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翊
這些小孩從幼兒園起,每天就要跟著哥哥姐姐們走1小時的山路去學校。無論刮風下雪,都不間斷?!皩碓趯W習工作中遇到挫折時,他們更吃苦耐勞。”在鄉(xiāng)村老師看來,這是大山孩子的優(yōu)勢。
在小崔準備中考的時候,村里的老鄉(xiāng)都說:“如果小崔都考不出去,那以后我們的孩子讀到小學就可以了,初中都可以不要讀了。”
為了不耽誤后面的弟弟妹妹,小崔拼了命地學習,成為全村第一個通過讀書走出大山的孩子。
多年后,小崔放棄了留在城里中學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xiāng)的小學成為“崔老師”。
“我能讀出來,你們一樣也能讀出來?!贝蘩蠋熁氐郊亦l(xiāng)母校后,給村里參加中考的孩子開了個班,他帶的第一屆初三,有25個孩子參加中考,其中22人考上了高中。
這更堅定了崔老師的選擇——帶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想到爸爸媽媽曾對她說,再苦再累也要供她讀書,小姑娘忍不住流下眼淚。隨著農村教育資源的改善,偏遠地區(qū)的農村孩子沒有迷失在打工潮中。小姑娘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考上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好好孝敬父母和回報幫助過她的好心人。
學校門前這條水泥路是崔老師利用假期時間,約了270多個家長義務打通的。在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和社會公益組織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鄉(xiāng)村孩子通過這條路走出了大山。
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膳食補助國家基礎標準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這不只改善了山區(qū)孩子的營養(yǎng),還使偏遠地區(qū)孩子的輟學率降低了。
小姑娘已經記不清上一次被人擁抱是什么時候。她的爸爸媽媽都在江蘇打工,每年只能和父母見一面。每次考了好成績,就想給爸爸媽媽打電話,聽到他們的表揚。
過去這些年,孩子們有的考出了大山,有的回到了家鄉(xiāng)任教、創(chuàng)業(yè),還有的成為免費午餐的志愿者、捐贈人,將這份愛傳承下去。崔老師所在村的村書記,就是當年崔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崔老師也希望更多走出大山的孩子能學成歸來,振興鄉(xiāng)村。
責編:楊琳? yaolin@ceweekly.cn? ?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