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銀
在江漢平原一帶,一進(jìn)入臘月,便開始了迎春的系列活動。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謂之臘八,從吃臘八粥開始,就意味著春節(jié)快到了。臘八粥以八種米、豆煮成,也有加上核桃仁、花生仁和紅棗的,并不千篇一律。
過了臘八,集市上便熱鬧起來了。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紛紛到市鎮(zhèn)上趕集,主旨為出售農(nóng)副產(chǎn)品,置辦各種年貨。集市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百u年畫了!”“賣日歷了!”“花椒、胡椒、姜、小磨香油了!”“有從南方調(diào)運來的鮮貨??!蜜柑、甜橘、大鴨梨喲!”叫賣之聲,不絕于耳。也有擺賣各種鞭炮、年畫、廚房用品的,有現(xiàn)場寫春聯(lián)出售的,還有在人群中鉆來鉆去,賣面人兒、風(fēng)車、木刀、竹劍、泥娃娃、布老虎等各色兒童玩具的小商販,再加上各種飲食攤位,熱氣騰騰。這樣熱鬧的集市,以臘月十五至臘月二十三為最高潮,以后,就逐漸消停下來了。
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是北方和南方的小年,主要活動是祭灶,焚香燃燭,擺上三碗供果,謂之給灶王爺餞行,最重要的供品是一大盤灶糖(麥芽糖)。這時,最高興的是小孩子,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等待著分糖。祭過灶,就要徹底清掃房舍院落,擦窗戶,貼窗花,內(nèi)外收拾一新。接著殺豬宰羊、淘米磨面、做黃米豆餡餑餑、做粉絲,打豆腐、漿洗被褥、擦磨祭器、清洗廚房用具,最后,全家人輪番洗澡、理發(fā)。一家老小都緊張而熱烈地忙碌起來,所有人都在準(zhǔn)備干干凈凈、歡歡喜喜地迎接春節(jié)的到來。
到了除夕,就要正式過年了。一大早就忙著貼春聯(lián),門上貼的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口貼著“出門見喜”,豬圈是“肥豬滿圈”,糧囤是“五谷豐登”。大門、房門上貼著門神,取看門守戶、驅(qū)逐邪魔之意。門楣上貼的“忠厚傳家”“向陽門第”,橫批的下面還要貼三五張吊錢,紅色花紋圖案的剪紙,中間刻有“四季平安”之類的吉語。要搞得紅光一片,喜氣洋洋。婦女們則忙著做年菜、包餃子。小孩子無事忙,跑進(jìn)跑出,在門外放些芝麻稈,踏上去喳喳響,稱為踩歲,寓為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意。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擺供奠酒,點燃香燭,燃放爆竹,開始祭祖,然后按著輩分排列座次,吃團(tuán)年飯。這時候,全家團(tuán)圓,高高興興。
除夕夜,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新帽,小孩子依次給長輩行禮,長輩則要給壓歲錢,接著便盡情娛樂。這時,燈火輝煌,鞭炮轟響。條件好的人家,會在大門前掛起紅燈籠??斓阶右故c的前幾分鐘,各家各戶,不約而同地點燃事先綁在竹竿上的大紅卷鞭,一時間內(nèi)漢江兩岸鞭炮齊鳴,焰火沖天。緊接著,每家每戶由一個掌家的人端著祭品,虔誠地走出大門,在門外開始“出方接神”—財神、福神、喜神。這一夜,人們通常一夜不睡,歡歡樂樂,一起守歲。
從正月初一直到初五,按老習(xí)俗,主婦們不動刀剪、不切菜、不動針線,菜肴都要在年前預(yù)備好,即使衣衫不小心刮破了,也只能待以后再縫補(bǔ)。待到初六掃地,也必從外向里掃,意思是“向里送,不向外拿”。男人則在這幾天里,衣冠齊楚地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大小商鋪都不開業(yè),敲鑼打鼓地娛樂升平。也是到初六,才掛紅結(jié)彩,鳴放鞭炮,開門做生意。有的門面,趕早就擺起攤子開始賣元宵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叫彩燈節(jié)。這時,將過年的氣氛又掀起一個新的高潮,滿街彩燈閃爍,有用竹和紙扎制的生肖燈,也有荷花燈、梅花燈、瓶燈、扇燈等。還有人工用篾條彩紙制作成馬尾一扯一拉能牽動的走馬燈,外圍畫著象征吉慶的“榴開百子”“魚龍變化”等等。廣場上放煙花,沖天直上,那場景真是火樹銀花、人山人海,一串串笑聲在廣場回蕩。一隊隊的秧歌隊也已走上街頭,鳴鑼奏樂,舞蹈表演,一直鬧到二月二—龍?zhí)ь^。一般來說,過了元宵以后,春節(jié)活動就算結(jié)束了。
過去的春節(jié)活動,帶有期許地里莊稼豐收,祈求家人平安的濃厚鄉(xiāng)俗色彩。勤勞的人民,尤其是在廣大農(nóng)村,作為舊年勞動的結(jié)束,新年勞動的開始,推陳出新地進(jìn)行一些文明、健康的娛樂慶?;顒樱l(fā)揚團(tuán)結(jié)和睦、敬老愛幼的精神,還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