村待了240多天?!彼娃r民是朋友,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全國給他祝賀最多的就是各地農民和土肥站站長。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焦慮、迷茫,這也正常,但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選擇要走的路,選定后就堅持自己的追求,絕不放棄?!睆埜fi的座右銘是“沒有努力,就沒有成就”,當年從德國留學回來后,他把這句話的德文貼在辦公室里。他總推薦學生讀《居里夫人傳》,這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上大學時讀了17遍。居里夫人的勤奮與堅韌,對科學的熱愛與執(zhí)著,始終激勵著他前行?!拔覀兊氖聵I(yè)需要一代一代人傳承延續(xù)。道不遠人,我們要持續(xù)努力,把綠色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優(yōu)異答卷寫在祖國大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