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微
內(nèi)容摘要:異文是文本生成過程中的特殊現(xiàn)象。古代詩歌在流傳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異文,而中學語文教材在選擇文本時往往只擇其一,造成大量異文的被遮蔽。異文的生成原因和意義闡釋對深化作品理解有重要意義,因此,還原作品異文并將其引入中學語文教學便成為拓展學生思維、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特殊方式。杜甫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對其異文的探討對于中學語文異文教學的實踐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學語文 杜甫 詩歌 異文
中學語文詩歌教學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發(fā)揮積極作用,古代詩歌經(jīng)過時間的淘洗,流傳下來的都是優(yōu)秀作品,至少經(jīng)受住了歷史的考驗。然而在流傳過程中詩歌的文字會出現(xiàn)不同的版本,在諸多注家的解釋下也很難達成一致。當然,杜甫的詩歌也不例外,現(xiàn)存杜詩有一千多首,而異文也有近千處,這給后世讀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疑惑,該取哪種說法,是現(xiàn)在很多學者研究的方向。將異文教學引入中學語文,這是詩歌教學的創(chuàng)新,把學生視野引入文字以及文字背后蘊含的種種知識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與鑒賞詩歌能力,促進其理解并傳承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章將以中學語文杜甫詩歌異文研究為重點,融入編者選編意圖,探討異文教學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異文
研究中學語文杜甫詩歌“異文”,其作為較為陌生的概念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概念界定不清楚,不利于開展教學與研究。除了探討“異文”概念,還需要探究形成異文的原因,不管是文字本身的演化過程造成的,還是在流傳過程中抄寫錯誤,都是需要闡釋的內(nèi)容。
(一)“異文”的概念
“異文是傳統(tǒng)考據(jù)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寬泛意義上講,異文是指記載同一事物的文字互異現(xiàn)象。從嚴格意義上說,異文是指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之間相應地位的文字或者某文獻的本文與他處引文用字的差異現(xiàn)象。訓話學中所說的‘異文,往往取其寬泛意義上的概念?!盵1]文章所探討的“異文”取后者,即同一文獻在不同版本中相應的文字與其他引文的用字不同,出現(xiàn)了異文現(xiàn)象。異文在訓詁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在詞義和語義中進行互證,也能為它們提供旁證材料。這是在文字考證方面的作用?;貧w到教學中,異文也能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在不同的文字比較中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打破“本來如此”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培養(yǎng)“也應如此”的文化觀念。這是在促進學生在思想層面進行自我超越的過程。
了解異文的來龍去脈以及各注家觀點,能在注家的觀點之上得出自己較為確定的用字。另外,學習異文形成的原因,知其所以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也是重中之重。
(二)形成異文的原因
首先,文字的演變過程中造成文字間的同義替代;音近通假包括異文對應雙方為本字和借字的關系、異文對應方為同一個字的不同借字;同詞異形產(chǎn)生異體字、古今字。這是文字演變造成的異文現(xiàn)象。如:“僻”、“辟”,“順”、“慎”這兩對異文前者是古今字關系,后者為假借關系,在古籍中多通用。
其次,還有文獻在傳播過程中人們傳抄出現(xiàn)錯誤,年歲越久越難以接近真正的文獻正確的字。也就是“一種古籍在傳播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異文現(xiàn)象是錯綜復雜的,有字體演變而造成的古今字、異體字、錯別字,有傳抄刻印中產(chǎn)生的俗字、簡字、錯別字,有抄寫的脫漏,有無意的增添,也有臆斷的擅改,還有無知的妄改,總之,凡誤、漏、增添、顛倒、次序錯亂者,統(tǒng)稱異文?!盵2]如:《望岳》中“夫”與“天”?!啊蛉绾危褪堑降自趺礃幽??‘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作一篇文章的開頭或另起頭的虛字,這里用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意義,卻少它不得。”[3]“夫”在詩中是虛詞,無實際意義,但其對詩的意境很重要?!疤烊绾巍痹谠娭芯徒忉尣煌?,詩人描述岱宗的盛況,從而轉到形容“天”,這不符合全詩的整體構造。另外,“夫”與“天”在字形構成上的差別極小,很可能是在傳抄過程中將“夫”看作為“天”。
最后,就杜詩來說,造成異文現(xiàn)象的原因還有藝術效果,注家在品評詩歌時根據(jù)不同的標準考察詩歌,詩歌的藝術表達效果往往是通過用字以及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構造來實現(xiàn)的。何字在詩歌中的藝術效果最佳,較可能是注家們的通常選擇,因此造成異文現(xiàn)象。如《春望》“春”與“荒”。因為戰(zhàn)亂,國破家亡,雖然已是春天,但滿眼都是雜亂的草木,與春天本該有的欣欣向榮形成強烈的對比,而“荒”字沒有這種強烈的表達效果。因此晚出的注本大多用“春”,而不是“荒”。
二.中學語文杜甫詩歌異文
研究中學語文教材中杜甫詩歌的異文的前提是將選文的異文進行匯總,探究存在異文的選文情況。將異文進行分類,選取具體異文展開辨析研究。
(一)中學語文杜甫詩歌異文概述
據(jù)統(tǒng)計,注本中顯示中學杜甫詩歌異文有十幾處。將其進行大致分類為流傳中傳抄錯誤及文字流變的異文、為了藝術表達效果而存在的異文,其中為了藝術效果表達的異文是主要部分。中學語文課標對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提出要求,如高中四個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具體內(nèi)涵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4]詩歌藝術鑒賞是審美鑒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提供素材。鑒于語文詩歌教學的獨特性,即以古代詩歌為載體的詩歌教學中詩歌藝術表現(xiàn)是教學重點內(nèi)容。
研究杜甫詩歌異文,基于詩歌本身以及形成異文的原因,探討具有代表性的異文,佐證異文產(chǎn)生的時代性與作品流傳中的不確定性。
(二)中學語文教材杜甫詩歌異文研究
基于中學教材所選杜詩,以其中詩歌作品中有異文現(xiàn)象的詩歌為研究對象,從諸家注本中考察其對異文的注釋,且分別分析異文之間的存在的差異,能詩歌提供不同的教學視角。以下研究的杜甫詩歌異文,主要選取的是《望岳》“凌”與“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與“床床”;《月夜憶舍弟》“分散”與“羈旅”,三首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個人理想抱負、親人感情至深、關心天下寒士,完美體現(xiàn)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也是杜甫人格統(tǒng)一性的標志。此外,這些異文還分別代表了異文現(xiàn)象中的選本源流變化、藝術效果差別、影響詩歌解讀。
1.《望岳》的異文現(xiàn)象
“會當凌絕頂”——“凌”與“臨”
《望岳》是杜甫早年的作品,其進行注解的注本也有很多。引文也相對一致,但也有一些分歧,比如“凌”與“臨”,其中《杜工部集》《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九家集注杜詩》《杜詩詳注》《杜詩鏡銓》《杜詩選注》等皆引用“凌”,而《杜工部草堂詩箋》引為“臨”。這兩個字在字形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它們音近,存在因為讀音相近而互異,在應用上有交叉。王嗣奭《杜臆》:“‘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公在岳麓,而神游岳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5]這解釋了詩人望岳時的神態(tài),是神游于山頂,和其他主“凌”的注家一樣,他們都認為詩人“望”岳是在于視角的遠,并沒有真正登上山頂展現(xiàn)的姿態(tài)。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登臨山之絕頂俯視眾山,其培塿歟?眾山知尊乎泰岳,眾流知宗乎滄海。當安史之亂,替稱尊號,天子蒙塵,其朝宗之義為如何?甫《望岳》之作,末章之意,固知安史之徒乃培塿細者,又何足以上抗巖巖之大者哉?”[6]這種解釋的視角是詩人靠近山頂,以俯瞰眾山。“從存世最早的宋本及‘臨‘凌二字的義涵、唐宋詩人的引證借用、評論及演變等進行分析,可以認為‘臨絕頂可能最為接近杜甫《望岳》一詩原貌。在《中華大字典》和《詞源》中,‘凌均有‘積冰的原始義,并有‘侵犯、欺侮‘迫近‘升高、登‘渡過、逾越等多個義項。后幾義與‘臨相近??傮w來看,‘臨用于動作時,與實體聯(lián)系多。‘凌的使用則與虛空一類語詞相搭,如‘凌云‘凌空‘凌虛之類,且多與氣勢、氣概之類義項相關。從唐前文獻的使用情況看。‘臨的‘登臨之意較多,且多與山水有關?!盵7]從版本源流來看,“臨”接近杜甫原作的可能性較大,然而從藝術效果來看,“凌”或許更好,原因在于杜甫在青年時期,裘馬輕狂,放蕩齊趙,對自己的夢想與抱負一腔熱血,《望岳》正是這種心境下創(chuàng)作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藐視一切正是“凌”絕頂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而不僅僅是實質(zhì)靠近(登上)山頂這么平靜的事實表達。另外將此詩與“安史之亂”進行聯(lián)系也存在不妥之處?!鞍彩分畞y”發(fā)生在天寶十四載,與此詩創(chuàng)作年代相隔久遠,所以這種聯(lián)系有些牽強。綜上,不論從詩歌意境與結構,“凌”字更能表達詩人決勝天下的抱負,這應該也是晚出的大量杜詩注本選擇“凌”的原因。
2.《月夜憶舍弟》的異文現(xiàn)象
“有弟皆分散”——“分散”與“羈旅”
“分散”一作“羈旅”,這是各注本的注釋。有差異才會使引起注家們的主意。首先兩個詞的意義有相似重疊之處,都有分開、相隔兩地的意思。但二者有明顯差異,“分散”中隱含著因為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分散在各地,無可奈何的感情參雜其中;“羈旅”的意思在他鄉(xiāng)留滯,造成羈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古人去求學、求官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還有游歷四方也可以說“羈旅”。“趙云:公之二弟,方賊亂時,一在濟州,一在陽翟,故言分散?!盵8]很明顯詩人與兩個兄弟因戰(zhàn)亂而被迫分散在各處。所以,此處用“分散”可能更符合實際情況。
總之,中學語文杜甫詩歌教學將異文放進教學內(nèi)容中,為詩歌教學提供一個新視角。除上述作品異文外,還有《蜀相》中“煩”與“繁”、“捷”與“用”;“杜甫的詩句往往是經(jīng)過反復錘煉的,所以在寥寥數(shù)字之中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讀來精警動人?!盵9]《登高》中“落木”與“落下”、“木葉”之間的煉字等等都值得去探索,開發(fā)出不一樣的教學內(nèi)容。
從注本發(fā)展來看,離杜甫年代最近的注本最有可能接近杜甫的作品原貌,但中學語文教材中杜甫詩歌選文是根據(jù)晚出的注本選擇的。究其原因,首先,作為具有育人功能的語文課,在教授知識時基本都是較為確定且表現(xiàn)力豐富的內(nèi)容,詩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其富有變化和活力的藝術表達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眾多注家對杜詩進行整理與評價時都帶有各自的評判標準,不同的詩學觀念導致不同的評價標準。從晚出的清代注本來看,注家們較可能更多的集中與詩歌整體的藝術表達效果,考察何字在本詩中更合適,能將藝術效果提高至更高層次。因此,以上探討的異文在很可能不是杜詩原字的情況下,依舊成為通行本或教材的選擇。
三.異文對語文教學的影響與價值
首先,就杜甫形象的體現(xiàn)來看,教材編者選編是根據(jù)詩人作品中最能表現(xiàn)詩人家國情懷和突出的風格特質(zhì)的作品,以此達到語文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三觀的目的。在一定的選文標準、有限的入選篇目的情況下,教材最后呈現(xiàn)的作品導致詩人形象片面化和模式化。通過對被遮蔽異文的分析,以研究的形式引導學生無限靠近作者的時代、作者本人和作品,在此基礎上,學生心中的詩人形象逐漸變得立體,以及深化了對作品的理解。
其次,中學時期作為學生具象思維成熟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重要時期,在這時期,學生的思維結構能夠支撐他們進行一定的抽象思辨,但需要進一步引導,朝著辯證思維方向前進。異文作為學生相對陌生的內(nèi)容,對它們的了解與學習,引導他們學會質(zhì)疑書本,借助現(xiàn)有資料進行考證,重新審視已有經(jīng)驗。經(jīng)過思考與查證,將經(jīng)驗進行重組,從而培養(yǎng)辯證思維能力。此外,人文素養(yǎng)也是這一時期的培養(yǎng)目標,“在中學階段,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就是語文教育,而從戰(zhàn)略的角度開展語文教育研究,則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的重中之重?!盵10]異文作為文學作品的一部分,將其納入語文教學,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發(fā)揮重要作用。
總之,影響語文教學的因素有很多,重點是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異文教學是較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文章討論了異文及中學教材中杜甫詩歌的異文現(xiàn)象,在有注本的支撐下,探討和辨析其在詩歌的合理性,以及將其納入語文教學會帶來的影響與價值。希望能夠為以后的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思路。以異文為研究重點的語文教學研究,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還有所欠缺,但這對于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來說是較為獨特的存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異文教學也符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內(nèi)容,是教師的本職,超越自己現(xiàn)有的能力,也是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方向并向研究型教師靠近,這就要求新時代教師勇于嘗試。
參考文獻
[1]于亭.論訓詁學中的“異文”概念[J].人文論叢,2001(00):449-458.
[2]倪其心.??睂W大綱[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86.
[3]蕭滌非著;蕭光乾,蕭海川編.風詩心賞[M].北京:文津出版社,2020.9:5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
[5](明)王嗣奭撰.杜臆[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10.:373.
[6](唐)杜甫撰; (宋)蔡夢弼注.杜工部草堂詩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3
[7]劉明華.杜詩“會當臨絕頂”異文探討——兼議古籍整理中的“較勝”選擇[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05):122-129+193-194.
[8]趙次公.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297.
[9]莫礪鋒.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5:156.
[10]宋如郊.中學語文戰(zhàn)略研究亟待加強[J].中學語文教學,2022(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