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霞
小學生的拼音、識字、閱讀水平不高,語文成績普通,其原因不僅與學生自身認知能力有關,還與教師營造的教學環(huán)境有關?,F(xiàn)今,以情境教學為代表的新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受到教師們的重視,但我們也應認識到,學生無法時時刻刻接受到教師的指導?;诖?,如何在課前、課中、課后環(huán)節(jié)中恰當應用移動終端平臺服務功能,是實現(xiàn)語文知識素養(yǎng)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成為深度課堂構建、落實“雙減”政策“增效提質”的課堂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借助信息技術引領課前預習
預習是重要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技能,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揮“深度課堂”優(yōu)勢,利用學生手中的平臺,在信息技術加持下的預習發(fā)揮到極致,能更好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更有利進行課堂上教學調整,做到“增效提質”好效果。運用“智慧作業(yè)”中的教材插圖、視頻、錄音等素養(yǎng)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前熟悉新課內容,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為課堂交流討論奠定基礎。
以《小小的船》為例,我在預習微課視頻中一邊展示教材插圖,一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提出要求:請你們仔細觀察插圖,思考圖中畫了哪些內容?它們是什么形狀?說一說你觀察到的結果。學生通過“智慧作業(yè)——錄音”平臺以錄音上傳的方式將對插圖的觀察和口頭表達呈現(xiàn)給教師;然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延伸思路,提出問題:根據圖中所畫的內容來猜一猜,課文中寫了什么?請你讀一讀課文,看你猜對了哪些;最后,引導學生放飛想象力。詢問學生:圖中所指的“船”是課文里的什么?你覺得它像“船”嗎?除了“船”它更像什么?這樣的課前預習微課視頻將小學生的思維從低階帶向高階,從淺層的觀察、記錄帶向更高級的對比、聯(lián)想,更有利于學生深度理解課文內容。
二、借信息技術在課堂上調動學生感官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感官刺激基礎上進行高階思維。在統(tǒng)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之中,插圖數量有明顯增加,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抓手,將教材插圖作為主要的感官調動素材在課堂上呈現(xiàn),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解讀,引導學生模仿教師提問的順序和方式來自問自答、互問互答,鼓勵小學生養(yǎng)成提出問題的習慣。
以課文《四季》為例,這篇課文帶有4幅插圖,屬于插圖數量較多的課文,比較適合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用以調動學生感官。教師可以先將第一幅插圖同步展示在電子大屏和學生電子平板屏幕上,通過“圖中有什么”“草芽是什么形狀”“草芽是什么顏色”“草芽可能在表達什么”等問題的依次發(fā)問,引導學生從簡單反饋內容到自主想象發(fā)掘。接著,教師順勢展示出教材的其余3幅插圖,引導小學生模仿教師的提問順序和方式對插圖提問,前后桌同學或同桌之間相互回答。
三、借信息技術優(yōu)化學生知識體系
在低年級學生中,相當部分的學生還不具備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將新舊知識串聯(lián)起來,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體驗到,充分借助信息技術來開展進行工作,能夠較好突破這一學習難點。
比如教師先進行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聽到的“問”語氣標記出來,然后將學生在電子平板上的標記收集到大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一下大家的標記位置是不是都一樣,再引導學生找一找標記位置的課文有哪些共同特點。經過以上步驟,學生很快能夠找到“?”這個標記特點。這樣學生就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表達疑問語氣的標點發(fā)掘出來,掌握了一個新知識。接下來,教師可在電子大屏的教學課件中將課文中的問號都變色突出,為學生的朗讀語氣提供指引,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加深對疑問句和讀出疑問語氣的印象,將朗讀、標點符號結合在一起,共同成為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系。
四、借信息技術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結合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看圖寫話是教師常組織的一種教學活動,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意識,引領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但看圖寫話也是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上難度較大的一種活動,很多學生茫然于該寫什么,無措于該怎樣寫,整體寫作體驗不佳的情況下學生的寫作興趣未必能如教師預期一般進行激發(f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活靈活現(xiàn)的課文人物、動物形象,讓不動的平面形象動起來,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低年級小學生的看圖寫話需要一個從口頭表達到筆頭記錄的過渡過程,而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結合時,提供給學生充足的口頭表達時間和機會,幫助學生降低心中寫話的難度。
五、借信息技術將教學設計與課后練習相關聯(lián)
在教學實踐中,在設計教學課件時,將課后練習作為教學設計的抓手,把課后練習中隱藏著的語文教學要素逐一體現(xiàn)在課件之中,一氣呵成完成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課件的整體質量。以《秋天》為例,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語境寫出“一”的不同讀音,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注重體現(xiàn)這一教學元素。讓學生帶著耳機上傳自己的朗讀錄音,由電子平板對比著發(fā)音是否正確,引導學生提出“同一個字讀音為什么不同”的問題,以此來引出這一課文教學重點。如此一來,信息技術與課后練習相融合,交互學習成為構建深度課堂的抓手。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構建深度課堂,應大膽進行課堂改革,在落實語文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基礎上,教師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動手、動腦、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得以發(fā)展。而2.0信息技術的應用,很好地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優(yōu)越的手段,也幫助教師以更貼近學生認知成長需求的方式來開展課堂教學,使深度教學真正出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