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最后一套臼齒出現(xiàn)在它們的盛年,也就是30 歲左右。
第六套臼齒和其他幾套的形態(tài)有明顯區(qū)別。前面五套的末端表面都比較圓滑或平整,但是第六套的末端卻是尖尖的。第六套臼齒要用二三十年,這些尖頭慢慢磨平,到最后根本吃不了硬的東西。所以,大象如果吃了太多堅硬不好咀嚼的食物,比如樹皮和荊棘,就會減壽。
為此,為了救助老去的大象,一些動物園或救助組織會給圈養(yǎng)的大象提供特殊的食物,比如,給已經(jīng)到了第6 套臼齒的老象喂半流質(zhì)食物。
哺乳動物里除了大象,只有3 種海牛、1 種袋鼠,還有霜鼠的牙齒是從后往前推的。
也就是說,在大約5500 種已知哺乳動物中,只有不到10 個物種能不斷更新臼齒。
大象為何會隨年齡增長慢慢出牙?這個問題研究者們到現(xiàn)在還沒有搞清楚。
一些研究者猜測,大象牙齒的秘密或許藏在它們的骨骼里。因為大象的壽命和人類相當(dāng),但骨骼成熟年齡卻非常晚。大象要到四十歲左右,骨干才會與骺融合。也就是說,大象到了四十歲才停止長個,而它們的最后一套臼齒也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的。
牙齒對大象是如此重要,這是否意味著,只要大象好好保護牙齒,它們就可以活到“老死”呢?沒有人知道這個答案。
在臨終時,饑餓的大象往往會尋找水源,因此你可以看到老年大象死在水源附近。
水源的位置在同一個大象家族里是共享的,因此同族的大象往往會死在一起。 這,或許就是所謂象冢的起源。
看完大象生命的自然結(jié)局,真不知道應(yīng)該羨慕它們還是為它們感到惋惜。令人羨慕的是,它們死前除了饑餓并沒有什么大病;令人惋惜的是,即使逃脫了盜獵者,它們竟然會死于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