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琪
摘 要:秦觀詞集中《長相思》一詞別見于《賀方回詞》,題為《望揚(yáng)州》。秦觀與賀鑄詞在宋代的流行主要以口頭傳唱的方式實(shí)現(xiàn),期間也伴隨有對詞作的書面記錄與傳抄。秦觀詞整體形成的年代早于賀鑄詞,但賀鑄詞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定詞集的面目。考“鐵甕城高”詞的具體內(nèi)容可知,詞為作者秋季登鎮(zhèn)江望海樓時所作,通篇抒發(fā)相思之情,作者懷戀的對象當(dāng)是年輕歌女,兩人相識于揚(yáng)州。比較賀鑄和秦觀的人生經(jīng)歷與行跡,唯賀鑄與作詞者相符。此外,詞中所詠意象也多見于賀鑄詩詞之中,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該詞為賀鑄所作,誤入秦集。
關(guān)鍵詞:《望揚(yáng)州》 《長相思》 望海樓
一、《長相思》詞作歸屬之爭
秦觀詞集中,有《長相思》一詞別見于《賀方回詞》,另題調(diào)名《望揚(yáng)州》,詞作內(nèi)容如下:
鐵甕城高,蒜山渡闊,干云十二層樓。開尊待月,卷箔披風(fēng),依然燈火揚(yáng)州。繡陌南頭。記歌名宛轉(zhuǎn),鄉(xiāng)號溫柔。曲檻俯清流。想花陰、誰系蘭舟。
念凄絕秦弦,感深荊賦,相望幾許凝愁。殷勤裁尺素,奈雙魚、難渡瓜洲。曉鑒堪羞。潘鬢點(diǎn)、吳霜漸稠。幸于飛、鴛鴦未老,不應(yīng)同是悲秋。[1]
此作的著作歸屬至今仍有爭議,現(xiàn)今通行的秦觀、賀鑄詞集中仍各收入此詞。“鐵甕城高”詞存于乾道刻全集本淮海詞和抄本《賀方回詞》中。在大部分明清時刊刻的秦觀詞集中,《長相思》詞末句都有殘缺,而賀鑄詞的主要來源《東山詞》和《賀方回詞》晚出現(xiàn)。因此,盡管宋人文獻(xiàn)記載中對此作作者不同的指示早已被注意到,但真正認(rèn)識到此詞“互見”于兩集,并在此基礎(chǔ)上重新判定其作者的是晚近學(xué)者。
《長相思》詞存于乾道宋刊本淮海詞中,因此《四庫提要》和萬樹《詞律》中都判定詞作者是秦觀。揚(yáng)無咎《逃禪詞》中有《長相思》一詞,序云:“乙卯歲留淦上,同諸友泛舟,至盧家洲登小閣,追用賀方回韻,以資坐客歌笑。”詞韻同于“鐵甕城高”詞?!短嵋泛汀对~律》都注意到了此條材料,但并未因此懷疑淮海詞集中《長相思》的著作歸屬。
由于所據(jù)宋本有殘缺,明清以后存世的淮海詞集中《長相思》詞末句大都缺“不”字以下五字。張本、毛晉汲古閣本、道光王敬之本等皆如此。《四庫全書》所收《淮海詞》為毛晉刻本,《提要》認(rèn)為此詞末句當(dāng)如《詞匯》本,作“鴛鴦未老綢繆”為是,云:“考當(dāng)時楊無咎亦有此調(diào),與觀同賦,注云用方回韻,其尾句乃‘佳期永卜綢繆,知《詞匯》為是矣?!比f樹《詞律》卷二注楊無咎《長相思》詞云:“逃禪自注此詞乃用賀方回韻,而淮?!F甕城高一首與此韻腳相同,想揚(yáng)州懷古秦賀同作也。秦尾句汲古刻作‘鴛鴦未老不誤也,《詞匯》刻‘鴛鴦未老綢繆為是。但此詞第二句是‘蒜山渡闊,‘蒜渡二字作去聲甚妙,正與楊詞‘淡障二字合,《詞匯》乃作‘金山,‘金字平?!卑矗嚎滴跄觊g卓回與周在浚合輯《古今詞匯》,《詞匯》本《長相思》詞“蒜山”作“金山”,末句作“鴛鴦未老綢繆”。
揚(yáng)無咎《長相思》詞據(jù)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作“佳期卜夜綢繆”,實(shí)則有誤。據(jù)早前的吳訥《百家詞》抄本,揚(yáng)無咎末句作“佳期卜夜,如今雙鬢驚秋”。[2]今見賀鑄詞集中,《長相思》詞出于知不足齋抄本《賀方回詞》,末句作“鴛鴦未老,不應(yīng)同是悲秋”,格律相符。《四庫全書》與《詞律》雖注意到揚(yáng)無咎詞序所謂“追用賀方回韻”,但不言及詞作別見賀鑄集中,并且都以汲古閣本《逃禪詞》為據(jù),補(bǔ)《長相思》詞末句為“鴛鴦未老綢繆”,足可見二者未及見此本《賀方回詞》。
《長相思》詞的歸屬問題實(shí)則建立在秦觀、賀鑄詞被逐步整理完善的基礎(chǔ)上。只有當(dāng)詞人詞作被搜集完全、訛誤得到???、詞作來源具備大致同等的可信性時,詞人詞作的互見問題才得以成立。因此真正認(rèn)識到此詞“互見”于兩集,并在此基礎(chǔ)上重新判定其作者的是晚近學(xué)者。
朱祖謀《彊村叢書》所收詞集完備精良,其中《淮海居士長短句》為黃蕘圃抄校本,此本《長相思》畢曲“不應(yīng)同是悲秋”為別本所無,此外《叢書》更將賀鑄詞集三種一并收入?!顿R方回詞》后校記云:“原本注云‘此詞又見秦淮海詞,作《長相思》,按楊補(bǔ)之有次賀方回韻作,此詞為賀作無疑,秦詞誤收入。”[3]
唐圭璋或因所見賀鑄詞中缺漏很多,對之抱有懷疑態(tài)度,而淮海詞源自宋代刻本,因此將詞定為秦觀作。《宋詞互見考》注云:“此首秦觀詞,見《淮海詞》,用賀方回韻。楊補(bǔ)之亦有次賀方回韻。惟今本《東山詞》殘缺不完,原韻竟佚不見。”[4]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將詞定為賀鑄作。夏《譜》舉《老學(xué)庵筆記》謂方回挽王蘧詩亦見秦集為例,認(rèn)為“殆以二家風(fēng)格相近,故多誤”[5]。
徐培均以為詞中“荊賦”句托諷《九辯》,而《九辯》中有“坎壈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與秦觀坎坷的人生遭遇相合,因而將詞定為秦觀落第后作。[6]徐培均《秦少游年譜長編》將詞系于元豐五年(1082年)。是年秋九月,潤州金山圓通禪師懷賢卒于丹陽縣附近的金牛山,秦觀文集中亦有《圓通禪師行狀》(《淮海集》卷三十六)。《年譜》引《五燈會元》以為“鐵甕”指圓通禪師事,認(rèn)為《長相思》詞與《圓通禪師行狀》皆與金山有關(guān),可能作于同時。且因此年秦觀再舉不第,遂將詞與《行狀》系于此年。[7]
鐘振振校注《東山詞》,認(rèn)為詞是賀鑄之作。因詞改題新名、添葉多韻“雅符東山家法”。按:賀鑄詞新題“望揚(yáng)州”與詞內(nèi)容相符,這種題名法在賀鑄詞集中非常常見?!豆{注》將詞系于紹圣元年(1094年),以此年賀鑄曾重游京口且其時賀鑄四十三歲,符合“潘鬢點(diǎn)、吳霜漸稠”之句。[8]
周義敢等《秦觀集編年校注》主張詞為秦觀作,并據(jù)詞中“潘鬢點(diǎn)”典故將詞系于元豐年作。[9]
以上各家引證詞集的來源、揚(yáng)無咎詞序等材料,同時也結(jié)合詞作本身的特征和內(nèi)容判斷詞作者,但是總體上分析過程較為簡略。下文擬比較兩位詞人作品的來源與流傳情況,考證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思想內(nèi)容,并合驗(yàn)于詞人的主要行跡,從而判斷詞作者為誰。
二、文獻(xiàn)流傳情況
現(xiàn)存秦觀詞大體都來源于南宋乾道間高郵軍學(xué)刻本《淮海集》全集中的三卷詞?,F(xiàn)存賀鑄詞則主要來源于殘宋刊本《東山詞》上卷,以及鮑廷博知不足齋抄本《賀方回詞》。
(一)秦觀詞流傳情況
秦觀在世時曾自編詩文集《淮海閑居集》十卷,北宋末年曾有《淮海集》三十卷流行,二者皆佚,所收作品大抵都不包括詞。秦觀有《淮海閑居集序》云:“元豐七年冬,余將西赴京師,索文稿于囊中,得數(shù)百篇……其可存者:古體律詩百十有二,雜文四十有九,從游之詩附見者五十有六。合二百一十七篇,次為十卷,號《淮海閑居集》云?!保?0]可見其編選的態(tài)度非常嚴(yán)謹(jǐn),并未收錄詞作。此外,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載“秦少游《淮海集》三十卷”,解題主要就其文而論說。由此可知北宋末年秦觀有詩文集流傳于世,其中并不包括詞。
但秦觀之詞當(dāng)其在世時已著盛名,被傳唱和記錄當(dāng)是平常之事。蘇軾《東坡題跋》卷三有《書秦少游詞后》,作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三月二十一日,記供奉官儂君沔為東坡道秦觀作《好事近》詞之事,“乃錄本使藏之”[11]。
有關(guān)秦觀詞集的記錄最早見于南宋洪邁的《夷堅志》?!兑膱灾尽酚涊d秦觀被貶南遷,過長沙時遇義倡事:“坐語間,顧見幾上文一編,就視之,目曰《秦學(xué)士詞》。因取竟閱,皆己平日所作者,環(huán)視無他文……少游曰:‘能歌乎?曰:‘素所習(xí)也。”[12]歌女自發(fā)將所傳唱的秦觀詞收集起來,而有《秦學(xué)士詞》一集,雖出于小說家言,但其時歌詞的傳播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自南宋乾道年間始,秦觀詞成集并得到刊行,其詞集有全集本、詞集叢刊本。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王定國主持裒輯秦觀詩、文、詞,由高郵軍學(xué)刊刻《淮海集》成四十九卷,分正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長短句三卷。因北宋末年黨爭激化,徽宗時秦觀文集曾遭毀版,加之靖康兵事,可見乾道九年重刻《淮海集》時有極大可能對秦觀的詩文重新進(jìn)行了搜集,同時也收錄其詞編成三卷。
南宋乾道高郵軍學(xué)刊本《淮海集》采拾遺文并增補(bǔ)詞,乾道九年所刻《淮海集》中詞集三卷即是此后所有秦觀詞集的祖本,其中就有《長相思》詞。乾道刊本傳世三部:其一由無錫秦氏家藏后入故宮,其二為滂喜齋舊藏后歸吳湖帆,其三舊藏于黃瓚后流入日本,三者中日藏本最完善。[13]
但是,乾道本《淮海集》中詞集的流行與詩文集并不同步?!端问贰に囄闹尽份d“ 《秦觀集》四十卷”不詳為何本,或?yàn)榍廊局姓氖怼D纤螌幾跁r有眉山文中刊《淮海先生文集》,曾歸虞山瞿氏?!惰F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云原書四十六卷,所存卷帙殘損,出于乾道本而無詞,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中有著錄。此后明弘治間黃瓚刻本,嘉靖間安正堂刻本、張光刻本出于乾道全集本,皆不刊長短句。由此可見直到明代,《淮海集》中詞集刊行也不普遍。
南宋紹熙三年(1192年)謝雩重修乾道九年高郵軍學(xué)刊本,稱重修本。重修本之前或有蜀刻本全集,其中包括詩和詞。謝氏跋文稱:“雩以蜀本校之,十才得一二,或者謂初用蜀本入板也。遂與同事諸公商榷參考,增漏字六十有五,去衍字二十有四,易誤字三百有奇,訂正偏旁至不可勝計……《長短句》三卷,非止點(diǎn)畫訛也,如‘落紅萬點(diǎn)愁如海,以‘落為‘飛;‘兩行芙蓉淚不干,以兩行為‘雨打,皆合訂正?!保?4]由此可知,謝氏所用蜀本為全集本。詞集叢刊本有閩刻《淮海琴趣外篇》、長沙書坊《百家詞》本《淮海詞》,但并未得到流傳。
南宋時雖有多種詞集出版,但秦觀詞仍主要通過口頭傳播?!都味ㄦ?zhèn)江志》卷二十一“文事”下錄:“秦少游《長相思慢》有‘鐵甕城高,蒜山渡闊,干霄十二層樓。開尊待月,卷箔披風(fēng),依然燈火揚(yáng)州之句?!贝藯l前后所錄詩文皆為完篇,或者注明了書籍出處,如錄仲殊《南徐好》十詞,注“見《寶月集》”。因此,《嘉定鎮(zhèn)江志》錄秦觀《長相思》詞并非轉(zhuǎn)錄自秦觀詞集,《長相思》很可能因眾口傳唱而被記錄在縣志中,也因此內(nèi)容并不完整,且與原詞有所出入。
總之,宋以后的秦觀詞刻本皆本于宋刊全集本,例如嘉靖己亥(1539年)張所刻全集本、嘉靖乙巳(1545年)胡民表刻全集本、萬歷戊午(1618年)李之藻刻全集本、毛氏汲古閣抄本《淮海詞》和《宋六十名家詞》本《淮海詞》、康熙辛亥(1671年)黃儀校本《淮海長短句》、嘉慶庚午(1810年)黃丕烈抄校本《淮海居士長短句》、道光丁酉(1837年)王敬之高郵刻《淮海集》。但是由于所據(jù)宋本有殘缺,這些詞集中《長相思》詞的末句大都缺“不”字以下五字。
(二)賀鑄詞流傳情況
與秦觀不同的是,賀鑄晚年曾親自搜集其平生所作。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有多篇為賀鑄詞所作題跋,其中《題賀方回詞》云:“一日暮夜,叩門墜簡。始輒異其來非時,果以是見訃,繼出二闋已嘗報之曰:‘已儲一升許淚以俟佳作?!庇纱丝芍?,賀鑄與友人所作之詞都曾得到用心的記錄和保存。此后賀鑄還曾親自編撰詞集。葉夢得《賀鑄傳》云:“方回既自裒其平生所為歌詞名《東山樂府》,致道為之序。”張耒有《賀方回樂府序》云:“余友賀方回博學(xué)業(yè)文,而樂府之詞絕妙一世,攜一編示予,大抵倚聲而為之詞,皆可歌也。”[15]
序傳提及的自編詞集當(dāng)是稿本,當(dāng)時并未刊行。南渡以后賀鑄詩文有所散佚,《慶湖遺老后集補(bǔ)遺》為賀鑄之子廩搜集而成,其序云:“廩伏讀《前集序》云:‘自己卯歲嗣有所賦別為《后集》。所謂《后集》以經(jīng)兵火散失不復(fù)得有,近搜故稿所遺及于佛祠廟宇題詠洎碑刻鐫勒,并士大夫親戚傳頌得其一二,皆此集中無者,故續(xù)書卷尾,為《后集》之補(bǔ)遺……”[16]因此,賀鑄詞集手稿是否得以完存仍是未知。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著,錄賀鑄《東山寓聲樂府》三卷,為《百家詞》中一種?!栋偌以~》最后一種《笑笑詞》,有滕仲因嘉定元年(1208年)跋,則賀鑄刻本詞集流行之時距離賀鑄逝世已有八十多年。在確知有刻本行世以前的數(shù)十年里,賀鑄詞流傳的具體情況不詳,但可以推知其詞在通過口頭傳播的同時或也形諸文字,賀鑄自編詞集很可能在當(dāng)時得到傳承。
賀鑄因《青玉案》詞獲得盛譽(yù),此作引來不少和韻之詞,與賀鑄同時的李之儀、黃大臨、黃庭堅、惠洪、蔡伸等都有和作。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十一載: “山谷嘗手寫所作《青玉案》,置之幾研間,時自玩味?!保?7]李之儀和詞序曰:“用賀方回韻,有所禱而作?!保?8]意在向水神祈禱“事諧心遂”,這首詞當(dāng)作于李之儀舟行返姑熟之時,據(jù)記憶中賀詞的格式與韻律而和。由此可知,賀鑄詞在口頭傳播的同時,也可能存在被記錄后傳播的可能。
《直齋書錄解題》注《東山寓聲樂府》云:“以舊譜填新詞而別為名以易之,故曰‘寓聲?!崩钪畠x《跋凌歊引后》云:“異時詞人墨客形容藻繪多發(fā)于詩句,而樂府之傳則未聞焉,一日會稽賀方回登而賦之,借《金人捧露盤》以寄其聲?!庇謸?jù)鐘振振《東山詞版本考》,可知?dú)埶伪尽稏|山詞》前有張耒序文,序文稱“大抵倚聲而為詞”。以此推測,宋末書坊所刻詞集當(dāng)與賀鑄手定原集有著承繼關(guān)系。
今存賀鑄詞來源主要有二:其一是殘宋刊本《東山詞》,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卷一九集部八“詩余類”謂“字跡似書棚本,但版微闊耳”,此本殘存上卷詞109首和下卷部分目錄。其二是鮑廷博知不足齋抄本《賀方回詞》二卷,收詞144首,與《東山詞》重出者8首,見《永樂大典》殘卷者5首。[19]此本詞風(fēng)格、內(nèi)容與宋刊《東山詞》一致,合于賀鑄人生經(jīng)歷,故雖不詳所出,但可斷定為賀鑄之作。與秦觀《長相思》內(nèi)容相同的《望揚(yáng)州》詞,就出于此本。
綜上所述,秦觀和賀鑄詞在兩宋的流傳情況大致相近。盡管二人之詞都曾結(jié)集面世,但即便在有詞集刊行的階段,他們的詞作也大都口口相傳而非在書面得到接受。秦觀詞刊行時間早于賀鑄詞,但秦觀在世時并未編訂詞集,北宋末年似只有秦觀的詩文集行世。賀鑄曾親自編選詞集,南宋時有《百家詞》本《東山寓聲樂府》,從著錄情況看,此本似與賀鑄自定詞集有關(guān)聯(lián)。
三、內(nèi)容考證
《長相思》詞中所詠“鐵甕城”故址在鎮(zhèn)江北固山下,“蒜山渡”即西津渡。北固山與揚(yáng)州隔水相望,宋代北固山一帶建有北固亭、望海樓、多景樓。此詞當(dāng)為作者登望海樓所作。
望海樓在丹陽府治之后、北固山上,約近于鐵甕城故址,是彼時城中最高樓。樓東臨江望海,登樓可望揚(yáng)州,后改名為“連滄觀”。祝穆《方輿覽勝》卷三“望海樓”條云:“昔蔡君謨經(jīng)此題曰:‘城中最高處,旁視甘露、金山如屏障中畫出,信江南之絕致也。后改曰‘連滄觀?!保?0]梅堯臣《宛陵集》卷十有《望海樓》詩,辛棄疾也有《瑞鷓鴣》詞序“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
《方輿覽勝》錄米芾《和孫少述潤州詩》,詩中有:“云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三峽江聲流筆下,六朝山影落樽前?!保?1]孫少述即孫侔,生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卒于元豐七年(1084年),《宋史》卷四五八、《宋文鑒》卷一百五十有傳。孫侔與王安石、曾鞏游,聞名于江淮間,因?qū)遗e不第而絕意于仕進(jìn)。英宗時,沈遘等人曾連薦孫侔,授忠武軍推官、常州推官,皆不赴。沈遘《西溪集》卷二《次韻和孫少述潤州望海樓》中有:“北固峨峨鐵甕完,京江浩浩海門連。鵬摶羊角來天外,鰲戴方壺獻(xiàn)幾前?!标愊濉豆澎`集》卷二十四《題少述望海樓》詩云:“百尺樓頭水際天,樓東直與海相連。江山氣古南朝后,風(fēng)物神清北固前。沙鳥晴棲甘露月,布帆時度廣陵煙。何年乞得丹陽守,來此登臨養(yǎng)浩然?!迸c孫詩用韻一致,詩意相近,更寫到登望海樓可遠(yuǎn)眺揚(yáng)州。南宋時楊萬里也有《題連滄觀呈太守張幾仲》云:
開窗納盡大江秋,天半飛樓不是樓。獨(dú)立南徐鰲絕項(xiàng),下臨北固虎回頭。蒜山舊址空黃鶴,瓜步新城照白鷗。好事主人酌詩客,風(fēng)煙一眼到揚(yáng)州。[22]
綜合來看,宋人登此樓所賦詩中常提及的“鐵甕城”“蒜山”“揚(yáng)州”俱見于“鐵甕城高”詞中,由此可推知此詞為登望海樓作。因此,詞作于潤州無疑。
其次,據(jù)“潘鬢點(diǎn)、吳霜漸稠”一句,《長相思》應(yīng)作于作者中年或者壯年初見白鬢時。
秦觀元豐二年(1079年)與蘇軾、參寥子同游,南下曾經(jīng)過潤州,有《次韻子瞻贈金山寶覺大師詩》;元豐三年(1080年)曾與蘇轍同游金山,有《和游金山》;元豐七年(1084年)曾兩次與蘇軾于金山相會。此后秦觀登第遷往蔡州,在京任太學(xué)博士,被貶郴州、橫州、雷州等地,未見有潤州行跡。元豐年間賀鑄在滏陽、徐州等地任職,此間賀鑄與秦觀未有交集,則不應(yīng)當(dāng)有“同題而作”之事。且彼時秦觀人在壯年,不會無故而有早衰之慨,若謂因元豐五年(1082年)再次落第,失意惆悵而自感衰殘,則全篇詞意又不十分沉痛。因此,秦觀在潤州時作此詞,自稱“潘鬢點(diǎn)”是不合理的。
反觀賀鑄,其于元祐五年(1090年)至六年(1091年)曾游歷金陵、揚(yáng)州、潤州等地。紹圣元年(1094年)左右,賀鑄身在海陵,曾途經(jīng)京口,作有《題甘露寺凈名齋兼寄米元章》。此外,賀鑄年將三十時染有肺病,此后飽受病痛折磨,其詩中常嘆“病瘵早衰”。例如元豐三年(1080年)二十九歲時即作有《初見白發(fā)示內(nèi)》,元祐元年(1086年)三十五歲作《留別寇定》自稱“蒼顏白發(fā)慚衰暮,縱飲狂歌作輩流”[23],紹圣元年(1094年)四十三歲時有《重送曾誠之兼簡俞澹陳庾》詩云“衰病故情猶有在”[24]。因而賀鑄詞中常用“潘鬢”典故,例如“塵埃倦客,風(fēng)月羈心,潘鬢曉來清鏡覺”[25] ?(《玉京秋》) ,“無奈占床燕月,侵鬢吳霜”[26](《風(fēng)流子》) ,“念懷縣,青鬢今無幾”[27][《東吳樂》(尉遲杯)] ,“但覺安仁愁鬢,幾點(diǎn)塵埃”[28](《雨中花》) ,“河陽新鬢盡禁秋”[29](《南柯子》),等等。
此作中所用“鴛鴦”“蘭舟”“簾箔”更是賀鑄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例如賀鑄《綠頭鴨》一詞中就有“玉人家,畫樓珠箔臨津”“繡屏掩,枕鴛相就”“住蘭舟,載將離恨,轉(zhuǎn)南浦,背西曛”之句。[30]《清平樂》中有:“幾時一葉蘭舟。畫橈鴉軋東流。”[31]賀鑄詩《戲答張商老》中亦有:“依依暮雨鴛鴦夢,裊裊春風(fēng)豆蔻梢?!保?2] 《留別張白云謀父》中有:“蕭蕭簾箔風(fēng)披竹,草草杯盤雪酒燈?!保?3] 《小梅花》中有:“相思無計堪相比。珠箔雕闌幾千里?!保?4] 另如《武陵春》(花想容):“津亭回首青樓遠(yuǎn),簾箔更重重?!保?5] 《踏莎行》(惜余春)云:“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保?6] 《菩薩蠻》云:“芭蕉襯雨秋聲動。羅窗惱破鴛鴦夢?!保?7] 《臨江仙》(鴛鴦夢)也有:“午醉厭厭醒自晚,鴛鴦春夢初驚?!保?8]
賀鑄詞集中這類相似的意象,很可能用于對同一對象的抒寫中??梢源_定的是詞人在揚(yáng)州時曾與一位年輕的妓女相戀,因此有效謝安“東山之游”的心境。二人別后時有書信往來,但多年后賀鑄重游揚(yáng)州,卻已物是人非。
賀鑄所戀是一位年輕歌女:“眉宇有馀妍。初破瓜時正妙年?!保ā赌相l(xiāng)子》)她姿態(tài)秀美而技藝絕出,《思越人》(《第一花》)詞中有:“豆蔻梢頭莫漫夸。春風(fēng)十里舊繁華。金樓玉蕊皆殊艷,別有傾城第一花?!保?9] 《侍香金童》詞云:“尚想見、揚(yáng)州桃李。姿秀韻閑何物比。玉管秋風(fēng),漫聲流美。燕堂開,雙按秦弦呈素指。”[40]
之后賀鑄離開揚(yáng)州,《新念別》中“湖上蘭舟暮發(fā)。揚(yáng)州夢斷燈明滅”,“江北江南新念別。掩芳尊,與誰同,今夜月”所寫即是與揚(yáng)州戀人離別的場景和別后相思的心境。“蘭舟”既是二人相伴同游的見證,也是分別的象征。
例如,賀鑄《浪淘沙》云:“為問木蘭舟。何處淹留。相思今夜忍登樓。樓下誰家歌《水調(diào)》,明月?lián)P州。”[41] 《南鄉(xiāng)子》詞云:“東水漫西流。誰道行云肯駐留。無限鮮飆吹芷若,汀洲。生羨鴛鴦得自由?!保?2] 這都是二人分別后所寫之詞。
此后賀鑄重到揚(yáng)州,再尋戀人已不可得,賀鑄《雨中花》詞云:
回首揚(yáng)州,猖狂十載,依然一夢歸來。但覺安仁愁鬢,幾點(diǎn)塵埃。醉墨碧紗猶鎖,春衫白纻新裁。認(rèn)鳴珂曲里,舊日朱扉,閑閉青苔。
人非物是,半晌鸞腸易斷,寶勒空回。徒悵望、碧云銷散,明月徘徊。忍過陽臺折柳,難憑隴驛傳梅。一番桃李,迎風(fēng)無語,誰是憐才。[43]
《好女兒》(月先圓)詞云:
才色相憐。難偶當(dāng)年。屢逢迎、幾許纏綿意,記秋千架底,摴蒱局上,祓禊池邊。
收貯一春幽恨,細(xì)書遍、砑綾箋。算蓬山、未抵屏山遠(yuǎn),奈碧云易合,彩霞深閉,明月先圓。[44]
《望揚(yáng)州》詞應(yīng)當(dāng)是賀鑄與歌女揚(yáng)州分別以后所寫,詞中“記歌名宛轉(zhuǎn)”“念凄絕琴弦”都合于歌女的身份,“想花陰、誰系蘭舟”即是在回憶二人相處時情景。這位歌女正青春年少、無憂無慮,與被病痛折磨又有早衰之癥的詞人不同,所以詞中有“幸于飛、鴛鴦未老,不應(yīng)同是悲秋”之句。
四、結(jié)語
據(jù)“鐵甕城高”詞的具體內(nèi)容可知,詞為作者秋季登鎮(zhèn)江望海樓時作,通篇抒發(fā)相思之情。作者懷戀的對象應(yīng)是一位年輕歌女,兩人相識于揚(yáng)州。比較賀鑄和秦觀的人生經(jīng)歷與行跡,唯賀鑄與作詞者相符。此外,詞中所詠意象多見于賀鑄詩詞之中,詞生動明麗而又不失壯闊意境,用韻密而響亮,表現(xiàn)出賀鑄詞的一貫風(fēng)格。因此可以斷定,《長相思》當(dāng)為賀鑄之作。
參考文獻(xiàn):
[1] (宋)秦觀.淮海居士長短句[M].徐培均,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3.
[2] (明)吳訥.百家詞[M].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92:961.
[3] 朱祖謀.彊村叢書:第一冊[M].歸安朱氏刊本,1922.
[4] 唐圭璋.詞學(xué)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48.
[5]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273.
[6] [13] 徐培均.淮海居士長短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4,255.
[7] 徐培均.秦少游年譜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2:196.
[8] [19] [23] [24] [32] [33] 鐘振振.東山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93,293,315,526,342,315.
[9] [10] [25] [26] [27] [28] [29] [30] [31]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秦觀集編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1:789,536,237,258,136,276,452,381,329,460,36,72,249,377,35,222,284,318,276,181.
[11] 金啟華.唐宋詞集序跋匯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44.
[12] 周義敢,周雷.秦觀資料匯編·夷堅志補(bǔ)[M].北京:中華書局,2001:96.
[14]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卷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9:556.
[15] 曾棗莊.宋代序跋全編:卷一九[M].濟(jì)南:齊魯書社,2015:483.
[16] 王夢隱,張家順.慶湖遺老詩集校注[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8:531.
[17] 唐圭璋.詞話叢編·魏慶之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5:206.
[18] 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347.
[20] [21] (宋)祝穆.方輿勝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3:60,60.
[22] (宋)楊萬里.楊萬里集箋校[M].辛更儒,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