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 呂佳音 董莉
四川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人文資源,對其進行影視闡釋和宣傳,既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四川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能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中國文化自信逐漸提升的新時期,四川體育類非遺如何“走出去”“活起來”?非遺影視闡釋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傳播手段,能夠通過視覺影像技術直觀地展示體育非遺,促進更多人加深對四川體育非遺的了解和認同。
從調查結果來看,非遺文化傳播存在著傳播內容缺乏吸引力、傳播渠道不夠豐富、傳播主體單一和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
首先,四川的體育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包括武術(太極拳、八卦掌)、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包括少數(shù)民族運動等內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由于體育非遺項目自身具有專業(yè)性和復雜性的特點,許多體育非遺文化傳播存在著傳播內容缺乏吸引力以及大眾認知程度較低的問題。
其次,體育非遺文化傳播的渠道單一。目前,四川省已建立了一系列非遺推廣平臺,如成都體育學院與四川大學體育學院的非遺保護基地、四川省少數(shù)民族運動協(xié)會與西南民族大學的少數(shù)民族運動基地、川北醫(yī)學院與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的西南大學運動健康產業(yè)聯(lián)盟等。但是由于其自身局限性以及缺乏資金和專業(yè)人才等原因,導致四川省對于這些平臺的利用不夠充分。
最后,宣傳力度不夠、受眾群體不廣。由于四川非遺涉及的地域范圍較廣,加之在傳播過程中缺乏有效平臺和宣傳渠道,造成受眾對于此類活動普遍不夠了解。這些都是導致宣傳力度不夠或者受眾較少的原因。
體育類非遺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在促進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增強群眾文化自信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利用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對四川體育非遺進行影視闡釋,不僅有利于增強體育非遺傳播效果,而且有利于體育非遺自身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四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多達524項,這為四川體育非遺的影視闡釋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四川體育非遺的影視闡釋與傳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四川體育非遺在影視傳播上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缺乏影視闡釋四川體育非遺文化內涵及特點的系統(tǒng)理論研究。二是缺乏影視傳播四川體育非遺文化內容、形式等方面的專業(yè)人才。三是缺乏科學合理的四川體育非遺影視資源數(shù)據(jù)庫建設及利用。四是未能有效利用現(xiàn)代傳媒手段對四川體育非遺文化進行系統(tǒng)、科學地闡釋和傳播。五是缺乏完善的四川體育非遺影視傳播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等。六是缺少數(shù)字化時代背景下四川體育非遺文化數(shù)字化技術與設備開發(fā)創(chuàng)新研究及成果轉化。七是傳統(tǒng)技藝類體育非遺項目由于傳播渠道有限,面臨著被邊緣化的窘境。
注重運用影視藝術形式,表達四川體育非遺文化內涵
借力影視藝術形式表達四川體育非遺文化內涵,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四川優(yōu)秀體育非遺進行傳播,讓更多人感知文化特色、認知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間將歷史文脈的根基扎于人心,這對文化保護起到了雙贏作用。
在體育非遺影視闡釋過程中,既要重視體育非遺文化內涵,又要注意不能舍本逐末、歪曲甚至否定民族文化。因此,在對四川體育非遺進行影視闡釋時,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文化為核心理念,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當代價值。
樹立“以人為本”的影視化非遺傳播理念
“以人為本”是對傳統(tǒng)媒體時代傳播理念的反思,是對受眾的尊重。以受眾為本的傳播理念,要求傳播者在充分了解受眾需要、心理和行為特點的基礎上,站在受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為其提供或制作更加符合他們需要和心理訴求的影視作品。對體育非遺進行影視闡釋應充分考慮到受眾對其文化內涵的接受程度以及適應能力。因此,在進行影視闡釋時,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的接受能力、審美需求、期待視野等問題,結合他們的需要確定影片中四川體育非遺文化內涵以及展示方式。因此,在對四川體育非遺進行影視闡釋時應注重其傳播理念的創(chuàng)新。
促進體育非遺影視闡釋的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
目前,對四川體育非遺進行影視闡釋時多采用傳統(tǒng)人工解說方式,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將其與傳統(tǒng)技藝相結合,使智能化解說成為可能。因此,在對四川體育非遺進行影視闡釋時應充分利用數(shù)字媒體技術,實現(xiàn)四川體育非遺影視闡釋的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不斷提高四川體育非遺影視闡釋水平。
提高四川體育非遺影視闡釋水平可加強數(shù)字技術應用,依托VR/AR、5G等先進技術進行線上宣傳推廣活動,以新技術促進四川體育非遺影視闡釋的發(fā)展??捎肰R/AR技術為體育非遺注入鮮活生命力。在VR/AR技術加持下,能夠讓體育非遺“活”起來,利用影視藝術的獨特魅力使其更好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VR/AR技術可以將體育非遺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實景”的形式呈現(xiàn)給人們。比如在成都的“三大球”比賽中,通過 VR/AR技術可以讓觀眾看到足球運動的比賽場景。通過對不同運動項目進行建模,可以讓觀眾更好地感受它們所蘊含的體育非遺文化內涵。除此之外,VR/AR技術還能讓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時感受到影片所蘊含的體育非遺文化。
在“非遺+5G”發(fā)展模式下,影視化是一種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5G技術在影視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數(shù)字影像技術可以將四川體育非遺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比如,體育非遺舞蹈《羊皮鼓舞》這一項目,由于傳統(tǒng)的舞蹈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且枯燥乏味,因此無法得到有效推廣與傳承。而通過5G技術可將舞蹈的高清晰度畫面直接傳送到觀眾面前,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舞蹈的魅力與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探索更多的有效途徑推動四川體育非遺影視化既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保護和傳承四川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必由之路。
總之,提升體育非遺的影視闡釋與傳播效果,應當將現(xiàn)代科技手段應用于體育非遺影視作品的制作當中,實現(xiàn)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只有結合時代特征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使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魅力展現(xiàn)得更充分、更精彩。
重視體育非遺影視作品的拍攝制作過程
影視劇的拍攝制作過程是在一系列的策劃、籌備和拍攝中完成的,其過程是否流暢將直接影響到影視作品后期的宣傳效果。四川體育非遺的影視作品拍攝制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前期籌備時間不足、資金投入不高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的后期宣傳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提高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拍攝制作人員的專業(yè)水平。相關人員應該提高自身對四川體育非遺的認識,掌握基本的影視制作知識,并加強對相關專業(yè)技術和知識的學習。
其次,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于以四川體育非遺為題材拍攝的影視作品來說,資金投入是制作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所以,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四川體育非遺的影視制作過程中來。
最后,重視體育非遺影視作品的內涵展示部分內容的選取。這是因為影視作品是對體育非遺進行宣傳和推廣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四川體育非遺進行影視創(chuàng)作和傳播,可以有效提升四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作品自身的傳播力度和傳播范圍。
重視對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的后期宣傳
影視作品后期宣傳是指對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在網絡上進行的宣傳和推廣,是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得以傳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深入發(fā)展,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的宣傳模式也不斷發(fā)生改變,既包括傳統(tǒng)的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也包括以四川體育非遺為題材拍攝的電影作品。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由于作品題材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其進行后期宣傳時應重視“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包括深度挖掘體育非遺背后的人文資源,提升體育非遺影視作品自身的傳播力度。總之,四川體育非遺的影視闡釋與傳播應重視“互聯(lián)網+”的作用,以新媒體為主要手段,拓展傳播渠道與途徑,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充分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移動終端技術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實現(xiàn)四川體育非遺影視作品“一次采集、多次利用”。
課題項目:本文系四川傳媒學院校級科研創(chuàng)作項目(研究類青年教師專項項目):數(shù)字時代四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視闡釋與傳播策略研究之成果。
作者簡介:鄧靜,女,漢族,四川傳媒學院電影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教學、區(qū)域電影史。
呂佳音,女,漢族,四川傳媒學院電影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教學、影視文學。
董莉,女,漢族,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教學、電影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