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
試問有誰會不喜歡小動物呢?小動物存在于我們生活中,一直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別說我們了,就連那些名作家,他們也非常喜歡寫各種動物。性格古怪的貓、高傲的白鵝、不食“嗟來之食”的鴨……在作家豐子愷先生的筆下栩栩如生,特點鮮明,有趣又可愛。本期,就讓我們跟隨豐子愷先生的文字來學習怎么寫小動物吧!
抓住特點,詳細描寫
為什么一提到“大紅冠”,你就會想到公雞;一說到“三瓣嘴”,大家都知道是兔子呢?當然是因為這兩個詞突出了這兩種小動物的特點。所以,我們寫動物的第一個技巧就是,詳細描寫動物的特點。
白象真是可愛的貓!不但為了它渾身雪白,偉大如象,又為了它的眼睛一黃一藍,叫作“日月眼”。它從太陽光里走來的時候,瞳孔細得幾乎沒有,兩眼竟像話劇舞臺上所裝置的兩只光色不同的電燈,見者無不驚奇贊嘆。收電燈費的人看見了它,幾乎忘記拿鈔票;查戶口的警察看見了它,也暫時不查了。
——選自《白象》
我抱著這雪白的“大鳥”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我一看這姿態(tài),想道:“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選自《白鵝》
寫貓,豐子愷先生重點觀察它的“日月眼”——白象眼睛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對鵝的描寫,豐子愷先生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通過動作描寫展現(xiàn)出白鵝的性格,幽默風趣,引人入勝。
寫作素材庫
觀察小動物的外形,比如它的頭、四肢、尾巴、毛色、身體形態(tài)等。
五官:眼如銅鈴、黑黢黢的鼻頭、
四肢:粗壯、短小、
尾巴:細長、像降落傘、
毛色:渾身雪白、黑白相間、
體態(tài):圓滾滾、胖乎乎、
動靜結(jié)合,寫好習性
動物, 一定要動起來才更生動、有活力。如果只描寫動物的外貌,那么一篇文章就會缺少生氣和活力。而且動物的獨特習性其實就在它們的動態(tài)里:或馳騁于原野,或翱翔于長空,或在陽光下打盹,或在深夜里出動……它們有的動作快,有的動作慢。我們要善于觀察,運用“特寫”和“慢鏡頭”手法,再加以修飾,這樣你寫的小動物就躍然紙上,活靈活現(xiàn)了。
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fā)笑。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先吃一口冷飯,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別處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約這些泥和草也有各種可口的滋味。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絲不茍。譬如吃了一口飯,倘若水盆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飲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過泥和草再回來吃飯。
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館里的堂倌一樣。
——選自《白鵝》
有一回我畫一個人牽兩只羊,畫了兩根繩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繩子只要畫一根。牽了一只羊,后面的都會跟來?!蔽一形蜃约洪啔v太少。后來留心觀察,看見果然:前頭牽了一只羊走,后面數(shù)十只羊都會跟去。即使走向屠場,沒有一只羊肯離群眾而另覓生路的。
——選自《隨感十三則》
僅僅是鵝“吃食”這一個習性,豐子愷先生就寫得極為生動有趣:“一絲不茍”“從容不迫”既寫出了白鵝吃飯的特征,又把白鵝的高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引得人大笑不止。而關(guān)于羊的習性,豐子愷以畫羊這個故事為切入點,告訴大家細致入微的觀察對寫作有多重要。
一起來找茬
“一條紅腦袋的小金魚跑過來,然后動動尾巴又走開了?!?/p>
這句話雖然描寫了動物的動作,但用詞的精準性還不夠。你能幫忙改一改嗎?
用“愛”互動,交流感情
“朋友”一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而能和動物做朋友,愛護動物,更是一種美德。我們在習作中要用“愛心”去觀察,從和動物的相處中體會它們的“喜怒哀樂”。
又有一個客人向我敘述一件頗傷腦筋之事,談話冗長曲折,連聽者也很吃力。談至中途,阿咪蹦跳而來,無端地仰臥在我面前了。這客人正在憤慨之際,忽然轉(zhuǎn)怒為喜,停止發(fā)言,贊道:“這貓很有趣!”便欣賞它,撫弄它,獲得了片時的休息與調(diào)節(jié)。有一個客人帶了個孩子來。我們談話,孩子不感興味,在旁枯坐。我家此時沒有小主人可陪小客人,我正抱歉,忽然阿咪從沙發(fā)下鉆出,抱住了我的腳。于是大小客人共同欣賞阿咪,三人就團結(jié)一氣了。
——選自《阿咪》
豐子愷先生通過寫大客人與小客人和自家貓咪的互動情景,來表現(xiàn)他們對“阿咪”的喜愛之情,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作者對擁有“阿咪”有多么自豪和欣慰。
在生活中,我們與動物之間也一定發(fā)生過很多或有趣、或驚險、或感動的故事。那就挑選幾個自己印象深刻、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把對小動物的情感表達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